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1(1 / 3)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五四”前夜的中國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廣人眾、曆史悠久而又富於革命傳統和優秀遺產的國家。古代的中國,它的經濟和文化,在很長時間內,在全世界處於領先的地位。隻是在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以後,它才一步一步地落後了。一八四○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從此,英、法、俄、德、美、日、意等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入中國。原來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是封建勢力的支持者,封建勢力是帝國主義支配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二者結合在一起,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近代的中國革命,就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反對英國侵略起,中經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戍維新、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夜,中國人民為了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七十多年的英勇鬥爭。其中太平大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是這期間出現的三次革命高潮。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曆史上空前規模的農民革命戰爭。它從一八五一年開始,前後堅持了十四年,革命勢力擴大到十幾個省,建立了號稱太平天國的革命政權,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者。但是,這次運動終於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一九○○年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反帝愛國的高度熱情和偉大力量。但是,它也被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進攻所撲滅。一九一一年由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高峰。三民主義是這次革命的指導思想。它推翻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但是,辛亥革命也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果實很快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篡奪。中國人民仍舊處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之下。

從一八四○年到一九一九年七十多年的反抗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使得帝國主義始終不能滅亡中國。但是,從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來說,這一係列的革命鬥爭又都失敗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說明了中國的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二?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外反動勢力扶植起來的大獨裁者袁世凱取代清朝,建立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袁世凱在一九一二年三月篡奪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以後,殘酷鎮壓革命民主勢力,逐步建立獨裁統治。一九一三年十月,袁世凱強迫國會選他為總統。隨後,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一九一四年五月,他廢除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反動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製。一九一五年,為了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登上皇帝的寶座,袁世凱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十二月,他公然? 恢複君主製,自稱“中華帝國皇帝”,預定在一九一六年元旦舉行“登極大典”。袁世凱的醜惡行徑引起了全國性的反袁風暴,他被迫宣布撤銷帝製。同年六月六日,這個反動的政治怪物,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絕望地死去。

袁世凱恢複帝製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各自尋找和扶植一派軍閥,充當自己的工具。北洋軍閥分裂成幾個派係,分別投靠不同的帝國主義。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的軍事頭目,也各個擁兵自固,擴張地盤,成為地方軍閥。中國出現了軍閥紛爭的混亂局麵。這樣又增加了帝國主義操縱中國內政的機會。在北洋軍閥係統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因段是安徽合肥人,安徽簡稱皖)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因馮是直隸今河北河間人)。皖係軍閥長時間地掌握北京政府(名義上的中央政府),控製著安徽、山東、浙江、福建等省,並一再利用北京中央政權排斥異己,擴張地盤。直係軍閥主要占有江蘇、江西、湖北、直隸等省,經常聯合反皖勢力,同皖係爭鬥。另一個大的派係是以張作霖為頭子的奉係,割據了東北三省。直係軍閥是英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皖係奉係軍閥則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工具。此外,還有盤踞江蘇徐州一帶的張勳等。非北洋係的地方軍閥,在北方有盤踞山西的晉係軍閥閻錫山。在西南,最大的軍閥是以唐繼堯為首的滇係和以陸榮廷為首的桂係。前者盤踞雲貴,後者占有兩廣。二者都接近直係,並與英美帝國主義有勾結。因為各派軍閥無休止地爭鬥,它們控製的地盤常常變動,勢力此消彼長。

袁世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而實權則操在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手中。一九一七年初,日本促使段祺瑞對德宣戰,以便借此進一步控製中國。段祺瑞則企圖借參戰名義,得到日本的貸款,擴充武力,消滅異己,所以極力主張參戰。背後有英美勢力的黎元洪因害怕段派勢力過於擴張,於己不利,反對參戰,並解除了段的國務總理職務。六、七月間段暗中支持張勳複辟,趕走黎元洪。接著,段又實行“討逆”,驅逐了張勳。由馮國璋繼任大總統,段仍以國務總理名義總攬大權。段對內不再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對外於八月十四日對德宣戰。

為了擴充實力,段祺瑞在宣戰之後,公開或秘密地向日本大量借款,以出賣國家主權為交換條件。僅一年時間,段向日本借款即達五億日元。一九一八年五月,日、段以反對蘇俄為名,訂立了《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使日本取得了在中國駐兵及戰時直接指揮中國軍隊之權。大批日軍以“共同防敵”為名開入“滿蒙”。同年九月,段政府在山東問題秘密換文的賣國文書上,對日本霸占山東各項權利的要求,無恥地表示“欣然同意”。

南方的軍閥為了抗拒段祺瑞的武力統一,維護自己的割據地位,先後宣布暫行“自主”。

在討袁戰爭爆發後,一直逗留上海的孫中山,看到“張勳雖敗,而段祺瑞等以假共和易真複辟”,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設真共和的主張,號召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一九一七年七月上旬,孫中山南下廣州護法。隨後,受孫中山影響而脫離北京政府的海軍也南下廣州。孫中山在廣州聯合南方各省宣布“自主”的軍閥進行護法活動。八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集國會非常會議。九月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任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任元帥。

對南方護法軍政府,段祺瑞主張“討伐”。一九一七年十月,段祺瑞派直係軍隊進入湖南,南方的軍隊也開入湖南對抗。但直係軍閥則勾通南方軍閥,主張與護法軍政府和平解決,以排斥段祺瑞。十一月,段被迫辭職。但皖係勢力仍然很大。同時南方政局也發生了變化。滇桂軍閥與孫中山聯合,本意是利用孫中山這麵旗幟鞏固自己的勢力。直係主和之議一起,滇桂軍閥便企圖與直係妥協,排擠孫中山。一九一八年五月,孫中山被迫辭去大元帥職務,離廣州去上海,護法運動失敗。

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職務後,被任命為參戰督辦,並組織了以王揖唐為首的安福俱樂部。段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並勾結奉係軍閥入關聲援,迫使馮國璋於一九一八年三月又任命他為國務總理。段複職前,馮國璋已命令曹錕等進攻湖南。曹錕、吳佩孚取得了勝利,但段卻任命皖係張敬堯為湖南督軍。曹吳對此極端不滿,便停止軍事進攻。八月,吳佩孚等通電主和,南方軍政府表示讚成。同月,馮國璋因受皖係排斥,以總統任期已滿為理由,自行辭職。九月,國會選舉老官僚徐世昌為總統。十月,錢能訓任國務總理,組織內閣。但北京政府實際上仍由段係把持。南方軍政府初則反對北京的選舉,接著也主張和平。一九一九年二月,雙方代表在上海開和平會議,但隨後就陷於破裂。

在軍閥統治下,廣大人民毫無民主權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軍閥之間的連年混戰更給整個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無窮的災難。禍國殃民的軍閥統治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加緊侵略,不能不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國正醞釀著新的革命風暴。

三?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階級的成長

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歐美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一向被帝國主義壓抑摧殘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九年的六年間,中國資本新設廠礦共三百七十九家。以棉紡織業而言,一九一五年有工廠十二家,紗錠五十四萬四千餘枚。一九一九年工廠增加到二十九家,紗錠六十五萬九千餘枚。一九二○年的本國棉紗產量比一九一二年增長三倍以上。再以麵粉業而言,一九一四年以前,麵粉每年都入超,從一九一五年起變為出超,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一年每年出超二百萬擔到三百萬擔。全國麵粉廠從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二一年由四十多家發展到一百二十多家(其中有少數外國資本的工廠)。一九二○年的麵粉產量比一九一二年增長四倍以上。其它如繅絲、火柴、造紙、卷煙、肥皂、製革等輕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重工業在半殖民地的中國是很難得到發展的,但在這一時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一九一七年上海成立了和興鋼鐵公司,一九一九年揚子機器公司在漢口設立煉鐵廠。中國機械采煤量(帝國主義控製下的各礦產量除外),一九一三年為五十四萬多噸,一九一九年增加到三百一十二萬多噸。

但是,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近代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麵,重工業的基礎非常薄弱。第二,在一些主要工業部門的投資總額中,外國資本的比重仍然大大超過本國資本。第三,封建經濟在全國經濟中仍占絕對優勢。另外,在這一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以驚人的速度擴展了它在華的經濟勢力。除了增加對中國的商品輸出以外,日本壟斷資本還在中國增設了許多新的企業。日本在華的企業投資,在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九年間,由三億八千多萬日元增加到八億八千多萬日元。日本在中國的經濟擴張,是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巨大的壓力和障礙。

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產業工人在一九一三年隻有六十多萬人,到“五四”之前,達到了二百多萬人。中國工人階級除了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階級的基本優點,即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係,富於組織性紀律性,沒有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以外,還有自己特殊的優點。中國工人階級人數雖不多,但很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漢、青島、廣州、大連、哈爾濱等大城市都集中了十萬至數十萬的工人,而且其中大部分又都集中在五百人以上的大企業中。這種高度集中的情況使它易於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壓迫,而這些壓迫的嚴重性和殘酷性,是世界各國中少見的。因此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比任何別的階級都更為堅決和徹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沒有歐洲那樣的社會改良主義的經濟基礎,所以除少數工賊外,整個階級都是最革命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大多數出身於破產的農民,和廣大農民有一種天然的聯係,便於在鬥爭中與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所有這些,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基本的動力,決定了它必然會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中國工人階級從它誕生後,就不斷地進行著反抗壓迫者剝削者的鬥爭。隨著工人階級隊伍的擴大,工人的鬥爭日益增長。據統計,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前,工人罷工一百零八次。特別是從一九一六年以後,罷工次數逐年增加。一九一六年罷工十七次,一九一七年二十三次,一九一八年增加到三十次,一九一九年僅一月到五月,即達十九次。在這幾年內,罷工的規模、參加的人數和鬥爭的激烈程度,都大大超過了以前的罷工,形成為自發鬥爭的高漲時期。

中國工人階級在鬥爭中,逐漸提高了自己的階級覺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較大規模的罷工鬥爭中,鬥爭鋒芒往往指向帝國主義和軍閥的統治。如一九一五年上海租界人力車工人的罷工,日資上海第五紗廠工人的罷工,一九一六年上海太古、怡和輪船公司船員的罷工,一九一七年上海英美煙廠工人的罷工,一九一八年上海日華紗廠工人的罷工,都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一九一五年湖南乾城大王岩煤礦工人的罷工和武裝反抗,一九一六年北京政府財政部印刷局工人的罷工,都具有反對封建軍閥的性質。一九一五年反對日本“二十一條”的抵製日貨運動和一九一六年反對法國強占天津老西開擴大租界的鬥爭,是這一時期兩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政府的運動,上海、天津等地的工人都積極地參加了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