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重奏曲創作(1 / 3)

獨奏、重奏曲創作

獨奏、重奏作品,是民族器樂創作的一個重要類別。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十年來,這一領域的創作成果,不僅在題材的廣泛、樂器種類的多樣、作品的數量方麵,而且在總體上所獲得的藝術成就,即作品的質量方麵,都優於樂隊作品。特別是二胡、琵琶、古箏、笛子、揚琴、笙、板胡、嗩呐這些漢族樂器及熱瓦甫、馬頭琴、巴烏、艾介克等少數民族樂器,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長時間以來,它們通過舞台、廣播、電視、課堂,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些作品甚至遠傳國外。中國的傳統音樂寶庫,因增添了這些新的作品而變得更富有光彩。

弓弦樂器作品

弓弦樂作品主要包括二胡、板胡、中胡、京胡、高胡、四胡、馬頭琴、艾介克等十來種樂器的作品。其中,二胡作品最多,粗略估計,正式發表者,當在500首左右。

作為中國弓弦類樂器中傳播使用最廣的一種,二胡早就在民間音樂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深厚的傳統。它是大量地方戲、說唱及歌舞音樂的伴奏樂器,並通過這種實踐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演奏技巧。最早把它推上舞台進行獨奏並創作樂曲者,是近代傑出的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從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二年,劉天華相繼創作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良宵》等十首各具特色的二胡獨奏曲。通過這些作品,他對二胡這件樂器的技巧及藝術表現力進行了全麵的富有創新的探索和改革,由此奠定了它作為一種獨奏藝術的基礎。因此,劉天華在二胡音樂創作上具有不可磨滅的開創之功。與劉天華同時,傑出的民間藝術家華彥鈞(又名阿炳)從另一途徑對二胡藝術做出了他自己的特殊貢獻。一九五○年底,在一次重要的采訪活動之後,阿炳不幸病逝。但他留給後人的《二泉映月》、《聽鬆》等傑作,蘊含著不朽的藝術生命力,成為中國器樂曆史上極有價值的珍品。

沿著前輩開創的道路,當代音樂家通過他們的藝術創造實踐,把二胡音樂創作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二胡藝術進入它的鼎盛時期。

自五十年代以來,北京、上海等地共出版了30餘種二胡作品選集和個人專集。具有代表性的如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五年音樂出版社陸續印行的《二胡曲集》第一至五集等,每集大約包括10餘首新作。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陸修棠的《二胡獨奏曲八首》(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五八年)、蔣風之的《二胡曲八首》(古典樂曲整理,音樂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劉北茂的《二胡創作曲集》(音樂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孫文明的《二胡曲六首》(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張銳的《雨花拾譜》等個人專集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上海分會編輯的《二胡曲十首》(“上海之春”二胡比賽獲獎作品,一九六四年)以及一九八○年中國音樂家協會為集中展示三十年來的創作成果而編輯出版的《二胡曲選》(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七九年,中國音樂家協會編,音樂出版社,一九八○年版),該選集共收入二胡獨奏曲32首。

進入八十年代,二胡曲創作一度側重協奏曲、隨想曲等大型體裁,但獨奏曲創作仍然很活躍。例如,上海文藝出版社自一九八○年起連續出版了《二胡曲選》第一至七集,人民音樂出版社印行了《優秀二胡曲集》第一至四集,(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以及《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藝術要求》(王國潼,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二胡曲集》(王乙,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年)等個人專集。此外,四十年來,各地出版社還以活頁單冊出版了相當數量的新作。

上述各選集所收入的作品,大都以鮮明的標題內容,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鄉村農民和草原牧民熱愛新的生活,歡欣鼓舞的精神麵貌。如《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湘江樂》(時樂)、《賽馬》(黃海懷、沈利群編)、《北京有個金太陽》(蔣才如編)、《在草原上》(樸東生)、《春詩》(鍾義良)、《豐收》(王乙)、《拉駱駝》(曾尋)、《馬頭琴之歌)、(夏中湯)、《河南小曲》(劉明源)、《翻身歌》(張擷誠曲,王國潼編)、《趕集》(曾加慶)、《懷鄉曲》(王國潼)、《紅旗渠水繞太行》(閔惠芳、沈利群)、《金珠瑪米讚》(王竹林)、《喜送公糧》(顧武祥、孟津津)、《迷胡調》(魯日融編)、《秦腔主題隨想曲》(趙振霄、魯日融)、《喜唱豐收》(楊惠林、許講德)、《山鄉郵遞員》(程輝庭)、《戰馬奔騰》(陳耀星)等。

特別是出現於五六十年代之交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劉文金)、《江河水》(雙管曲,黃海懷移植、改編)等二胡曲目。作者在深入汲取傳統音樂養分和廣泛提煉其他樂器精華的基礎上,在選題角度、結構框架、語彙技法的運用及整體容量方麵,都為二胡創作開掘出一個新的層麵。《豫北敘事曲》集中發揮了二胡如泣如訴、純淨甜美的音色及表現力,高度概括了中原人民對不同時代的精神體驗。無論是敘詠性的慢樂章,還是富有戲劇性的快板段落,都寫得淋漓酣暢、氣度不凡。出於同一作者之手的《三門峽暢想曲》,則在結構、語彙上另辟它徑。作品雖然沒有依托於某地某類的傳統音調,但仍以新穎而親切的旋律,大氣磅礴地寫出了人們在改造自然環境時的豪放感情。《江河水》原是東北鼓吹樂中的一支雙管領奏樂曲,改編者黃海懷以他特殊而又敏銳的音樂感受力發現了蘊藏於其間的適合於二胡演奏的諸多因素,因而進行了成功的移植改編。自六十年代以來,該曲傳播極廣,彌久不衰。繼劉天華、阿炳之後,以上所列舉的作品構成了二胡藝術發展史上一個大步邁進的時代,特別是在表現社會主義時期壯闊的生活場景和人們的歡悅感情方麵,這些新作一改往日一味纏綿悱惻的格調,敢於接觸一些較深刻、含有矛盾衝突的現實內容,有聲有色,剛健清新。毫無疑問,這是由於時代精神融貫於其中的必然結果。

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又有一批好作品問世。如陳耀星的《戰馬奔騰》、《陝北抒懷》(陳耀星、楊春林)、關銘的《蘭花花敘事曲》、張式業的《一枝花》、馬熙林、朱昌耀的《江南春色》、王健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這些新作仍然注重發揮二胡的抒情性特長,除了在旋律上具有濃重的民間特色和地方風格外,更追求音樂的深邃和表現上的完美,顯示出二胡藝術已穩定地邁入了它的成熟期。

板胡原是各種梆子戲伴奏樂隊的主奏樂器。創作專門樂曲,使之登台演奏,也是從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名曲《大起板》(何彬)、《燈節》(白潔、戚仁發)、《秦腔牌子曲》(郭富田)、《東北小曲》(彭修文改編)都發表於一九五七年前後。它們因采用人們熟悉的地方戲、說唱音樂曲牌而受到聽眾歡迎,並由此推動了板胡獨奏音樂的發展。至六十年代又出現了《紅軍哥哥回來了》(長城、原野)、《花梆子》(閻紹一)、《山東小曲》(原野、化鈞)、《趕路》(鍾義良)、《對花》(董洪德、長城)、《馬車在田野上奔馳》(葛炎曲、劉明源、徐連增)、《秀英》(長城)、《春城節日》(周其昌、丁永盛)等。這些作品充分發揮了板胡的音色明亮、豐富多樣的技巧和它那自然天成的民族氣質,多方麵地表現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群眾的生活情趣和感奮精神。其中張長城、劉明源、郭富田等人的作品及其演奏,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在發展並完善板胡藝術方麵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