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資本主義工商業1(1 / 3)

解放前的資本主義工商業

1949年以前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

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企業從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後開始發展。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企業相繼出現;中國資本主義現代生產方式誕生。原來完全以個體生產為基礎的中國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首先,外國在華資本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並最先建立起來而且在長時期內是它的主要部分。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憑借和清政府訂立的許多不平等條約所攫取的種種特權,對中國的貿易額大為增長,為貿易服務的外資企業先後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建立起來。截至一八九四年,外國企業在華的投資總額合21370萬元,其中金融業、航運業、商業占74.7%,工業(製造業、公用事業)占25.3%。工業,也主要是為貿易服務的,如磚茶製造,繅絲和為其他出口商品加工、打包等業,其資本也是從屬於外國洋行或輪船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出售商品的生產企業很少,投資額都不大。但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批使用機械動力生產的近代企業,對於後來中國洋務派官僚和民辦企業的出現起著刺激作用。

其次,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僚創辦的企業,最初創辦的是軍用工業。隨後由於軍用工業供應燃料、材料的需要,也是為了獲取利潤增加財源,又以官督商辦,招納商股試行官商合辦的形式吸收民間資金,陸續創辦了輪船、煤礦、冶鐵、紡織、鐵路、電報等民用工業。

中國第一家近代煤礦、第一家近代紡織廠、第一條實用鐵路都是洋務派在這時創辦的。

洋務派所辦的企業,除輪船業外,無論投資數量或企業規模都比當時外國在華企業大得多。這時的重要產業如機器製造、采礦、鐵路、鋼鐵等都是中國人自籌資金創辦的;而外國資本投資於這些關鍵性產業都是在中國人創業二十年以至三十年之後。外國資本在這裏並沒有起什麼先驅者或“示範”的作用。

再次,民族資本即民辦企業的出現是在外國資本企業和洋務派官僚資本企業之後。

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由於對外貿易的增長、國內市場的逐漸擴大和外國在華企業高額利潤的刺激,中國民辦企業逐漸興起。

最先出現的民辦企業也是為對外貿易服務的行業。例如,外國船舶遠航來華,例需修理,因而出現民辦的船舶修造業;因為生絲的大量出口,因而出現了機器繅絲業。

輪船運輸在中國出現時就為外商所壟斷。當時經營輪船風險大,因而利潤極高,這就引起中國商人的垂涎。他們先是在外國輪船或輪船公司搭股,然後集資買船。

繼船舶修造業、繅絲業之後,有火柴、造紙、印刷等業興起,都屬小廠。進入九十年代設廠增多,並有軋花、棉紡織廠的創辦,投資較大。但比之洋務派的企業,仍屬小廠,技術設備亦多因陋就簡。但是民辦企業的廠數多於洋務派的企業。單就製造業說,民辦企業的投資合1607萬元,超過洋務派對製造業的投資(1561萬元)。

一八四○至一八九四年,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企業的創建時期。在這個時期,包括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內的產業資本的投資總額約合12155萬元,其中,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共計為6749萬元,占55.5%,外國在華資本5406萬元,占44.5%。中國資本超過外國在華資本。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在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消長變化和對立統一中逐步演進的。在三種不同形態資本的這種關係中也顯示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的部分原因。

一、外國在華資本

一八九五(甲午)年以前,中國產業資本中是中國本國資本占居優勢,甲午戰爭後外資湧進,情況大變。

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他們對中國的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取得了設廠、開礦築路的特權,外國在華投資迅速擴張起來,其來勢甚猛。在一八九五至一九一四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個時期,外國在華資本由5406萬元增至102125萬元,增長了18.9倍。它在中國產業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一八九四年的44.5%上升到57.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力東顧,在華投資增長有限,但在戰後的一九二○至一九三六年間,外國在華的產業投資又有迅速的增長,由133000萬元增至571758萬元,在中國產業資本中所占比重由一九二○年的51.6%上升到一九三六年的57.8%。不過,這時期外國資本的增長主要是“九·一八”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以掠奪資源為目的的投資,在關內增長不多。一九三六年,關內產業資本總額有554593萬元,其中外國資本195924萬元,占35.3%。

外國在華的產業投資隻是它對中國投資的一部分。例如到一九一四年的投資總額42.56億元中,約有一半(21.51億元)是對中國政府的貸款,約6%是房地產投資,約43%(18.46億元)是企業投資。企業投資的分配是:金融、貿易業占45%,鐵路、輪船占35%,工礦業占20%。這表明帝國主義在華投資的基本性質是“商”而不是“工”,即金融、貿易的投資占最大比重,其次是輪船、鐵路的投資。外國資本長期壟斷著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並通過買辦的商業控製著中國市場。外國銀行壟斷著中國的外彙,操縱中國的貨幣和金融市場。在產業部門的投資雖然不多但卻很集中,掌握了交通和資源、能源等關鍵產業。中國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關係,從經濟上說,是一個市場上中小資本和壟斷資本的關係。金融、貿易和關鍵產業被外國資本掌握,中國資本對外國資本的依存性和其自身發展前途的局限性就很大了。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大片國土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獨占的殖民地。在抗戰後方的外國在華資本的直接投資已微不足道,外國借款數量則空前增加。戰時外債除一小部分用於軍需品的直接供應外,其他都用於維持因通貨膨脹而陷入困境的貨幣金融體係。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接管了英美等國在中國淪陷區的企業和房地產。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後,日本的全部和德、意法西斯的在華財產被中國政府接收;原屬於英美等國財產則發還原主。戰後,歐洲各國都沒有擴大海外投資的能力,在中國的外國資本中是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麵。

二、官僚資本

從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到國民黨政權,先後有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或國營、公營的企業。它們的性質前後有所不同,但都是與官方、官僚聯係密切而不同於民間資本的一種資本形態。這種企業有官款支持,政權保護,它大手大腳,低效益、多冗員,官僚主義十足的特點是始終一致的。

清政府洋務派在甲午戰爭前創建了一批近代工廠,規模大於當時的外國在華企業,是一項曆史功績。但由於決策失誤、用人不當和經營腐朽,導致不少企業破產。甲午戰爭後,它的軍事工業除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槍炮廠頗有發展外,其餘大都是勉強維持殘局以至停歇。民用工業則有發展,如在對江南船廠、漢冶萍公司、輪船招商局等企業實行擴建的同時,興起一個借外債築鐵路的高潮並開始創辦銀行。

興建鐵路,是以張之洞、盛宣懷為主幹的後期洋務活動的一大業績。十二三年間修築了4300餘公裏的鐵路,超過同時期外國人在華所築裏程,也超過後來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所築裏程。舊中國的鐵路幹線於此時奠定基礎。

張之洞等確有興辦鐵路的熱情,但他隻許官辦不許民辦。他說:“鐵路為全國利權所關,不甘讓利於商,更不肯讓權於商。”原來從一九○五年起,興起一個民辦鐵路的高潮,各省紛紛設立鐵路公司,紳商募集的鐵路資金不下6000萬元,是民族資本的一筆空前聚集。張之洞、盛宣懷卻不加引導而建議清廷諭令將民辦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官僚資本隻求自己獨占,不能利用社會積累,敵視民間興辦事業,阻礙著中國經濟事業的發展,成為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大消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