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諺語
武術諺語簡稱“武諺”,它是民間武壇流傳沿用的通俗簡練的,含有非常豐富的習武經驗的一種俗語。它由一些固定詞組和短語組成,有一定的格律,上下句多對仗有韻,簡明易懂。一條諺語具有一個完整的含義,可獨立成句運用。由於武諺來源於口傳身授的民間武壇,實踐性強,揭示了武術運動的基本要素和一般規律,而且口語化,念起來朗朗上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武諺涉及的武術內容十分廣泛。例如,武德方麵,有“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等。在訓練方麵,有強調訓練程序的“要學拳,先站樁”,“拳為武藝之源,棍為兵械之祖”等。強調訓練持久性原則的“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強調訓練整體性原則的“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等等。還有揭示武術技法竅門的,例如“低頭彎腰,武藝不高”,“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倒,手腳一起到,金剛也跌倒”等等。此外,還有指出武術作用的諺語。例如,“經常練武術,不用上藥鋪”是說武術具有健身價值。“會拳莫打架,打我也不怕”,是說武術具有防身價值。“見之是好婦,奪之似懼虎”是說武術能錘煉人的體魂,陶冶人的情操,使練武者養成尚武崇德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另外還有可以幫助我們欣
賞武術的武諺,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鞭舞一堵牆,在順;鏢發似流星,在巧。”等等。
武德
文以評心,武以觀德
行文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述,用武是施武者道德精神的展示。因此,通過文章內容的善惡,可以評定作文者的用心良莠;通過用武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看出施武者道德的尊卑。
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
“禮”是恭謹待人、尊敬師長等克己敬人的規範。“德”指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識禮者,能尊師重道,學得武藝真諦;明德者,能以道德規範自己,勇於為國為民效力,恥於為己為利弄武。民間武術傳承中,戒收失禮缺德之徒。教學之初,首教禮德,然後再傳技藝。
徒弟技藝高,莫忘師父勞
《荀子·勸學》“青,取之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是比喻學生勝過老師的千古名句。弟子強於師,學術技藝才會提高,社會才會進步。但是,技藝再高,學問再大,也要記住自己得師啟蒙、經師傳藝、受師指點的經曆,不要忘了老師在此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須知,無藍則青無從出,無水則冰無從生。
萬兩黃金不賣藝,十字街頭送誌人
拳師授徒不能隻識金錢不看人。若求藝者為匪盜不義之輩,或者是無恒心誌向之流,雖給萬兩黃金,也不出賣技藝。一旦遇到能承繼武術,發揚武術的有誌之士,應毫無代價地盡數傳授。此諺體現了武術前輩的高風亮節。
嚴師出高徒,重道得真諦
在武術的傳承中,曆來講究為師要嚴格,(學生)要重道。師嚴,才能使學生嚴守武德,恭謹處世,發揚武術;師嚴,才能使學生在嚴格的教學訓練中,學得中規合矩,練得技理並精。此為“嚴師出高徒”。“重道”指尊尚武道,愛好武術。隻有重道之人,才能為追求武術真諦不畏苦累,執著奮鬥;隻有重道之人,才能尊敬師父,尊重師父傳授的知識技能和付出的勞動,努力去實踐,悟出其中真諦;隻有重道之人,才能嚴守武德規範,得到人們從不同角度給予的理解和支持,獲得追求真諦的良好環境。
學藝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武術運動的鍛煉步驟包括學、練兩步。“學”是為了學會武術動作,掌握鍛煉方法。教師(師父)的責任,就在於此。學生學會和掌握了,就算“進門”了。“練”是掌握武術技術動作,獲得武術功用的根本手段。隻有通過個人的努力鍛煉,才能將教師傳授的技藝變成自己的功夫,並且在堅持不懈的“修行”(修習)過程中,體驗技法、領悟拳理,步入“青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也隻有通過個人的努力鍛煉,才能獲得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的功效。從學習攻防技藝來說,隻有通過親身的反複實踐,臨陣才能運用教師傳授的攻防打法,進而舉一反三,隨機應變地發展出自己的打法。
學道容易,修道艱難
“學道容易”,指初涉武壇,從師學會一些武術的技藝和練習的方法,甚至較係統地掌握某個門類的拳藝,並不是一件難事。
“修道艱難”,指要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不因事務的繁忙、季節的變化、成效的高低等客觀原因中輟和荒疏拳藝,並將武學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斷精研深求,尊德重道,卻不是一件易事。
學拳容易,改拳困難
這裏的“易”和“難”是相對而言的。初學拳藝時,猶如在白紙上寫字,落筆即成。如寫錯了要改,先得將誤筆塗抹去,才能再寫。當然前者為“易”,後者較“難”。而改拳卻比改字要更為困難。因為初學時不嚴格,不求甚解,不明細節,不按規格、要領去做,反複重複錯誤動作,一旦按錯誤動作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即錯誤動作已成為習慣動作),要消退錯誤定型,重建正確動作的動力定型,就非常費勁了。
所以,這條武諺要求學拳時,要嚴格遵照正確的動作規格,一步一步地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掌握一式,再學下式,力避囫圇吞棗。
一處磕頭,百處學藝
類似的諺語還有“多從一家師,多懂一家藝”。是說習武要廣學博通。武術的流派眾多,技法豐富。一位老師一般隻能精其一類,通其幾種,全精全通者幾乎沒有。因此,要經過多從師、廣求學,增長見識。以多位老師傳授的拳理拳技和個人擅長為基礎,我們就可能耗費較少的時間,了解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所以,過去習武者從師學到一定程度後,要離師出遊,廣訪名師,以武會友,就是這個道理。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拳”指拳技、招法和套路。“功”指武術功法、功力。練拳是為了學習和掌握武術的功防動作,提高演練武術技能--技巧。練功是為了提高武術運動所需的體能——功力。如果隻練拳,不練功,雖然也能記得些拳路、招法,卻會由於缺乏樁功練習而下盤不穩;缺乏柔功練習而伸展不開;缺乏硬功練習而擊中對手無攻擊力度等等。因此,練武者既要習練拳技、招法和套路,又要練習所習拳技必須的基本功和輔助功,才能使技能和體能都得到發展。
練拳不習打,臨陣少方法
武術鍛煉以攻防搏鬥動作為基本內容。習武人練習拳術套路,也能掌握些攻防動作,了解其攻防含義。但是,如果隻單練,不進行與人實戰格鬥的練習。那麼,遇人對搏時,會因沒有攻防意識,缺乏攻防距離感或掌握不準攻防時間差,以及見人擊來自先忙亂,缺乏實戰經驗等等。而用不出單練純熟的攻防招法。故說“練拳不習打,臨陣少方法”。
未學打人,先習挨打
此諺的意思是初次以武會友和與人交手時,難免不挨打。如經不住打,就不可能在格鬥實踐中體會武術的攻防技法,提高搏擊能力。另外,即使是高明拳手,也不是“長勝將軍”,而且“強中還有強中手”。因此,要學技擊,先得學挨跌、挨打的功夫。這類功夫主要是采用硬功來鍛煉承受和抵禦外力刺激的能力;通過跌撲滾翻練習提高倒地時自我保護的能力;還包括通過各種基本拳法鍛煉,提高閃躲和防禦的能力。由於武術硬功和跌撲練習,都是自身承受外物擊打或主動撞碰外物的練習,因此說“未學打人,先習挨打”。
月棍年刀,久練的槍
這是根據棍、單刀、槍這三種兵械技法的難易程度,指明棍較易練、刀次之,槍最不易練好。“月棍”,喻練好棍術,用時較短。因棍身不長也不短,又無刃無刺。且棍法較為簡單,把、梢、中段皆可握持,任意使用,極為靈活。因此,棍是較易練好的一種兵械,常作為學練兵械的入門之藝。“年刀”,喻練好刀術需要比練棍更長的時間。單刀雖然較棍短,但一手握刀,需一定的臂力,還要求另一手協調配合,如果身械不協調,有可能被刀刃損傷。而且因刀短,需以“長用”相輔,要求步快身靈,進退迅速,故刀較棍難練。“久練的槍”,喻練好槍術極不容易。槍較棍長,增加了身械協調的難度。槍法又主要集中在“槍頭”和槍頭段,技法較為複雜、多樣。而且因其長,需以“短用”相輔,要練至槍似梭在手,忽長忽短,忽以槍頭紮,忽用槍把打。所以,槍較棍、刀難練。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筋骨皮”指人體的肌肉、肌腱、韌帶、骨骼和皮膚,引申為人身的體表。“氣”指呼吸之氣和意識支配在體內運轉的“內氣”。這一諺語要求練武者既要“外練”又要“內練”,“外形”與“內氣”協調。練外與練內的統一,在硬功練習中特別突出。練功時以意領氣,意氣到處或承抗外力,或發力攻堅。這樣內外兼顧地練功,可達到內壯外強之目的。在一般拳技練習中,則是在“以體導氣”、“以氣運身”的要求下,使“筋骨皮”和“內氣”同時得到鍛煉,也有練習者,采用注重練氣的功法,配合注重練外的功法或拳技進行練習,達到內外俱練的目的。
外練手眼身法步,內修精神氣力功
類似諺語還有“外練手眼身腰馬,內練心神意氣力”、“外重手眼身法步,內修心神意念足”。都是強調武術訓練既要注重練人體外形,又要注重練人體內意和內部器官,以求內壯外強。其中“外練”的要素包括:手法、眼法、身法(主要通過腰來體現)、步法(南拳將步型、步法稱為紮馬、走馬)。“內練”要素包括:屬於神經係統的心(指思維器官)、精神、意念,屬於呼吸係統的氣息與內氣(內呼吸),屬於運動係統的力與功。這些諺語含義還有,外部要素須協調一致,內部要素也要協調一致,並做到內外要素協調一致。即所謂“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百看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專
“百看不如一練”,是強調武術運動的實踐性。因為武術是一項要通過親自實踐鍛煉,才能達到健身目的,掌握自衛本領,領略其中情趣的運動。拳再好,招再絕,如果隻看,雖看百次之多,也隻是觀賞悅目而已。因此,好武就應練武,隻有立足於練,才能掌握它,受益於它。
“百練不如一專”,是強調練武術不要朝此暮彼,東練練,西學學,什麼都練,什麼都學,這樣什麼也練不熟,練不精,甚至可能由於拳技的細節不清、拳理不明,學得不倫不類。應該圍繞所好拳種認真學習,逐步深入,係統掌握後,再學練其它。這樣才能練熟,練精。練一點得一點。
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
此說明強調武技以熟為要。隻有招熟,在對敵時才能得心應手,攻防得當。為了熟,訓練中就要處理好多與少的關係。在廣學千招的基礎上,應以“博而約”為原則,精練幾招,至“熟”為主。如果時間條件不容許學練很多招法,則應避免貪多嚼不爛,以少而精為原則,隻熟練幾招、甚至一招成“絕活”。精於技擊的武林前輩郭雲深、尚雲祥,都是以能精熟地應用“半步崩拳”克敵製勝而享譽武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