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問題(1 / 1)

關於《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問題

作為一部包羅弘富,舉世聞名的字書,《康熙字典》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

反切是我國給漢字注音的一種傳統方法,又稱"反語"或"反音"。其發明人是三國時代魏國的經學家和訓詁學家孫炎。孫炎,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他是東漢大學者鄭玄的弟子,時人稱為"山東大儒"。其所著《爾雅音義》一書,率先采用反切的方法注音。反切之法,由此而大行於世。北齊學者顏之推說:"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顏氏家訓.書證》)清代學者趙翼也說:"至魏孫炎,始作反音,則今反切之學也。"(《陔餘叢考.音字用點》)孫炎堪稱為反切之學的鼻祖。

反切的注音方法,通常用兩個漢字來標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所使用的兩個漢字,前者稱為反切上字,後者稱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與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與反切下字相同。例如"東"字,其反切為德紅切。取德的聲母d,紅的聲母ong,便構成東字的讀音dong。又如《康熙字典》對"爬"字的注音:"爬,《廣韻》《集韻》《韻會》《正音》,並蒲巴切,音琶。"也就是說,在這四部古代韻書中,"爬"字的反切都是蒲巴切。我們取"蒲"的聲母p和"巴"的韻母"a",二者相合,讀音為pa,正與琵琶的"琶"字讀音相同。再如:"盥,《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玩切。""虔,《唐韻》《集韻》《韻會》,並渠焉切。"用清朝人的話來說,"切字之法,如箭射標。切腳二字,上字為標,下字為箭。"(《康熙字典.切字樣法》)這個比喻是非常形象而能說明問題的。

由於同一聲母和同一韻母的字有很多,所以有時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並不固定。例如《康熙字典》對"弩"字的注音:"《唐韻》《正韻》:'姑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又如對"背"字的注音:"《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以及對"樵"字的注音:"《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並音譙。"這就是說,對同一個字,由於時代的不同或者注明其讀音的人的不同,就可能會產生多種反切注音。同時,由於曆史的更替,語音的嬗變,我們在《康熙字典》中用反切之法得出的讀音,也常常與今天的相同字的讀音有一定的差異。例如,"馳":"《廣韻》:'施是切。'《集韻》《韻會》:'賞是切。"《正韻》:'詩止切。'並音豕。"又如"胖":"《唐韻》《集韻》《韻會》,並普半切,音判。"都與現在這些字的讀音相去甚遠。

應該注意的是,在《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中,經常出現一個"幷"字。它是"並"的異體字,現在寫作"並"(上麵所舉各例中的"並"字,《康熙字典》一律寫作"幷")。在《康熙字典》的語境中,它的意思是"皆",即"都是"。

由於古今字音的變化,我們現在用反切的方法,藉助於《康熙字典》來查證某些字的讀音,也並不完全適用。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與現代漢語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是由於入派三聲,即古代的入聲字演化、分派到平、上、去三聲中去造成的)。所以,如果我們一定要通過《康熙字典》來確定某些字的讀音,就必須首先分清其是否為古代的入聲字。在《康熙字典》卷首的《禦定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中,有一篇名為《分四聲法》的歌謠:"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可以作為我們確定古代四聲的參考。

反切的注音方法在我國流行了一千多年。掌握這種方法,對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特別是考察古今音韻的變化有重要意義。但如果僅僅是為了辨文識字,確定讀音,光靠《康熙字典》中的反切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因為反切的注音方法早已經被漢語拚音取代了(最早取代它的是注音字母)。人們在查檢《康熙字典》的同時,還需要偶爾翻閱一下《漢語大字典》一類的新型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