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樂
我國地域廣大,各地都發現有遠古人們活動的遺跡,但其曆史發展是不平衡的。各種類型的文化在每個曆史階段存在和延續的時間,有先有後,有長有短,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大致說來屬於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距今約六千年左右的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它們的音樂遺物證明,黃河、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最早發祥地。約五千年前,各個氏族部落先後進入氏族社會晚期,音樂文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屬於這個時期的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原始樂器皆可為證。
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創造了原始音樂。從現存遠古傳說,可以看出音樂起源於勞動,並與巫術、原始舞蹈、詩歌溶為一體,為勞動實踐和氏族集體的利益服務。我國古書所載“百獸率舞”與“奮五穀”等傳說均說明它們與先民們的祭祀、狩獵、畜牧、耕種生活有關。各個文化遺存地區出土有原始樂器,如陶塤、用禽獸肢骨製成的“骨笛”、陶角、鼉鼓及陶鐸等。
從公元前二十世紀的夏朝起,我國曆史進入奴隸社會。
關於夏文化仍在探索中。夏以後的商(約前17—前11世紀)和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0年),已是文明燦爛的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音樂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出現了《桑林》、《濩》(hú音戶)、《裓》(jiè音節)、《大武》等樂舞,並有更多的樂器品種出現。此外還產生了多種音階調式,創立了十二律,已經有了絕對音高、半音觀念,對旋宮轉調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興辦了一些音樂教育事業。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和封建社會初步形成的時期。當時列國縱橫,戰爭頻繁,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並為幾個大國,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由於鐵器的使用,各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各地區、各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麵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也推動了音樂文化的發展。首先在鄭、衛、宋、齊、(今河南、山東)各國,商周舊樂“雅頌”開始失去往昔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民間新樂“鄭聲”日益受到重視。
《詩經》所載十五國“風”和二“南”、“小雅”,很多都是各地優秀的民歌或貴族的吟唱。城市中的音樂生活也很豐富,產生了不少傑出的民間歌手和器樂演奏家。以編鍾為主的鍾鼓樂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南方楚、越、滇等地的音樂文化相當發達。大詩人屈原填詞、楚國女巫祀神時唱的“楚聲”——“九歌”,越國裸體女巫跪唱祭祀的銅雕,滇人祭祀時敲擊的銅鼓、羊角編鍾,似乎使我們看到了南國藝術特有的神韻和豐采。
春秋戰國時期,音樂理論空前活躍。見於曾侯鍾的樂律銘文和《管子·地員篇》、《呂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損益法,記述了我國最早的樂律計算方法。音樂美學方麵,儒家孔丘、荀卿、公孫尼重功利、重情理;道家老聘、莊周重藝術、重精神。他們的見解,對日後中國音樂的發展育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百獸率舞”與《奮五穀》
先秦典籍《尚書》中記有“擊石撾石,百獸率舞”的傳說故事。大約在幾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開始進入以漁獵為生的母係氏族社會。他們在勞動之餘需要抒發和表達生活和勞動中的感受,用藝術的形式再現狩獵時手持武器與野獸搏鬥的情景,於是產生了用於祭祀以狩獵為內容的原始歌舞音樂。所謂“擊石撾石,百獸率舞”,就是遠古人們敲擊著石頭化裝成各種野獸歌舞祭祀的生動寫照。
近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寨出上的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其內壁上有五人一列,共三列舞人,環繞盆沿形成圓圈。下麵有四道平行帶紋,代表水麵。盆中盛水以後,這些舞人好像在河邊,擺動著身上裝飾的獸尾,歡快地歌舞。從畫麵來看,舞者神態逼真,作育節奏的跳躍動作。它是我們了解原始社會歌舞的生動的形象資料。
至於敲擊的石頭,最早可能是原始的石製生產工具,後來逐漸演變成祭祀時伴奏歌舞的禮樂器。近年在山西夏縣東下馮夏代文化遺址,發現了至今年代較早的“石磬”。它的斜上方,有一個懸桂用的圓孔,並有長期使用的磨損痕跡,整體打製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還十分銳利,形狀像耕田用的石犁。我們曾將它懸掛起來敲擊,仍能發出清脆嘹亮的聲音。測音結如表明,其音高為#C。
大約從六、七千年前起,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我們祖先的經濟生活有了較大的改變。他們除狩獵以外,已經開始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在音樂上得到相應的反映。傳說在一個叫做葛天氏的氏族裏,流行著一種集體歌舞。表演時,由三個人手裏拿著牛尾,踏足而歌。殷商時代甲骨文中的“舞”字,像一個人兩手各執一根牛尾在舞蹈,就是表現了當時人們跳舞的形象。
《呂氏春秋》記載,跳這種舞蹈時所唱的歌有《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等八闋(què音缺)。其中,《奮五穀》是祝願五穀更快地成長;《遂草木》是祈求牧草長得更加茂盛,《總禽獸之極》是希望牲畜繁殖得很多;《敬天常》和《依地德》是頌揚天和地的功德,反映先民們為了耕種的需要,對氣候和土壤的重視;《達帝德》、《載民》、《玄鳥》(燕子)等,則是歌頌祖先與圖騰(氏族的標誌)的。在原始社會,人們對於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如生死、風雨、雷電等,都不能理解。為了更好地生存,他們常常在一定的季節舉行種種宗教的儀式,唱歌跳舞,祈求祖先、天地、圖騰保佑他們,希望風調雨順,免除災難,更能夠五穀豐稔,牲畜興旺。這八首歌就是在宗教儀式上唱的。它的內容說明,農耕和畜牧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奮五穀》等樂舞在音樂上有何特點,由於年代久遠,已難以查考。看來它與原始舞蹈結合緊密,可以推知節奏應是它的基本因素。曲調可能較為簡單樸實,古人記載說原始歌曲“樂而無轉”(《鹽鐵論》),其旋律性不強,是可信的。
治水之歌
《大夏》傳說是我國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產生的著名的歌舞。
大約四千年前,黃河流域洪水為患,農田無法耕種,人民顛沛流寓。傳說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舜(shún音順)任用鯨(gǔn音滾)來治水。鯨用築堤堵水的辦法,始終不能製服洪水。後來,舜又讓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用了十年時間,日夜操勞,不敢稍懈,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終於疏通三江五湖,鑿開龍門,讓洪水通暢地東流入海。洪水平息後,禹又親自拉犁開荒,發展農業生產。人民為了歡慶治水的勝利,歌頌禹的功績,舉行盛大的歌舞祭把活動,人們表演的樂舞,後來就叫做《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