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雜技的發展
中國雜技是一朵較早孕育成熟的藝術奇葩,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曆了漢唐宮廷雜技、宋以後的民間雜技和近代以來向現代化過渡的雜技三個重要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雜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雜技是最廣泛群眾性的民間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人們把雜技藝術稱為“跑馬賣解”、“走江湖”,把雜技演員稱為“江湖人”。這些在今天聽起來有些貶義的詞,卻是十分真切地反映了雜技的一種最本質的品性——群眾性。在遊藝場所、集市廟會,曆來有眾多的雜技表演,從農村、邊疆、內地的街頭巷尾、村落田頭,直到天涯海角,凡有人煙的地方都少不了雜技藝人的身影。
書,是寫給識字的人讀的,戲,要演給有點理解力的人看,而雜技是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它來自民間,土生土長;它的道具都是最普通的日常用具;它的表演無須借助於語言;它的活動範圍之廣,表演形式之通俗易懂,使它具有任何其他藝術品種所不能比擬的群眾性。
雜技(馬戲),又是一種國際現象。世界上許多國家有雜技,表演形式雖然不盡相同,但活動的場所、演出的節目和它的為人民大眾之喜聞樂見卻又驚人地相似。從這點上說,雜技(馬戲)的確是一個和各國勞動人民的生活血肉相連的“沒有邊疆的世界”。
(一)雜技的起源。
雜技,萌芽於人類的勞動生活、遊戲、戰爭和宗教祭祀活動。
原始社會,生活條件極為嚴酷,自然災害,野獸侵襲,時時都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為了能生存和繁衍,首先要學會的,便是謀食和防身的技能。其中,對人類生活有決定意義的是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技能,正是在這種謀生的技能裏,孕育著雜技的胚胎。而某些原始的工具和用具則演變成了雜技的道具。
采集和漁獵,是人類最初的謀生手段,上樹、爬崖、跳澗等都孕育著雜技的某項技巧在內。弓箭、舟車、兵器等器具的使用,到了超凡階段,也可以說就是最原始的雜技。
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人類的生活漸趨穩定,勞動之餘,宗教祭祀和遊戲活動日益多樣,從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石球、陀螺,以及關於“操牛尾”和“擊壤”等遊藝活動的記載中,已約略可見某些古代雜技的雛形。
原始部落戰爭,兵器的使用和武技的發展,對雜技的形成是一種直接的催化劑。《史記·樂書》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鬥,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後世的“角抵戲”就是由此而來。競技和角力,是古代雜技的主要內容,秦時稱“角抵戲”,正是反映了當時雜技的狀況。
古代的樂舞雜技,是一種藝術的混合體,有一個共生的過程。漢代人還稱它們為“百戲”。隨著社會的進化,原始藝術逐漸分化,其中,那些展現人體本身潛能和人類生活技能的部分漸漸演變,形成了今日的雜技。
(二)中國雜技和現代國際馬戲。
“雜技”這個詞,最早見於《南齊書》:“角抵象形、雜技,曆代相承有也。”秦以前稱雜技為“角抵”,漢以後稱“百戲”,元以後又多稱為“把戲”。民國以來,雜技團體多稱“技術團”、“武術團”或“武戲團”。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聖地延安稱“雜技團”,直到一九五○年周恩來總理為“中華雜技團”命名,雜技這個詞才被廣泛地應用。
在西方語言中還沒有現成的對應於中國“雜技”的詞彙,英語國家把中國“雜技”稱作“acrobatic”,與體育中技巧隊的“技巧”是一個詞。以中國雜技是一種表現特殊行為能力技巧的表演藝術而論,這種稱謂可以說是切近中國“雜技”的本來含義。
現代國際馬戲藝術,一七七○年起源於英國。英語稱“馬戲”為“circus”,直譯為“圈圈”,意即觀眾們圍成一個圓圈觀看有組織的連續演出,這就是“馬戲”。
歐洲的馬戲是從馬術和馴化動物開始的,結合人的表演,從馬發展到熊、獅、虎、象乃至飛禽和水生動物表演。中國雜技走的是另一條路。在中國曆史上,除馬術,大規模的動物表演並不多見,從古到今,地麵雜技一直占主導地位。外國人認為,中國過去沒有馬戲,主要是指沒有動物表演。其實動物也是有的,隻是始終沒有成為主流,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那種馬戲傳統。
由此看來,“acrobatic”和“circus”確實反映了中國“雜技”和歐洲“馬戲”不同的內涵、不同的傳統和不同的價值觀。
藝術的源泉是生活,一種藝術傳統的形成和孕育它的環境、人民的生活習俗是分不開的。中國雜技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深沉、敦厚、樸實和執著奮進的性格;現代國際馬戲則表現了西方人的開朗、幽默、不拘一格和追求刺激的性格。中國人以其無與倫比的刻苦精神創造了像《耍花壇》、《頂碗》、《皮條》、《杠子》等許多“吃功”的節目;西方人則以十二分的冒險精神創造了許多空中節目和馴獸節目。中國雜技注重單個節目的精雕細刻,表演技巧上的穩準和超凡脫俗,以及藝術上細膩抒情的民族風格;現代國際馬戲注重整場的觀眾轟動效應、滑稽的穿插、品種的多樣、形式的變化、氣氛的熱鬧歡快。
中西雜技馬戲,各有所長,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將大有益處。
(三)雜技的範疇和節目品種。
在中國,“雜技”這個詞有兩種含義:狹義的可以理解為地麵和空中的特技節目。當西方人用“ACROBATIC”來稱中國雜技時,就是這一層意思。廣義的則用“雜技”作為特技節目、馴獸節目、滑稽節目和魔術節目的通稱,和國際通用的“CIRCUS”(馬戲)是同意語。今天,我們擁有上述範疇內各類品種的演出團體,統稱為“雜技團”也就是這一層意思。
雜技(特技)節目,分為空中和地麵雜技兩大類。空中的基本節目《吊子》(秋千),以及由此而演化出的《空中飛人》、《空中體操》、《頭頂吊子》,此外還有《高空走繩》、《蹦床》等。地麵雜技節目是中國民族文化遺產中極為珍貴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品類之豐富,節目之多樣,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地麵雜技節目可粗分為平衡、形體軟功、耍弄、力技、蹬技、車技、口技、翻騰、喬裝戲等若幹類,包括《走鋼絲》、《椅子頂》、《扛竿》、《頂碗》、《頂技》、《柔術》、《滾杯》、《舉刀拉弓》、《蹬傘》、《蹬人》、《口技》、《水流星》、《鑽圈》、《轉碟》、《耍花壇》、《抖空竹》、《飛叉》、《晃梯》、《爬竿》、《皮條》、《踢碗》、《車技》、《舞獅子》、《舞中幡》等數百個節目。
馴獸節目,分為馬上技藝和馴獸兩類。馬上技藝有《馬術》、《馬上雜耍》等。馴獸的對象小到蟲蟻,大到巨象,目前中國有《馴熊貓》、《馴獅》、《馴虎》、《馴猩猩》、《馴駱駝》、《馴馬》、《馴熊》、《馴象》、《馴小狗》等。
滑稽“醜角”節目,分為以表演為主的文滑稽和以技巧為主的武滑稽,又以在整場演出中的形式作用不同分為串場滑稽、正場滑稽和幫場滑稽。
魔術節目,分為中國傳統戲法和現代魔術。現存的戲法有藏挾術、羅圈和小手彩;現代魔術有巨型魔術、中型魔術、小型魔術。
(四)雜技在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
中國雜技,是中國民族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雜技在中國是最古老的。從勞動人民自娛自樂的原始雜技起,它作為最貼近廣大勞苦大眾的藝術,伴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已延續了幾千年。舞蹈、戲劇等諸多藝術的形成和發展,都深深受到它的影響。許多研究戲曲史的專家,將其起源追溯到雜技。
雜技在諸般藝術形式中是最為獨特的,它以經過苦練所表現出的高超技藝,展現人類自身的潛在體能和精神麵貌。正如原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劇作家陽翰笙所說:“它不是直接反映生活,不是直接反映很深刻的社會思想,而是通過一種技巧,一種美的造型,通過人的一種智慧,來鼓舞人們向上,來滿足人的美的欣賞,滿足人們的娛樂的要求的。”雜技正是以這種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藝術樣式,來起到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作用。
早在兩千多年前,雜技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驅,步入了世界,並綿延至今,對世界各國的觀眾來說,它代表了中國幾千年古老的優秀文化傳統;從雜技這種藝術形式,可以看到中國文化之悠久、傳統之深厚、藝術之精湛高超。從這一點上說,中國雜技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今日的西方文藝中出現了在精神上追求刺激、色情、凶殺等許多令人不安的東西,相比之下,雜技藝術所代表的奮鬥和犧牲精神,猶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雜技藝術將不斷為鑄造人類精神文明的藝術大廈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雜技的曆史淵源
中國雜技藝術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曆史,而在它成為一種表演藝術之前,作為群眾娛樂活動的原始雜技,已在民間流傳了萬千年。值得慶幸的是,在研究中國雜技的曆史時,我們可以從史籍、文學作品、出土文物中得到豐富的材料,以了解曆代藝人是如何以艱辛卓絕的精神,創造了這份優秀的民族文化財產。而且,我們在現在中之所以要作一些曆史的回顧,主要是讓人們認識到,當代的中國雜技,正是曆史的中國雜技民族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一)秦代以前的雛形雜技。
雜技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出現在秦朝。《史記·李斯列傳》載:“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俳優之觀。”證明公元前二○九年,雜技已作為一種觀賞藝術,出現在宮廷。
從周朝始,中國逐步進入了封建社會,隨著勞動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有了改善,民間的樂舞遊戲亦隨之興起。《投壺》、《擊築》、《鬥雞》、《走狗》諸般形式不一而足。迨至東周,出現了春秋戰國群雄爭霸的局麵,戰禍連年,尚武精神大為發揚,民間角技習武之風盛行,各國自君王以下均以“技擊”、“射禦”、“扛鼎”、“搴旗”為能事,武士們“走能逐奔馬及馳而乘之,前後左右上下周旋”、“力能彀八石弩”。在這種形勢下,民間的練武活動,包括與雜技有關的摔跤、跳投、馬術、武術等蓬勃開展。一般的田獵遊樂,也多是“攫犀搏兕”、“射禦”、“角力”。以上種種,都對雜技的演化起了推動作用。
當時,養士之風很盛,齊桓公養遊士八十,孟嚐君有食客三千。這些人多有一技之長,如養由基善射,夏育能力舉千鈞,公冶長懂鳥語,乃至一些會雞鳴狗盜的人,他們的技能均與雜技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君王、諸侯和士大夫宴飲,常有倡優、侏儒陪伴左右,這些人是中國最早的專門從事表演的隊伍。倡優的表演多滑稽逗樂,侏儒更類似近世馬戲表演中的矮人。李尤《平樂觀賦》:“侏儒巨人,戲謔為偶”,幾乎就是今日滑稽《鴨子拉車》一類節目的寫照。《國語·晉語》中的《侏儒扶蘆》,則是一種滑稽爬竿表演了。
隨著君王的提倡,民間活動的開展,專業隊伍的出現,形成雜技的土壤和條件已備,以表演力技、雜手藝、投擲技、形體技、幻術、滑稽、動物戲、喬裝戲的雛形雜技節目陸續脫穎而出。及至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縣兵器,“聚之鹹陽,銷為鍾,講武之禮,罷為角抵”。”使角抵戲正式登上舞台,並獲得了一個空前發展的機會。
(二)漢代的百戲。
公元前二○六年,漢高祖劉邦滅秦,建立了漢王朝。至漢武帝,對外用兵,擴張疆土,對內興作,多所創建,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生活活躍,張騫通西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當時安息國獻來一種能表演“吞刀吐火,易貌分形”的“善眩人”(魔術師)。這種西域奇技的加入,使角抵“百戲”的演出更為多彩。《史記·大宛列傳》記:“角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使角抵戲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內容更為豐富,逐步增加了雜技、樂舞等等許多節目,統稱“百戲”。
陽翰笙說:“自秦漢以來,最突出的有兩個皇帝,大大利用了雜技。一個是漢武帝,一個是隋煬帝。”下麵讓我們借助史籍文物,來看漢武帝時百戲的盛況。
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春,漢武帝為了誇耀國力的強大富足,邀集國外賓客設酒池肉林,在平樂觀“作角抵戲,三百裏內皆觀”。事過百年,東漢大文學家張衡作《西京賦》,寫了以下一段珍貴的文字,讓我們能領略漢“百戲”的風貌:“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鳥獲扛鼎,都盧尋橦,衝狹燕濯,胸突銛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華嶽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箎,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蜒;洪涯立而指麾,披毛羽之襳。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複陸重閣,轉石成雷,霹靂激而增響,磅磕象乎天威。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山崔巍,欻從背見。熊虎升而攫,狻猊超而高援。怪獸陸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轔囷,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含利,化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爾乃建戲車、樹修旃,辰僮程材,上下翻翩,突倒投而跟掛,譬隕絕而複聯。百馬同轡,騁足並馳。橦末之伎,態不可彌。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乎鮮卑。”
一九五四年在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村,出土了一幅巨型石刻樂舞百戲圖,為《西京賦》描述的漢代百戲提供了生動的形象佐證。這幅巨型的漢墓畫像石,自左至右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跳丸跳劍》、《戴竿》、《七盤舞》;第二部分是樂隊;第三部分是《走索》、《魚龍曼延》;第四部分是《馬術》和《戲車》。從畫麵上所顯示的竿頂上腹旋,走索上起頂,馬上大站和倒立,戲車高架上的形體表演,技巧之高,樂隊規模之大,整場演出氣勢之宏偉壯觀,都說明漢代百戲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