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傳染病嗎(二)
消化道傳染病
消化道傳染病的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屬器官,病原體主要是通過飲水和食物傳播的。多發生在夏秋季。
1、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主要病變,以全身中毒、腹瀉、腹痛、裏急後重及排膿血樣大便為主要臨床症狀。
該病潛伏期為數小時到7天,多數為1—2天,症狀有輕有重,可分成急性期和慢性期兩種。
急性期,多數患者病初時有高熱、畏寒、大便水樣,1—2日後轉為膿血樣,一日數十次,伴有陣發腹痛和裏急後重,時時想大便,但又排便不暢,非常痛苦,體力迅速消耗,營養受到障礙,嚴重時大便失禁。患者舌苔幹枯,失水顯著,血壓下降,四肢寒冷有抽痛,全腹壓痛。
如果患者突然高熱達40℃以上,精神異常萎靡或神誌不清,麵色清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淺表,有時有呼吸不規則或呼吸顫動。大都有連續不斷的驚厥。消化係統症狀是腹瀉、嘔吐,但大便次數不一定多,性狀也未必有膿血,而嘔吐物是咖啡色。這就是急性中毒性痢疾,如不及時治療,可在數小時內進入休克或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
慢性期:
慢性期菌痢的病程可在兩個月以上,出現全身性疾病,如營養不良,低酸性或無酸性胃炎、膽囊炎、潰瘍病等。中樞神經係統穩定性失調,飲食失常。有不同程度腹痛、腹瀉、大便頻繁有時有膿血和粘液;有的還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維生素缺乏症,勞動力減退,屢經治療而不能痊愈。
2、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
脊髓灰質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神經係統中的運動神經元。臨床表現是以弛緩性癱瘓最具特性的。本病流行於夏秋季,以6—9月發病者最多,多見於1—5歲的幼兒,故稱小兒麻痹症。
感染途徑主要是被汙染的飲食、髒手、各種用品、衣被、玩具及空氣的飛沫等。
本病的潛伏期平均為7—14天,有的3天,也有長達65天的。
病毒主要是由腸道及咽部進入人體。部分病毒進入血液,隨血循環到中樞神經係統(腦和脊髓),再由傳出神經到皮下、肌肉等組織。
病發初期症狀是頭痛、頸、背、胸、腹及四肢疼痛;惡心、嘔吐;背、頸、四肢僵直、呼吸、脈搏、血壓異常;咽痛;嗜睡、睡眠障礙、體溫調節障礙、胃腸蠕動功能障礙、焦慮、情緒紊亂、疲乏等。如果病變在腦幹和脊的運動神經元時,可導致肌肉軟弱無力麻痹等。
3、傳染性肝炎
傳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該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消化道傳染,即食進被汙染的食物而患病。二是由於輸入患者或帶病者血液、血清、血漿或采用不潔注射器、針頭、采血儀器等,或注射汙染病毒的生物製品而獲得的。
傳染性肝炎的潛伏期為3—6個星期,平均為一個月左右。本病可分成黃疸型和無黃疸型兩種。
黃疸型肝炎病初起時,有發熱及畏寒、食欲不佳,伴有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便秘、腹瀉、厭油膩;頭痛、乏力、四肢無力、右上腹有壓痛。持續兩星期後,出現小便色澤加深、鞏膜發黃,皮膚開始發黃至2—3星期達到高峰,此時為出現黃疸,黃疸期可出現腹部劇痛與壓痛。此時的肝脾腫大,嗜睡,易激動、精神抑製狀態,有人可出現皮疹。黃疸期持續2星期至45天結束進入黃疸後期,此期一般症狀都消失,黃疸也漸退,肝脾逐漸消腫。
黃疸型肝炎整個病程需2—3個月。
無黃疸型肝炎:
無黃疸型肝炎症狀主要是疲倦、厭食、右上腹不適、惡心等;也有的患者有發熱、嘔吐、腹瀉、肝脾腫大、肝壓痛,但始終沒有黃疸出現。
無黃疸型肝炎的患者有的一開始病情就很嚴重,伴有高熱及嚴重的神經係統症狀,腹水、肝明顯縮小,患者大多10日左右死亡。
傳染性肝炎如並發慢性疾病,或年老體弱,營養不良,不及時休息與治療時,可能轉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繼續發展可能並發肝硬變及偶然發生腦膜腦炎、心肌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