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概述
武術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曆史。近幾年,武俠小說和武打片風靡一時,練武之風在青少年朋友中盛行。社會對武術的解釋五花八門,眾說不一,致使青少年朋友迷惑不解,他們很想知道,究竟什麼是武術?武術的內容是什麼?被稱作“國術”、“功夫”的東西是不是武術?
武術概念
嚴格地說,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為主要鍛煉內容,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鬥運動三種運動形式的體育項目。
“國術”是民國時對“中國武術”的簡稱,至今台灣及一些國家和地區仍用“國術”來稱武術。“功夫”一詞是近二十多年來流行於世界的一個武術名詞。它在歐美以至其他洲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因為許多外國朋友了解武術是從馳名世界的武術家李小龍的“功夫片”中開始的,所以他們把“功夫片”中的武術叫作“功夫”。“功夫”是中國兩廣一帶地區對武術的通俗叫法,但在中國曆史上,並未作為武術的正式稱呼而通用。嚴格地說功夫一詞遠遠不能包括武術的內涵,因此在一些電影和書籍中,武術被稱為功夫是不正確的。
青少年朋友在看一些書籍,尤其是曆史書籍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名詞,如拳勇、手搏、角力、相搏、手戰、武藝、角抵等等,不知其含義是什麼,其實這些名詞都是曆史上各朝代對武術的別稱。所以青少年朋友今後再遇到這些名詞時,都應將其看成“武術”。新中國成立後,正式確定為“武術”,其英文翻譯為wushu。
武術產生於人與野獸和人與人搏鬥之中,古代一直是軍隊訓練士兵殺敵致勝的手段。後來火器代替了冷兵器,武術也逐漸退出了戰場,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能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並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體育項目。
武術在中國大地經過漫長的發展曆程,而今已穩步地跨出國門,邁入了國際體育運動的行列,成為國際體育大家庭中的一員。今天,武術的風采已展示於世界,武術這個名詞也已成為二十世紀末具有時代和國際特色的專用名詞。
武術內容
武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內容非常豐富,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和格鬥運動三種運動形式。
功法運動是為掌握和提高武術套路和格鬥技術、誘發武技所需的體能,圍繞提高身體某一運動素質鍛煉某一特殊技能而編組的專門練習。
武術功法具有養身、健身、護身及增強技擊能力等作用。其主要特點表現為:以個體練習為主要鍛煉形式,練習方法簡便易行,練習難度循序遞增,鍛煉效果逐漸提高。
武術功法內容豐富,包括有提高肢體關節活動幅度及肌肉舒縮性能的“柔功”;鍛煉意、氣、勁、形完整一體的“內功”;增強肢體攻擊力度和抗擊能力的“硬功”;發展人體平衡能力和翻騰奔跑能力的“輕功”等等。
武術功法是隨武術的萌生而興,隨武術的發展而盛,隨武術技術的演進而變化,已成為武術的一種運動形式。
格鬥運動是泛指兩人在一定條件下,遵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徒手或器械格鬥的對抗練習和實戰競賽。其內容包括徒手搏鬥和器械搏鬥。目前開展的有散打和推手,曾試驗開展過短兵、長兵。
散打,也稱散手運動。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一定的徒手攻防方法相互格鬥,以決勝負的對抗練習項目。比賽在高六十厘米、邊長八米、上鋪軟墊的正方形台上進行。
短兵運動是兩人各持一條短棒,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格擊,以決勝負的一種對抗性練習項目。
長兵運動是兩人各持一條綁著軟質槍頭的長杆,遵照一定的規則相互革戳,以決勝負的一種對抗性練習項目。練習和競賽的器械,是以三米長的白臘杆,裝一軟質槍頭製成。
武術套路是將單個攻防動作或具有攻防含義的動作,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運動規律編組成的成套練習,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程式化鍛煉方式和表現形式。
古時候,人們為了將實戰中運用比較成功的一拳一腿,一著一勢記住,並傳習下去,就將這些著法,反複演練,並將一些著法串聯起來,形成今天我們所說的組合工作。隨著經驗的積累,組合動作也越來越多,人們又將這些組合動作串聯起來,就形成了套路。到了晉代,武術套路逐步形成體係,有了起式、中間分趟和收式,動作之間的銜接也有了一定規律,後來又在勁力、節奏、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等方麵下功夫,形成不同風格的拳術和流派。
武術套路是一種掌握攻防技術,提高技能和體能的方法,同時又是一種可供觀賞的表現形式。它對武術的傳習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武術套路發展到今天,由於它便於傳授、觀賞、交流,已經成為人們鍛煉身體,學習攻防技術的主要形式。
曆代的武術家都很重視武術套路,他們廣擷精采、熔鑄各家練法,獨辟蹊徑,自成風格,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拳術和流派,使武術套路的種類浩繁、內容豐富多采。有威武雄壯、剛勁有力的少林拳;磊落蕭灑、英武大方的華拳;深厚有力、走轉靈活的八卦拳;姿勢舒展的查拳;簡樸剛烈的八極拳;舒緩柔美如行雲流水的太極拳,以及各種形象逼真的象形拳等等。
套路運動分為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兩類。其中又分為單練套路、對練套路和集體操練套路三種。
武術的這三種運動形式,既各成體係,又相互交融,相互為用。功法運動能為套路和格鬥提供必要的體能準備;套路格鬥運動能顯示功法運動的水平。套路練習能靈便身手、熟習招法,使動作由熟而巧,為格鬥提供敏捷善變的素質和臨機應變的招式;格鬥練習能提高攻防意識加強對動作攻防含義的理解,有助於提高套路運動的“武術意識”。武術的三種運動形式所體現的這些特征,是其他體育運動項目所不具備的。例如,拳擊、摔跤和擊劍是格鬥形式的運動項目,但它們沒有套路運動形式。競技體操和韻律體操是套路形式的運動,但它們沒有格鬥形式的運動,動作素材也不必具備攻防屬性。因此我們說,具有功法、格鬥、套路三種運動形式,正是武術與其它體育項目不同的特征。
武術分類
武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內容非常繁多,可以說浩如煙海。因其內容多而雜所以其分類就比較困難。曆史上有很多武術分類法,有的按“家”、“門”、“派”、“式”分類;有的按技法特點,以長拳、短拳分類;有的按練功的方式,以內家、外家分類;有的按區域進行分類;有的按姓氏分類;有的按山嶽分類;還有按南派、北派分類的方法。這些分類方法,有各自的優點,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運動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重新對武術進行了分類,將武術分為三種運動形式:1套路運動;2格鬥運動;3功法運動。
(一)套路運動
1拳術套路
指各種流派的徒手形式的拳法套路。包括長拳、南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
通臂拳、劈掛拳、戳腳、翻子拳、象形拳、地躺拳等二百餘種拳術。
2器械套路
指各種不同風格、流派的器械套路。包括短器械、長器械、雙器械、軟器械。
(1)短器械:刀、劍、鞭、鐧等。
(2)長器械:槍、棍、大刀、樸刀等。
(3)雙器械:雙刀、雙劍、雙鉤、雙匕首等。
(4)軟器械:九節鞭、三節棍、流星錘、繩鏢等。
3對練套路
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在預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假設性攻防套路練習。包括徒手、器械和徒手與器械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