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童年辨苦李
三國時期,在魏國洛陽城內,有一個熱鬧的地方名叫宣武場,從前大概是操兵練武的場所,後來成了人們的遊樂場。每逢節日,人們總喜歡來到這裏,開展各種娛樂活動。江湖藝人們也經常來到這裏為市民們表演各種精彩的技藝。有一天,豔陽高照,清風送爽。宣武場上正在表演馴獸雜耍,有戲獅、有耍猴、有鬥雞,真是熱鬧極了。周圍人山人海,觀眾不計其數。黑壓壓的人群中,喝彩聲震天價響,此起彼伏。突然,一隻雄獅被雜耍人激怒了,於是在鐵欄中抖動鬃毛,撲騰前爪,大聲咆哮,四處亂竄,好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
這時候,圍觀的人們一下子被驚呆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大家都說不出話來。全場除了雄獅的怒吼之外,簡直像死一樣的沉寂。刹那間,不知是誰大叫了兩聲:“快跑啊!獅子要抓人啦!”話音剛落,看熱鬧的人猶如大夢初醒,紛紛後退,你推我擠,恰似潮水一般湧出了遊樂場。隻聽得眾人的呐喊聲、哭叫聲與腳步聲混雜在一起,那情景實在太恐怖了。
當人們逃出場外,隻顧喘氣的時候,身後猛然傳來一個小孩的聲音:“別跑啦!別跑啦!獅子不會抓人的!”大家驚魂稍定,紛紛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約摸六、七歲的兒童,笑眯眯地站在宣武場中的石墩上,朝著眾人喊話哩!當時,不少人嘰嘰喳喳議論起來,滿以為這一定是仙童下凡,不然,哪個黃毛小兒還敢呆在那裏不跑呢?也有人偏不信邪,大著膽子問那小孩:“你是誰?難道不怕死嗎?”“我是誰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你們怕什麼啊!獅子被緊緊地關在鐵欄中,它哪能跑出來抓人呢?”眾人聽了小孩的一番話,頓時恍然大悟,不禁感歎道:“我們真傻!還如那個小孩有見識呀!”
這小孩究竟是誰呢?人群中有人介紹說:“他叫王戎,字衝,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是我的同鄉哩!”人們這才重新走進宣武場,圍在王戎身邊,懷著好奇心仔細打量他,發現這小孩麵龐清秀,雙眼炯炯有神,那目光仿佛閃電似的。不少人都說:“這真是人間仙童啊!”
提起這王戎,那位同鄉人還講述了關於他辨李的一件往事。大約是他六歲那年,有一次,他與同村的一群兒童在村邊的一條大道上做遊戲。大家一會兒藏貓貓,一會兒追小雞,一會兒捉了蒼蠅喂螞蟻,玩得可真開心,!忽然,一個留著胎發的小孩大聲叫起來:“我們去吃李子吧!”孩子們感到莫名其妙,還以為這夥伴是想吃李子想得發神了。別理他,真掃興!大家又繼續做起遊戲來。剛剛玩得起勁,那個小孩又大聲叫起來:“那邊有很多很多李子,我們趕快去吃吧!”幾個年齡大的孩子認為那小家夥在搗亂,幹擾了大家做遊戲,正想拿他出氣,可是看他指指劃劃,滿認真的樣子,於是便朝他手指的方向遠遠望去。果然,在大道的東頭有一棵茂盛的李樹,樹上結滿了又多又大的果實。孩子們一個個都望見了,大家不禁嘴饞起來。經幾個大孩子提議,“呼啦”一聲,孩子們全都朝著那李樹的方向爭先恐後地飛奔過去。
這時,隻有王戎獨自一人還在原地捉蝴蝶。對剛才發生的一切,他似乎沒有看見,也似乎沒有聽見。平時與他特別要好的一個孩子轉身回來拉他一道去,還說:“王戎,快走!我們跑慢了,也許李子就會被他們吃光哩!”王戎聽了,不慌不忙地說:“別著急,依我看來,那李子長在大路邊,而又結滿了果實,卻沒有過路的人去摘它來解渴,那必定是味道很苦啊!我們何必白跑一趟呢!”
過了一會兒,孩子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地回來了,他們一邊走,一邊嚷道:“苦李子,苦死人啦!”大家看到王戎和他的那位好友沒有去,感到很詫異。當問起原因時,王戎把他剛才的分析和推斷又對大家重複說了一遍,孩子們一個個點頭稱是,十分佩服王戎的絕頂聰明。
王戎的父親王渾,與文學家、思想家阮籍是好朋友。阮籍經常到王戎家來玩,時時與他的父親談玄說理,飲酒吟詩。王戎長到15歲時,阮籍已經35歲,居然和他這位少年公子成了忘年交。從那以後,阮籍與王渾父子都是好朋友。每次到王家,阮籍首先與王渾見過禮,寒暄一陣後,便迫不急待地去找王戎敘談,往往是談到太陽西沉還舍不得離開。有一天,王渾問阮籍:“承蒙足下錯愛我家小兒,每次親身去見他,敢問他與你談得如何呢?”阮籍半戲言半認真地說:“令郎學識淵博,見解不凡,就是你也不可與他相比,這正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說實在的,與你交談,遠遠不如與令郎談得痛快!”王渾一時默默無語,心中雖然感到有些不自在,但他也為自己的兒子能受到阮籍賞識而高興。
後來,王戎與阮籍、稽康、山濤等六位文人一起優遊山水,聚會竹林,飲酒作樂,清談賦詩,被當世的人們稱為“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