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載體的變革與漢字的革命
一
《墨子·兼愛下》: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四王者親行之。何以知先聖四王親行之也?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可見,在墨子時代,已經有竹、帛、金、石、盤、盂等漢字載體出現,人們也已經注意到漢字與其載體的密切關係。
現代考古發現,陶器、甲骨、青銅器、玉、石、竹簡、木牘、縑帛是紙發明以前的主要漢字載體,它們又可以分成兩個層次。陶器、甲骨、青銅器、玉、石是書籍產生以前的較為堅硬的漢字載體,它們都不是專門的漢字載體,陶器是生產、生活用具;甲骨是占卜的材料;青銅器可作禮器、樂器、兵器、食器等,是王室貴族的專用器具,祭祀擺設的青銅器物反映貴族內部的等級;玉、石是人們常見可作雕琢、建築的自然材料。古人在這些材料上刻鑄漢字都不是以交流思想、傳播知識為目的,但是古人又確確實實依靠這些材料記錄下了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它們作為曆史的見證,反映了漢字載體的演進過程。與這些堅硬的漢字載體相對的是另兩種較為柔軟的漢字載體,那就是簡牘和縑帛,它們是被有意識地作為書籍的書寫材料而成為漢字載體的。王充《論衡.量知篇》?qu·t;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析之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牘。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勤於理政,每天處理的公文達120斤,小吏隻搬動寫有公文的竹簡就要費很大的力氣,而且稍不小心,編繩還會斷散,那就會造成脫簡、錯簡,破壞公文或書籍的內容,給閱讀帶來困難。為此人們注意尋找更為方便的材料作漢字載體,於是人們找到了縑帛,雖說縑帛不是人們專門製作的書寫材料,但與簡牘相比,有很大的優勢,它質地柔韌,著墨順暢;可根據內容裁剪,篇幅可長可短;體質柔軟,可隨意卷舒,便於閱讀收藏;分量較輕,便於攜帶。帛書起源於春秋時,長期與簡牘並用,古書中常與簡冊並提。與它的優勢相對等,縑帛作為漢字載體又有它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的價格過於昂貴,而且縑帛比竹木更容易朽壞。縑帛作為漢字載體雖未普及使用,但它啟發了人們的思路,促使人們進一步尋求原材料來源更豐富、價格更便宜的替代物,紙便應運而生了。
《漢書》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下等的嬪妃叫曹宮,她因私生孝成皇帝的兒子而被毒死,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蹄。何為赫蹄?應劭曰:赫蹄,薄小紙也。這說明,在蔡倫發明紙以前,紙張已經進入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之中。考古發掘也有實物印證,1957年在陝西西安發現的灞橋紙,就比蔡倫生活的年代早二三百年。但在紙張的發明史上,蔡倫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這種蔡侯紙物理性能與縑帛十分接近,但由於原材料豐富,可以大量製造,因而很快就普及開來,被廣泛使用。蔡倫造的紙不僅盛行於中國本土,還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地,紙也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東漢以後,中國的造紙術不斷得到改進和發展。造紙的原料不斷更新,紙的的花色品種不斷增加,如晉朝用藤皮造的藤紙,唐朝用青檀樹皮造的宣紙,北宋用竹子造的竹紙。紙的質量也迅速提高,產生了一些極負盛名的紙,如比蔡倫稍晚的左伯所造的左伯紙,唐朝宣州的宣紙、硬黃紙,揚州的六合箋,韶州的竹箋和臨川的薄滑紙等。
紙的發明和使用是漢字載體演變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它為漢字提供了一種輕靈的可供長久使用的載體,使漢字能夠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在這裏,造紙技術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種與紙有密切關係的技術--印刷術的出現,更使紙這種載體如虎添翼,使它承載了更多的漢字信息,更廣泛地傳播。印刷術的發明,主要是為了滿足大規模複製文字的需要。印刷術發明以前,人們已經創造了一些複製文字的方法,手工抄錄是一種最簡單使用最廣泛的方法,另外,製印蓋章和刻石拓印也可以很好地複製文字,這些都為雕版印刷提供了技術準備,進行印刷所必須的材料--製作雕版用的木板、墨、紙,到唐代都已齊備了,在此基礎上,我國古代另一重大發明--印刷術宣告誕生了。雕版印刷雖然能大量印製書籍,但是印一張紙必須雕一塊版,印一部篇幅浩繁的書,雕版就得數以萬計。以宋代四大類書之一的《冊府元龜》為例,大約要27000多塊雕版才能把它印出來。因此,宋代人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較之手續繁複的雕版印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省工省時,把印刷技術大大推進了一步。繼泥活字以後,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們還發明了木活字,錫、銅、鉛等金屬製的活字。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就采用了活字印刷,使用的是銅活字。同樣的,印刷術也由阿拉伯傳到了歐洲,被改進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