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捏就的世界(1 / 1)

瘋神捏就的世界

當你乘上飛機飛越黃河中遊地區時,你就會看到一片崗巒起伏、溝壑縱橫,聞名中外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到祁連山,北起長城,南抵秦嶺,總麵積40多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1,000多米,處處都以“黃”為基調,是世界黃土最集中的地區。黃土的厚度一般約為50——80米,最厚達100——200米,如子午嶺西側的董誌塬,黃土厚達200米;東側的洛川塬,厚度也在180米以上,黃土高原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厚的地區。二十世紀30年代,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經過黃土高原到達陝北的延安。他在《西行漫記》一書中,對黃土高原進行了精彩的描述:“這一令人驚歎的黃土地帶,……這在景色上造成了變化無窮的奇特、森嚴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了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麵還留著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有時甚至嚇人的形像,好像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有時卻又是個超現實主義的奇美的世界”。在上世紀末期到本世紀初期,曾經有一些外國科學家到中國探險,當他們來到黃土高原時,立刻被那壯觀景色驚呆了。

黃土分布這麼廣,土層又很厚,這麼的黃土是從哪裏來呢?關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科學界仍然爭論不休。有的科學家認為,黃土是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即水成學說,而反對這種學說的人認為,根據調查,在幾十米厚的黃土層中,幾乎看不到明顯的流水層次。也有的學者認為,黃土是由當地的岩石經過漫長的時代風化而成,天長日久。岩石逐漸風化成粉末,形成了厚厚的黃土堆積,即風化殘積學說。這種學說受到不少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在黃土高原上的一些高大山脈上,並沒有黃土堆積。還有的學者認為,黃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眾說紛紜。

現在多數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大風吹送,堆積而成的,即風成學說,並且被多數人所接受。風成學說認為,黃土的老家是在亞洲大陸 的內部地區,也是冬季西北季風的源地。每年冬季的冬季風盛行時,強大的風挾雜著大大小小的石塊,粉砂由荒原中部吹向外圍,大風彌漫,鋪天蓋地。大量的黃土物質被吹送到黃河中遊地區,久而久之,逐漸椎積成深厚的黃土 ,黃土高原就是這樣形成的,解放以後,我國科學工作者經過這大量的調查研究,黃土風成說得到了較充分可靠的證據,例如,從亞洲大陸內部向外圍,依次有規律地出現戈壁、沙漠和黃土,距冬季風源地越近,沉積物顆粒越大。顆粒大的卵石被搬運得最近,在蒙古形成大麵積的戈壁灘;再往外就是粗砂沉積而成的一係列沙漠;黃土粉砂被搬運得較遠,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所以也有人風趣地說:“黃土高原是大風吹來的高原。”又如,黃土的礦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黃土所在地各種岩石的礦物成分不相似等等,據考證,黃土的形成至少經過了100多萬年,在最近二、三萬年前達到最高峰。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期,黃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結束,甚至到現在仍然在繼續。我國古代許多曆史書籍中多次記載的“雨土”現象,就是黃土搬運堆積的實證。

你如果有機會到黃土高原上旅行,你經常會被橫在你眼前的寬不可逾的深溝所阻擋,當你好不容易上到平地時,眼前又會出現一道深溝。這些溝穀兩側好像被刀削斧砍一樣陡峭,形成直立的黃土崖,站在溝穀兩過黃土崖上的人,可以清晰地和對方講話,可是要想握握手,那就得花很長的時間繞道走,才能達到這一願望。溝穀之間比較大的高原麵,稱為黃土塬;比較窄的高原麵稱為黃土梁;比較小的高原麵稱為黃土峁。黃土高原這種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形態是由於長年流水侵蝕的結果,水土流失麵積占高原總麵積的90%,黃河之所以成為“泥河”,就是黃土高原每年提供十幾億噸泥沙的結果。

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不易倒塌,當地居民就是利用黃土的這種特性開挖成窯洞居住。住在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但是,窯洞上麵的黃土層必須很厚,並且不易積水才成,否則,窯洞就會因為黃土深陷而遭到破壞。想當年,中央紅軍在陝北勝利會師後,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十幾年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延安的窯洞裏,指揮和帶領新四軍、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著艱苦卓越的鬥爭。終於取得了全國勝利,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50 中外科技小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