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女專家
牌坊溝來了新客人
1970年底,四川省簡陽縣牌坊溝多了3個新客人,一位34歲的中年婦女和她的兩個女兒。孩子們的媽媽叫修瑞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簡陽分院的工作人員。她是隨著單位的遷移而從北京來到簡陽鄉下的。
當初在北京,她雖然沒住高樓大廈,沒有優厚舒適的生活環境,但那畢竟是大城市,是全國人民翹首仰望的地方。至於修瑞娟為什麼離開北京,攜帶著一個8歲、一個3歲的女兒來到這窮鄉僻壤的山溝,可能在整個牌坊溝裏都無人明白。
修瑞娟曾是一位留蘇的大學生,回國後,她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工作。多年來的探討和研究,使她對微循環發生了特殊的興趣。當時,微循環王國的大門尚未被打開,歐美一些先進的國家也沒有搞清楚這一領域裏的奧秘。修瑞娟相信自己的能力,她堅信一個普通的中國女科學工作者通過長期的努力能夠征服這個險惡的巔峰。
來簡陽之前,修瑞娟對微循環已有了一些研究,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兩派間無休止的爭鬥,紅衛兵的造反,使得科學院秩序混亂,一度陷於癱瘓狀態,而修瑞娟的科研課題當然也受到極大的影響。為了找一個“世外桃源”,找一個能把自己的科研繼續下去的地方,修瑞娟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帶著兩個幼小的女兒來到了這裏。
事情並不像修瑞娟想得那麼容易,沉重的家庭負擔緊緊地拖住了她的後腿。由於她愛人的離去,兩個孩子全靠她撫養。孩子正處於讓人照看的年齡,這裏一無親,二無故,誰來幫這個忙呢?再說,搞微循環研究,總是離不開病人,離不開奄奄一息的肺心病患者。簡陽這個地方沒有大醫院,不具備觀察病人的條件。要想獲得第一手可信的資料,必須離開簡陽,乘火車到成都的省醫院去。
修瑞娟深深地懂得,搞科學是要講奉獻的,科技工作者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位科學家為了研究科學、探討真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寶貴的生命。無論做任何工作,沒有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是永遠不能成功的。
主意拿定,修瑞娟首先找到了院領導,提出了自己要去省醫院搞科研的設想。在那個不要知識,不要文化的日子裏,居然有人對科研工作投入這樣大的興趣和熱情,也算是一件新鮮事。經研究,院領導滿足了她的要求,並答應幫她同省醫院聯係。下一步就是安置女兒的問題了。修瑞娟從牌坊溝找到一戶人家,答應每月付50元,把兩個女兒放到這裏照看,自己將僅乘的12元錢作為一個月的全部生活費。安排妥當後,修瑞娟從當地老鄉家裏借了一個籮筐,裏麵裝上一台顯微鏡和一台照相機,像當地群眾一樣,背著籮筐,翻山來到簡陽火車站,乘火車奔赴遠離簡陽的成都省醫院。
每逢星期一,修瑞娟都是這樣在天明之前離開她的女兒們。出門之前,她把吵著要為媽媽送行的大女兒摟進懷裏,千叮嚀萬囑咐,然後又走到熟睡的小女兒床前,親親那張可愛的小臉,最後才依依不舍地跨出家門。這一步,有千鈞重呀。有時,她也曾因孩子們“要媽媽”的哭聲停步回首,但是探求微循環世界奧秘的責任感驅動著她加快了奔向火車站的步伐。修瑞娟知道,每天要有多少人因患肺心病而死去,她探討微循環的規律正是為了找出一種拯救這種患者的方法。為了千百萬個母親不離開她們的孩子,她必須暫時離開自己的女兒們,投入到漫長而艱難的工作中去。
她一走就是一個星期。孩子們經常扳起小手指,一天兩天地數著,盼望著星期六的來臨,因為隻有這一天,她們才能見到她們的媽媽。當周末的夜幕即將降臨的時候,修瑞娟的一對女兒便守候在大門的外邊,從無數個匆匆而過的身影中尋找出她們最熟悉的一個,在她們的母親到來之前,她們不吃也不喝,直勾勾的四隻小眼恨不得把整個世界望穿,早一點把她們的媽媽盼回來。
修瑞娟終於回來了。她拖著疲憊的身軀走下了火車,她沒有朝家走去,因為她一周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她必須首先向院領導彙報這一周的科研進展情況,然後再做出下一周對課題研究的安排。等她辦完了這一切,她才想起了她的女兒們。其實,她每天都在想著她們,尤其是每逢周末這一天。她知道,女兒的身邊沒有爸爸,孩子們渴望從她的身上享受母愛的溫暖。可是,修瑞娟更愛她的事業,她對她研究的課題傾注了更多的感情,更多的時間。她相信,若幹年以後,當女兒們長大成人的時候會諒解她所做的一切,原諒一個為了事業而未盡職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