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的問題是,需要對這支民間藝術隊伍加強領導,加強管理,幫助他們提高文化藝術素質和政治思想素質。以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發展。
(五)少數民族地區民間雜技的發展。
八十年代也是少數民族民間雜技發展的興盛期。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裏,每個民族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習俗和自娛方式,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局麵。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每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性“達瓦孜”節,已成為維吾爾族人民盛大的節日。“達瓦孜”在維吾爾族語言中的含義是高空走大繩表演,古稱《高繩技》,是維吾爾族傳統的民間雜技表演藝術。它以其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風格,精湛的技藝,驚險的表演,融雜技、歌舞、體育為一體,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是新疆維吾爾族人民勇敢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明珠。
“達瓦孜”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它源於西域,後來在新疆僅存一個表演《達瓦孜》的家庭。其家譜中記名的祖先距今已有四百二十年的曆史了。現在新疆雜技團《達瓦孜》隊的演員們是《達瓦孜》家族的第六代傳人。九歲開始學“達瓦孜”的小能手卡姆艾羅,已能手握6米長的平衡杆,赤腳踩著一條長80米、呈45度角的繩索,走到離地麵30米高的繩索上進行表演,是“達瓦孜”家族最年輕的表演者。
“達瓦孜”是以在高空表演中出奇不意的高難技巧而令觀眾震驚。主要動作有:在繩索上盤腿坐索,單車走索,頂碗走索,騎索側走,索上翻跟鬥,朦眼走索,鴨式走索,索上飛身跳躍等。在繩索一端最高處立牌樓,表演者在上麵進行吊環、咬花、單杠、車輪、單手旋轉、雙手雙腿進環吊險等動作的表演,令人驚心動魄。“達瓦孜”的高難技巧表演,不但在國內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一九八九年春天,貴州省舉行了首屆民族民間藝術節。在這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盛會上,布依族、苗族、彝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倫族等民族歌手和舞蹈家除表演了本民族的舞蹈飛歌以及木鼓、銅鼓、蘆笙、莽筒等樂器節目外,苗族青年表演的《上刀梯》成為盛會的壓軸節目。
刀梯是在10米高的刀杆上橫插上一把把特製的長砍刀,形成刀梯,再用4條繩索將刀梯固定在場地中央,繩索上懸掛著五彩旗,其氣勢十分壯觀,藝人在刀梯上表演各種技巧與造型。表演《刀梯》最聞名的是銅仁地區鬆桃苗族刀梯隊。這是由一個家族組成的專業隊,主要成員是父子、兒媳和女兒。上刀梯是苗家世代相傳的技藝,是苗族祭祈活動的項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剔除了念咒驅邪等一些迷信色彩,成為表現苗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娛樂節目。這個隊經過一年多的經營演出已成為當地的小康之家,並成為貴州省第三個少數民族雜技隊。他們現在正在不斷搜集挖掘苗族的民間雜技節目與技巧,將刀梯隊建成苗族雜技技巧團。
水族的《踩草索》,也是節日中受歡迎的項目。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喜愛民間雜技《踩草索》,常在水族重大的民族節日“年節”活動時表演。
《踩草索》與雜技中的走鋼絲相仿,但更富有民族情趣。不同的是,其基本道具是用上等糯穀草搓成草索,固定在兩個木三角架上,長17公尺,離地麵高7公尺,下邊墊著保護表演者的稻草。每到“年節”,水族人按傳統習慣在草索上表演雙人蘆笙舞,充滿了民族風情。還有的表演竹竿飛人,這是由三人表演的富有刺激性的驚險項目。最引人喝彩的動作是,一踩索人擔橫竿,兩端有兩個人在索上作180度旋轉,竿端二人同時在空中飛騰,十分扣人心弦。
內蒙古草原上的“那達慕”。“那達慕”在蒙語中的原意是“遊藝”,從前是牧民們祭敖包時的遊藝集會。遊藝項目有摔跤、射箭、賽馬、舞蹈、蒙古象棋等。敖包是牧民們在山頂上或道路旁用石、土、草壘成的圓堆,原為界標和路標,後來是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那達慕”演變為歡慶畜牧業豐收的娛樂形式和貿易集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草原上的經濟進一步繁榮起來,“那達慕”發展為草原上對外交流的窗口——“那達慕”國際體育藝術節,成了蒙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的金秋季節,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歡聚在草原上,觀看“那達慕”的傳統項目,同時洽購展銷的內蒙古傳統產品,進行國際性的商業交流。
“那達慕”的主要項目是摔跤,射箭和賽馬,因而也成為蒙族人民發展雜技藝術的豐富源泉。
射箭,已被內蒙古雜技團的藝術家們移植發展成具有濃厚蒙族特色的優秀雜技節目。雜技編導將遼闊草原上的射箭項目,濃縮在舞台上,並根據舞台需要通過綜合藝術手法,發展成“一箭穿三燭”、“托舉軟腰射氣球,倒立足射花靶”等具有一定難度技巧的雜技節目新品種《射箭》,並在第三屆全國雜技比賽預選賽上贏得雜技界普遍好評。
賽馬項目的發展更為多樣。“馬術”是馬戲藝術的主要部分,“馬術”中的《馬上技巧》、《馬上造型》,均從賽馬中的《馬上疊羅漢》等競技項目發展而來。
現在,雜技藝術家正注意深入生活,從民族民間的“那達慕”活動中,汲取創作素材,發展內蒙古的雜技藝術,以豐富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
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成立
一、建立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的準備活動
一九七九年十月,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一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勝利的大會。這次大會的召開,給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注入了生機,開創了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新時期。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正式宣布,同意成立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
成立全國雜技藝術工作者協會,更好地發展繁榮中國的雜技藝術,是幾代雜技專家們的共同心願。第一位倡議成立雜技協會的是老雜技藝術家周雲鵬。他當時是廣西雜技團團長,為爭取成立全國性的協會,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九年曾先後三次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寫信,並向雜技界的知名人士呼籲。他這種不遺餘力的精神,表現出了一位老雜技工作者堅定的向心力和聚凝力,得到了有關部門領導人的關注和文藝界的支持,在一九六○年第三次全國文代會期間,田漢親自主持召開座談會,對周雲鵬的倡議作了討論。由於當時成立雜技協會的時機不夠成熟,決定雜技界成立協會前,暫附屬中國戲劇家協會,於是,有40餘位雜技專家成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在這次文代會上,夏菊花、阿良等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
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全國即將召開第四次文代會的鼓舞下,周雲鵬又與歐碧娥聯名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文聯黨組送交了《雜技藝人的願望和建議》的倡議。同時將倡議信寄給雜技界的知名人士夏菊花、阿良、馮光泗等。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四日中國文聯給周雲鵬、歐碧娥回函說:“倡議書已轉給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籌備組,到時由大會研究決定。”
同年春,借在上海審定《中國雜技藝術》書稿之機,中國、上海、南京、沈陽等10個雜技團的領導和代表,通過了雜技界給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文聯的公開信,聯合呼籲成立中國雜技協會和創辦《雜技與魔術》刊物,進一步表達了雜技界的迫切要求。
一九七九年六月,雜技界的聯合呼籲,得到當時的中宣部長胡耀邦的支持,他在倡議信上批示:“同意成立雜協,積極辦好刊物”。至此,成立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的倡議終於有了實現的希望。
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召開,參加文代會的雜技界代表不失時機地積極做好了促進籌建雜技協會的工作。
阿良向大會提交了《雜技界的呼聲》的書麵發言,周雲鵬、夏菊花、張少蘭、田海來、肖飛雲等雜技界代表向大會提交了會議提案,要求召集參加文代會的雜技界全體代表會議,共商成立中國雜協、創辦刊物等事宜。
這一提案得到大會采納,十一月七日,雜技界代表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了兩天會議,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和廣州、沈陽部隊的代表,共同商定了三件事:
一是一致同意以出席本次文代會的雜技界27名代表為基礎成立雜協籌委會,並推選阿良、馮光泗、金紫光、王鬆聲、孫泰、夏菊花、周雲鵬、王峰、張少蘭、蔣少棠、吳民等為籌委會常委。阿良、馮光泗為負責人。
二是由王峰負責起草給第四次文代會的報告及雜技協會章程草案。
三是確定了協會的名稱——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
這三項工作,為正式建立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奠定了基礎。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第四次文代會大會主席團通過了雜技界出席文代會全體代表給主席團的報告。十一月十六日,文代會閉幕大會上正式宣布:“大會同意雜技藝術界同誌關於成立中國雜技工作者協會的建議。同意接納雜技工作者協會為中國文聯的團體會員”。
這一喜訊,使雜技界歡欣鼓舞,無比振奮。中國雜技藝術終於在祖國的文藝百花園中,爭取到了應有的位置。
其後,籌委會積極地進行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發展會員,籌備建會。
一九八○年六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籌委會,來自25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部隊、鐵路係統的40名籌委和代表出席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除了初步醞釀如何總結建國三十餘年來的雜技藝術工作外,重點研究了發展會員的問題;統一了發展全國雜協會員的對象、條件和過渡時期的方法;擬定了《發展雜協會員的暫行規定》,對各地提出了在年內做好發展會員工作的要求,並就各省、市、自治區建立雜協分會的工作交流了經驗和方法。
中宣部副部長、全國文聯主席周揚及全國文聯副主席傅鍾、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等出席了這次籌委會,並在會上講了話。對雜技工作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充分的肯定,使與會者深受鼓舞。
(二)起草總結新中國建立三十二年來雜技工作的報告。
三十多年來,中國雜技工作成績突出,但教訓不少,特別在全國沒有形成係統的理論和統一的教材,並缺乏這方麵的總結和研究。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對建國三十多年所走過的道路,有一個清醒的估計和認識,以指導未來。第二次籌委會草擬了《三十年雜技工作總結提綱》印發各地,要求在一九八○年國慶節前,將所在地區的雜技工作總結材料交全國雜技協會籌委會。籌委會委托馮光泗負責主持起草第一次全國雜技藝術家代表大會報告。
(三)起草協會章程,確定協會名稱,職責。
關於協會的名稱、任務、組織等方麵問題,籌委會經過認真協商,一致同意中國雜協定名為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並提交全國代表大會決定。
雜技協會的主要任務是“團結全國雜技藝術工作者(包括台灣省和港澳地區)共同努力,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雜技藝術,為實現四化服務”。其任務還有,貫徹執行“雙百”方針,積極培養新生力量,做好老藝人的傳、幫、帶工作,並積極開展國際間雜技藝術友好交流,以促進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
《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章程(草案)》,就是在上述指導思想基礎上擬定的。
(四)確定代表分配方案,醞釀領導機構人選。
本著精簡的原則和會議要小一些的精神,確定代表名額為178名。其中,凡出席全國第四次文代會的雜技界代表及第二次籌委會增補的常委,均為當然代表;特邀代表37名,其餘為推選代表。另外還為台灣省保留2名代表名額。
關於選舉協會領導機構,采用會前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反複協商,擬出候選人名單,最後等額選舉的方法,由代表大會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
二、中國雜技藝術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和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成立
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八日,中國雜技藝術家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首都北京隆重開幕。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萬裏、習仲勳,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全國文聯副主席傅鍾等出席了大會開幕式,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雜技界的170多位代表歡聚在人民大會堂,共同迎來了曆史上第一次雜技藝術家的盛會。會議期間,代表們由衷地感謝中共和政府對雜技藝術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年近七十的老雜技藝人周雲鵬激動他說:“成立雜技藝術家協會,是我三十多年的心願,今天終於實現了。”全國雜技工作者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原延安業餘雜技團團長王地子,雜技藝術家張金奎,都愉快地回憶了四十年代在延安時,中共和毛澤東對雜技藝人的關懷和教誨。新一輩的雜技代表,則為自己擔負繼往開來的曆史重托,而感到無比的光榮。
阿良在致開幕詞時激動地說:“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這支隊伍是堅強的,是有生命力的,她沒有辜負共產黨和人民的長期培養,是一支熱愛人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有戰鬥力的文藝隊伍。”他的話道出了全國雜技工作者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