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與禮儀

武德

崇武尚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幾千年來中華武林非常重視武德教育,把武德做為共同遵循的一種言行準則,習武者也都按它修身養性,規範舉止,品評善惡。

武德的內容

武德的內容,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所不同,有的還夾雜著封建意識的糟粕。但曆來所強調的武德,其基本內容大體是一致的

(1)強調學武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安邦救國。我國曆代武將、勇士在國家危難之際,憑武藝以救國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嶽飛、楊家將、戚繼光、大刀王五、霍元甲等英勇報國的武將更是盡人皆知。

(2)除暴安良、匡扶正義。曆代武師俠士,他們嫉惡如仇,殺富濟貧,伸張正義,為民除害,受到人們的稱頌。

(3)尊師重道。古代武術主要靠師父身傳口授,所以曆來有尊師的美德。有“徒弟技藝高,莫忘師父勞”、“尊師要象長流水,愛徒要象鳥哺雛。”的拳諺。

(4)拳家們對向什麼人傳藝有嚴格的規定。曆來武術界大都主張,心險好鬥、縱酒貪食、驕奢淫逸、逞能恃強者,不可傳授武藝。對品行惡劣之徒絕不授拳。少林古拳譜有《少林拳十戒》,其中規定:“武藝須傳忠誠有誌之士,平易謙恭之人”,“強橫無理者不傳”。還有一些今天應當批判的,如“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

(5)要以理服人,不恃強淩弱。有拳諺講得好,“理字不多重,萬人擔不動。武夫不講理,藝高難服眾”,“持藝逞凶,罪不容誅”。

(6)以道德觀念規範日常生活的言行。武術傳習中強調武德教育,要求習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手德即較技時不以武力傷人,就是對待壞人,也以擒拿、點穴等法製服敵手為尚。口德即不以語言中傷他人,公德即遵守社會道德規範,不做擾亂社會治安的事。

武術流傳至今,在武德方麵留下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寶貴遺產,但也有一些混雜在武德中的封建思想和江湖作風,雖然被視為真寶,世代相傳,但實為糟粕,例如,所謂武藝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等。因而,今天我們在繼承中華武術時,要取其精華,除其糟粕,對有些東西要加以批判地接受,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統統繼承。

青少年遵循武德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首先,要端正學習武術的動機,不要把武術作為打架鬥毆的資本。

古代真正的劍客、俠士,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們除暴安良,匡扶正義,懲惡揚善,對社會上的貪官汙吏、豪門惡棍視作不共戴天之仇。青少年習武者在繼承這一美德時,要多做一些象《水滸傳》中寫的魯智深怒打鎮關西這樣見義勇為的事。

有些青少年學習目的不端正,受武俠小說、功夫片的影響,想入非非,自己瞎練所謂的“輕功”、“硬功”;有的不踏實刻苦地從頭學起,一心想等名師“點石成金”,甚至不惜荒廢學業和個人前途等等。這些都是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的,應當引起青少年朋友的注意。

(2)江湖義氣與信守諾言不能混為一談。

武德要求習武者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為人以信義為重,但決不應該是“為朋友兩肋插刀,拋妻舍兒在所不惜”和不分是非“士為知己者死”的那種江湖哥們義氣。前者是我們做人的準則,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後者是封建糟粕,應該批判、拋棄。

(3)與人為善,不能感情用事。

習武者要與人為善,謙讓為上,如果與人發生矛盾要多多忍讓,應當做到“寧可先挨打,決不先打人”,要牢記忍字為上這條習武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