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音樂的傳入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和歐洲僑民移居我國的增多,特別是教會學校的興辦,在客觀上起了更廣泛地傳播西洋音樂的作用。如他們帶來了教會的讚美詩和歐洲資產階級社交活動中的一些音樂小品,也帶來一些初級的鋼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傳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聖詩譜》,載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讚美詩樂譜,並附有樂法啟蒙,講解西洋樂理,使用五線譜記譜,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此書所載曲調都是歐洲流行的宗教樂曲。1883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詩增》,為了更便利於宗教的傳播,書中采用中國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調作為練習曲。這些傳教士傳播西洋音樂對我國音樂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歐洲樂器和器樂作品的大量傳入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首先是歐洲的銅管樂隊被洋務派和君主立憲派所采用。1899年袁世凱聘請的德國顧問中,有一個名叫高斯達的人,建議把軍隊中的長號筒換成西洋銅喇叭,同時組織一個軍樂隊。1903年袁世凱在天津曾開辦過軍樂學校,興辦了三期,每期八十人,另有一個旗人隊,約五十人,還送人去德國專門學習音樂,成立過一個二十人的西洋銅管樂隊。此後在一般中小學裏也逐漸開展起業餘的軍樂隊活動。
辛亥革命以後,簧風琴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並有專門供中國人學習使用的風琴教科書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鈴木米次郎編著、辛漢譯的《風琴教科書》;1919年索樹白編輯的《風琴教科書》,兩書論述了風琴的種類、構造、演奏方法,並編有由淺入深的練習曲和應用樂曲,便於學者練習和演奏。1907年有一個日本人在中國學堂任音樂教習多年,曾收集京劇曲譜多種,用五線譜記錄整理,刊印了《清國俗樂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簡譜記錄戲曲和民間器樂曲曲譜,使其適用於風琴彈奏,刊印了《風琴戲曲譜》,其中有《虞舜熏風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間樂曲和《天水關》、《洪洋洞》、《文昭關》、《三娘教子》、《二進宮》、《空城計》等十餘出京劇唱腔選段。五四運動以後還有《粵曲風琴譜》刊印。當時中小學教育中多使用風琴,中上層有產階級在家庭和社交活動中也用它做為娛樂樂器,所以用風琴彈奏民間樂曲和戲曲唱腔也成為一時的習尚,可見其流傳之廣。此時在北京建立了幾家風琴廠,製作風琴,以供社會上的需要。
鋼琴在此時期也開始在中國流行,師範學校、教會學校和某些私人教學中已經逐漸使用。1918年商務印書館刊印的《進行曲》一書是我國最早出版的鋼琴譜。此書共收樂曲六十餘首,選擇樂曲的題村是多方麵的,有意大利、德國著名歌劇的選曲;有表現兒童生活的樂曲,如《霜仙進行曲》、《幼稚園進行曲》;有描寫各國風貌的樂曲,如《亞林比進行曲》、《爪哇進行曲》、《優美之河流》、《美哉此河》等;還有歌頌美國1783年獨立戰爭的《華盛頓進行曲》、法國國歌《馬賽曲》等,包括當時歐美各國流行的不少著名樂曲。
此時期學校教育中也很注意中西音樂的學習。1900年南京兩江師範學校開辦,設有圖畫工藝課,聘請日本教師教授音樂課。1907年清政府“女子小學堂章程”中正式把音樂列為“隨意科”。1908年曾誌態、高壽田、馮亞雄等人在上海辦“上海貧兒院”,除了讀書以外,還兼授小提琴、管樂等西洋樂器。1912年公布的“中學校令施行細則”規定中學設“樂歌”一課,每周一小時,把音樂作為必修科。1920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正規的高等音樂專業係科,即“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學製三年,為我國培養音樂專門人才。
隨著外國音樂的傳人,手搖臘筒唱機也傳人我國。法商百代公司也在中國大量經營盤形唱片,錄製過很多京劇和大鼓等戲曲、說唱的唱段。不少早期京劇和曲藝著名演員的唱段就是用百代公司的唱片保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