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

1986年7月29日,一個偉人在鮮花和親人的守護中長眠了。他靜靜地去了,他走得那樣匆忙,那樣急促,他還沒有來得及休息片刻,還沒有抽出一點兒時間去接受黨和人民給他的榮譽,就離開了我們—他就是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鄧稼先。

說他是偉人,這是因為他的一生始終和中國的核事業聯係在一起,他主持和參與了兩彈的研製和試驗。他的名字可以和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前蘇聯的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相媲美。

同時,他又是一個極為平凡的人。他出生在舊中國,在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園裏長大。他從他的父輩那裏繼承了堅強的意誌,對知識的渴求,對科學的追求,終生不移。他與鄰居楊振寧自小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因為他們都熱愛科學,都發誓要做一名科學家。他不願在日本的膏藥旗下生活,隻身離開北平,考取了西南聯大。畢業以後回到北平任北大物理係助教,又因為看不慣美蔣的黑暗統治,一氣之下他出了國,決心闖出一條科技救國的道路來。1950年8月19日,鄧稼先在美國完成了關於粒子方麵的論文,榮獲博士學位後,告別了他在美國的親朋好友,毅然踏上了歸國的航程。從此,他的生命就和祖國的核事業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了。

1958年,在著名科學家錢三強的舉薦下,鄧稼先挑起了發展我國核事業的重擔。他和他的戰友們臥薪嚐膽,曆盡了千辛萬苦,依靠自己的力量,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研製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他和他的同行們又使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此,中國有了兩彈,跨入了世界核大國的行列。

在核武器的研製方麵,鄧稼先功勳累累。今天,當我們說到中國核事業的發展,無一不提起鄧稼先。但是,在1986年死神將要無情地奪去他的生命以前,又有幾個人知曉他就是我國兩彈研製的總設計師呢?由於保密的需要,研製核武器的人隻能在荒涼地帶度過極為艱苦的生活,更令人崇敬的是他們甘願做無名英雄。鄧稼先,這個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隱姓埋名”了幾十年,直到癌症後期他被送進醫院的時候,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在我們核事業中的分量。

1986年5月15日,就在死神向他靠近的時刻,他登上了人民大會堂領獎台,以原子彈、氫彈主要研製者的身分,領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兩個月後,就在他生命彌留之際,他在醫院的病床上接受了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2天以後,他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長江在哀鳴,黃河在哭泣,祖國的兒子鄧稼先的名字,隨同大地的哀思傳遍了大江南北、陸地海洋。

1958年,鄧稼先第一次跨進我國核武器研製的殿堂時,眼前是一片空白。除了從名牌大學裏分來的20多個畢業生外,他的手裏隻有3本書。這些,就是他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全部財富。那一年,他扛起了共和國核工業的重擔,年僅34歲。

鄧稼先與那群年輕人無比融洽,他雖然是掛著洋博士頭銜的領導,卻沒有一點架子,年輕人都親切地管他叫“老鄧”。每天,他都把這群年輕人組織起來,集體研讀核領域裏的“聖經”——3本原牌俄文書籍。這3本書分別是柯朗特的《超音帶與衝擊波》、澤爾多維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維森的《中子輸運原理》。其中《爆震物理》算得上是國內的孤本,是錢三強教授在訪蘇時千方百計弄來的。另外兩本,也是鄧稼先絞盡腦汁找到的。這3本書打開了他們的思路,使他們了解到原子彈構造最深層的秘密,成為他們打開核武庫的3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