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生活在我國北宋時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傑出科學家。他的一生,一麵從事政治活動,做了許多有益百姓的實際工作;一麵進行科學研究,對天文、數學、曆法、地理、生物、醫藥、文學、史學、音樂等諸多學科,都有卓越的貢獻。
沈括,字存中,杭州錢塘人。父曾叫沈周,長期在外做小官。沈周以前,除了沈括的曾祖父親經做過大理寺丞外,沈氏家族幾乎再沒有人出來做官。沈括對人提起自己的家世時,都稱是出自寒門。
沈括幼年受母親的教育,又接受儒家正統派孟子思想的熏陶,對“仁政”、“井田”一類學說深感興趣,推崇至極。青少年時代,沈周到各處上任他都跟隨,有機會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下層人民生活。這給沈括的思想意識帶來一定影響。
沈周去世以後,沈括承襲父蔭,做過多年低級官吏。他在沐陽任主簿時,雖是權位低微的縣吏,生活也異常艱苦,卻沒有因此而泄氣。沈括有自己的抱負,他孜孜不倦,認真苦幹,不避寒暑風雨,努力完成任務。在那裏,他大興有益農業生產的水利事業,還經曆過縣民反抗官府的鬥爭。鬥爭爆發後,官府嚇得手忙腳亂,急忙調開縣令,叫沈括代替他收拾殘局。沈括奉命之後,便小心謹慎地執行安撫政策,撤銷了一些束縛人的無理禁約,博得縣民好感,一場風波,才緩和下去。
興修水利,整治沐水,是他早期從政的一項重要活動。沐水是沐陽境內的主河,常與沂水並稱。沈括到這兒做官時,沐水已是年久失修,附近地區,經常遭受水災威脅。他雖官職卑小,卻以具有遠見的政治眼光,著手進行局部的改革,整治沐水。據史料記載,全部治沐工程,包括新築大堤兩道,疏導河身及“百渠九堰”。經數萬民夫的修築,沐水的整治順利完工,並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新整農田7000頃,沐陽麵貌也煥然一新。沈括初入仕途,鋒芒小試,便這般嶄露頭角,可算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了。
繼整治沐水之後,沈托又在寧國任職期間,參加了修治圩田的工程。繼而又提倡和推廣這種良好的水田。顯示出他對水利科學理論有深刻造詣。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沈括舉進士及第,便出任揚州司理參軍。後又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從此他開始研究天文。他結合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加上自己的縝密觀測,很快就在天文研究中獲得了深湛的成就,被宋神宗指派兼任提舉司天監,正式做了管理天文的職官。
他上任後即實行改革,推薦有真才實學的平民衛樸主持修訂曆法工作。他自己則集中精力,製造一套新的觀象儀器。經沈括改進製作的新渾儀,無論在尺度、黃赤道、天常環、月道、規環等方麵,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還製造了新的浮漏、測日影的銅表等,並將其設計原理,寫成著名的《渾儀》、《浮漏》、《景表》三篇科學論文。雖然它是用來說明儀器的,但裏麵綜合了沈括的天文學說,成為我國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獻。
由於沈括思想傾向於革新派,很自然地參與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運動,並參加了王安石農田水利法的重點項目——疏浚和測量汴渠。沈括的測量工作,為日後汴洛運河的修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將既暢通漕運,又肥沃兩岸的田地。
1073年沈括又由王安石保舉,到江浙處理水利工程的善後工作。他在那裏招募饑民來興修常州、潤州的水利,疏浚蘇州、秀州的湖泊與涇浜。他還在蘇州築岸圍田,在沿海築堤圍田,對江浙農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