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改革漫談(1 / 3)

漢字改革漫談

一、漢字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文字是輔助語言交際的工具,一種文字,如果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記錄語言的任務,不便於應用,那就得加以改進或改革,在世界文字史上,對某種文字進行改革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土耳其文原先用阿拉伯字母,不適合土耳其語的語音結構,在本世紀20年代改用拉丁字母。朝鮮和越南原先用漢字,現在都用拚音文字。日本原先以漢字為主體,搭著用些假名(音節文字),現在以假名為主體,搭著用些漢字。我們現在用的漢字是不是適應現代漢語的情況,能不能滿足我們的社會對文字的要求,要不要改革,怎樣改革,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

二、對漢字的評價

對漢字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遠在宋朝,就有一個叫鄧肅的人說過:“外國之巧,政治文書簡,故速;中國之患,在文書繁,故遲。”(見周有光《漢字改革概論》引湯金銘《傳音快字書後》)到了清朝末年,中國人接觸外國的事物多了,其中句有人看到西方強國的語文體製跟中國大不相同。他們比較中西語言文字,發現中國有三難,西方國家有三易。中國的三難是:寫文章難,認字寫字難,不同地區的人說話難。西方國家的三易是:寫文章容易,因為基本上但是寫話;認字寫字容易,因為隻有二三十個字母;不同地區的人說話容易,因為有通行全國的口語。五四運動時期,在呼喚科學和民主,否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的思潮下,學者們高呼漢字革命,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拚音文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錢玄同曾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上發表《漢字革命》一文,該文集中反映了當時對漢字改革的思想。錢玄同對漢字的批評概括為兩點:一是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二是和現代世界文化的格不相入。這種觀點在當時很有代表性,這一時期的學者對漢字的認識帶有濃厚的反傳統色彩,他們基本上是全盤否定的,沒有看到漢字的優點。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六十年代,對漢字的評價繼承了五四以來漢字革命的傳統,但摒棄了對漢字全盤否定的片麵觀點,沒有采取“廢除漢字”的激烈主張。文革以後,隨著對漢字研究進展,許多語言文字學家提出要全麵的科學的看待漢字的主張,既要看到漢字的優點,又要看到漢字的缺點,把漢字研究引上了科學的道路。

在對漢字改革是否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的辯論中,對於漢字改為拚音文字有三種態度,一種態度是讚成改用拚音文字,有的人還特別熱心,恨不得立刻就實行。另一種態度是一方麵承認拚音文字在某些方麵勝過漢字(例如容易認,容易檢索),一方麵又覺得在某些方麵不如漢字(例如不能區別同音字),疑慮重重,不知道拚音文字究竟能否代替漢字。第三種態度是不讚成拚音文字,或者認為行不通,或者認為沒有必要,或者認為不利於繼承文化遺產。我們不妨把讚成的和反對的兩方麵的理由拿來分析一番。

(一)不讚成改革漢字者認為:

(1)漢字和漢語是相適應的。漢語是以單音節語素為主的,一個漢字基本上代表漢語裏的一個語素,這樣漢字、語素、音節三位一體,便於獨立使用。這是漢字富有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

(2)漢字用不同的形體區別了漢語裏的同音語素和同音詞,若改為拚音文字就無法區別了。例如《新華字典》中“至、質、置、誌、致、智、製、摯、擲、峙、滯、秩、稚”等四十多個字形差異很大的漢字,讀音完全相同,假如用拚音文字來記錄這些語素,隻能拚成zhi或加上聲調寫成zhì,仍然沒有字形上的差別,混同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例如“公式-公事-工事-攻勢”四個詞讀音一模一樣,用漢字記錄,字形上很容易區別開,用拚音就都是一樣,無法區別,這將給閱讀帶來很多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