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克螂拯救了澳洲大草原
澳大利亞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間。可是在古老的地質年代,它是與其他大陸相連的。到了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由於地殼運動和大陸漂移,澳大利亞才與亞洲大陸脫離,後來又與南極洲分開。那時候,地球上生物進化正處於哺乳動物早期階段,剛出現一些原始的種類如鴨嘴獸和袋鼠等。由於長期的地理隔離,也限製了哺乳動物在當地環境中繼續向前進化,現在澳大利亞生活的馬、牛、羊、貓、犬及鼠類都是十八、九世紀由人從歐洲、亞洲等其他大陸帶去的。
1770年4月,來自歐洲的第一批移民在澳洲登陸,他們看見那裏莽莽草原,無邊無際,但食草動物卻少得可憐,於是移民們先後從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引進了大批的黃牛等家畜。據統計,一頭體重270公斤的肉用牛每天排糞量約16公斤,相當體重的6%。當時在澳大利亞草原上大約有4萬頭牛,每天會有64萬公斤的牛糞排在地上,日積月累,大量牛糞覆蓋了草原,壓住了牧草,使肥美的草原逐漸退化,出現一塊塊禿斑。更為嚴重的是,當地把牛引進澳洲的時候,無意中把兩種討厭的蒼蠅;水牛蠅和灌木蠅也帶了進來。牛糞是蒼蠅的孳生地,大量的牛糞使水牛蠅和灌木蠅也迅速繁殖起來,到了本世紀的五十年代,蒼蠅在整個澳洲大陸十分猖獗。這時候,科學家想到了屎克螂。
屎克螂是一種食糞的甲蟲,學名叫蜣螂,它不僅以糞作食物,雌蟲還把糞便當做育兒房,在糞球內產卵,把糞球作為幼蟲的食物。它們搬運糞便的能力是很驚人的,先用前足切去一塊糞做成糞球,然後用後足把糞球推滾到適應的地方埋入地下。有種蜣螂一雌一雄合作,隻需30-40小時就可將1000毫升的新鮮糞便搬運到地下。
為了拯救大草原,澳大利亞派出大批科研人員奔赴世界各地,引進了大批蜣螂,我國的一種蜣螂也應澳大利亞有關方麵的“邀請”離別故土,遠渡重洋,到澳大利亞去安家落戶了。它們的任務是幫助清掃那裏廣闊的大牧場。
澳大利亞難道沒有蜣螂嗎?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隻愛吃袋鼠的糞,牛糞不合它的胃口,不願問津,這是昆蟲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生活的本能。
澳大利亞草原的糞害問題的產生和解決充分說明:生態規律是自然界的一個客觀規律,人們在自己生活中不按生態規律辦事,隻顧眼前利益,就會破壞生態平衡,甚至造成惡性循環,使人們蒙受災難。然而,人們一旦認識和掌握了生態規律,就應積極地給生態係統以有益的影響,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從麵獲得更合理的更經濟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