中國古代文學導讀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包括305首來自民間或宮廷的詩篇。宮廷詩的性質大體上歸於禮儀之屬,供祭祀時歌唱,為宗廟的宴會和獻舞伴聲,或作為宴賓、狩獵、競試場合的裝點。民歌則包含各類的抒情詩、頌詩、怨歌、諷刺詩、哀歌和田園詩。
《詩經》中的詩,都是在早於孔子(前551~前479)的周朝創作的。舉行禮儀時所唱的頌歌,大都是頌揚夏、商,尤其是周這幾個朝代的開創者,以及他們的光輝業績的。
相傳孔子是《詩經》的定稿者,從各種跡象來看,《詩經》裏的詩都是用來吟唱的,但後來這些詩的調子都失傳了。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詩經》分為四部分:《國風》《大雅》《小雅》和《頌》。《國風》是諸侯國的民歌,而《大雅》《小雅》《頌》卻可以無差別地譯成頌歌,很難分得一清二楚。《小雅》的很多詩是民歌,《大雅》的一些詩同《頌》裏的宗教和朝廷頌歌差別不大。但作為古代中國文獻,無論是民歌還是宮廷頌歌,都具有很高的曆史和人類學價值。正是由於有了這些篇章,我們才得以了解對聖明君主和神話英雄的最初記述,對中國先民在祖先崇拜方麵的萬物有靈論信仰和使人類勞動適應大自然周期性變化的有條不紊的描繪,對許多種宗教的和國家的禮儀的精確細節以及對一個超乎尋常、激動人心的完善的純樸民族生活的真切描述:他們的愛情與婚姻,在田野裏的勞作和對過重兵役的深惡痛絕。單是根據其中的愛情詩,法國漢學家馬塞爾·格拉內就再現了中國早期曆史上男女求愛風俗和生育習俗的一幅十分有趣的圖景。
孔子十分看重《詩經》,認為《詩經》是善行的指南和實用知識的讀本,並不足為怪;在古代希臘,人們提倡研究《荷馬史詩》,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除了重大的社會作用與禮儀作用之外,《詩經》點名提到的植物將近70種,樹、獸和鳥各30種,有10種魚,20種蟲類。因此說《詩經》還有著很高的科學價值。
在孔子看來,禮、樂、詩構成了不可分的三位一體,禮用來闡釋在日常社交以及在正式的哀傷和歡樂場合裏對人的最佳品德的規範。同時,孔子也注意到,人有超乎尋常的情感:那是不能憑禮節或禮貌顯示出來的。因此,在他看來,禮近乎理想,而詩盡管像《詩經》中許多篇章那樣是現實的表現,但也可作為使禮完善的一個組成部分。樂同禮、詩密切相關,因為樂起到維護禮貌行為和便於表達真實感情的雙重作用。
需要著重說明和研究的是《詩經》中那160首《國風》及許多其他的民歌,因為這些民歌所運用的都是表達人們真實感情的普通語言。這些詩歌在結構上相當簡單,是一係列押韻的短節。基本上是四字一行,而每節的末尾通常是疊句,然而每首詩的簡單結構裏都展現出一幕小劇。如同一切民歌一樣,詩人很少以自己的身份說話:他或許是一個女子站在渡口等待自己的情人(按格拉內的說法,一對情人涉足河濱或淺河表明已訂婚約);或許是黎明時舍不得自己的情人離開:或許是因丈夫被迫去服役(或將其遺棄)而講述自己的悲傷故事。敘述者也可能是這位情人自己,他因思念某女子而徹夜輾轉反側。他踟躕東門,望見美麗的姑娘如同天邊的彩雲,但還是鍾愛自己的心上人,一位“縞衣綦巾”的貧家女子。在其他的詩裏,敘述者是一位登高遙望家鄉的兵士;一個離鄉背井、看到黃雀在田裏啄食,便頓起回鄉之念的流亡者;一個由於田裏的碩鼠而聯想到官吏的貪婪殘酷,從而想“適彼樂土”的農夫。這種富於戲劇性的特點就是民歌具有普遍感染力和永恒魅力,以及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喲喲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麵打下了基礎。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漢末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麵的開創者。
著作導讀:
這首詩可能是在宴會上的即興之作,所以詩一開頭,就先從眼前的飲酒聽歌寫起,表現了詩人由於人生短暫、失去的時光太多而產生的憂思。憂思難以排遣,所以借酒解憂。“杜康”,傳為古代造酒的創始人,此處用以代酒。表麵上看,開頭八句似乎表現了“人生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但細心揣摸,就會發現這幾句詩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時光的分外珍惜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一點在以下的詩句中表現得更加清楚。這一段詩人並不從那種常用的由寫景而抒情的手法展開,而是把思緒集中在時間上,多用反問的句子和議論的方式,慨歎人生的短暫和時光的易逝,既抒寫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體驗,又表現了詩人自己麵對短暫的人生不消沉頹喪的獨特感受。
在封建社會中,想建功立業的帝王將相,一般都想得到賢才,並且與之交遊,曹操也是這樣。所以這首詩接下去,從“青青子衿”一句開始直到結束,著重抒寫的是對賢才的渴望。
“青青子衿”八句,前二句用的是《詩·鄭風·子衿》中的成句,後四句用的是《詩·小雅·鹿鳴》中的成句。《子衿》原是寫女子對情人的思念,《鹿鳴》原是寫飲宴賓客的。曹操諳熟《詩經》,由眼前的宴會,聯想到《詩經》中有關的篇章,信手拈來,貼切自然。中間用“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加以聯貫,借古詩展示了自己的胸懷:前一半寫求賢不得的深沉憂思,後一半寫得到賢才的盡情歡樂。由深沉憂思到盡情歡樂,感情波瀾起伏,互相連貫,其根基都是對賢才的渴望。
“明明如月”八句,先用明月不可攬取比喻賢才難以得到,因而產生了無法斷絕的憂思。接著筆鋒一轉,寫故舊當中有賢才來歸附時自己的喜悅。刹那間,感情由憂到喜,忽憂忽喜,表現了詩人複雜的心理。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看,其成就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著作導讀:
這首詩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嚐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植)應聲便為詩曰……”曹植與曹丕為同母弟兄。植少年時即以才華特異為父曹操所賞愛,幾被立為太子。及丕繼操位建立魏朝,植雖居侯王之位,而備遭忌迫。本詩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時情思的反映。《世說新語》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據丁晏《曹集銓詩》本選錄。
詩的首二句以敘事提起,意謂煮豆而燃起豆莖,漉濾起熟豆來作豆汁。三四兩句形容豆在鍋中被煮時的景況,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間迫害與被迫害的情況。“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鍋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響,而著以“泣”字描述,極切合詩人此時被壓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動的比喻中,抒發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寫情景產生的反思,以萁對豆之相煎熬,控訴兄弟相迫之乖違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屬自然,世所常見。詩人此時滿懷被脅迫的激憤心情,矢口而出,說來如此自然貼切,乃使陰狠冷酷如曹丕,聞此亦不免“深有慚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為兄弟間互相魚肉之名喻。
據《詩紀》,此詩亦有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辭意頗簡切。舊評對二者各有短長。陳祚明評此詩雲:“窘急中至性語,自然流出,繁簡二本並佳。多二語,便覺淋漓似樂府;少二語,簡切似古詩。”(《采菽堂古詩選》卷六)可謂持平中肯之論。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生長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他是唐朝五言詩的代表,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安史之亂後一度遭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病逝於官。
著作導讀:
王維21歲以進士擢第,中年由於中書令張九齡的推舉,官至右拾遺。但是好景不長,時隔一年多,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等權臣把持朝政,王維便受到排擠和冷落。因此遂興歸隱田園之誌,先是隱居終南山,後又經營藍田輞川別墅。《舊唐書》本傳雲:“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正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失意時的一條出路。既然不願與追逐利祿、鮮廉寡恥之輩同流合汙,隻有寄情山林,陶醉忘情於自然美之中了。《鳥鳴澗》是王維為他的朋友皇甫嶽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中的第一首。“鳥鳴澗”或者就是這雲溪別墅中的一處風景點的名稱。王維的詩向來是被稱為詩中有畫的。這首小詩以淡淡的筆墨,清淳的意趣,澹泊的韻味,渲染成春山夜景,宛如一幅水墨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