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戲曲大事記載2(1 / 3)

一九六五年

一月至三月:一九六四年華東區戲曲現代戲優秀劇目彙報演出在上海舉行,曆時三個月,輪流上演了15個劇種的33個大小劇目。

五月二十二日:東北區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會,曆時一個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17個京劇藝術團體,演出27個大中小型劇目。

五月二十五日:華東區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在上海舉行,曆時一個月。各省、市的15個演出單位,演出24個大小型劇目。

七月一日:中南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在廣州舉行,曆時一個半月。各省(區)和武漢部隊、廣州部隊的演出團體演出了大小型現代戲51個。

七月:華北區京劇革命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太原舉行,曆時二十天。各省(區)和北京12個演出團體演出23個劇目。

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六日:西北區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蘭州舉行。各省(區)和蘭州部隊的22個演出團體演出35個京劇和話劇劇目。

九月一日至十月十日:西南區話劇、地方戲觀摩演出大會在成都舉行。各劇種的劇團、演出隊計30個單位,演出了大小劇目75個。

十月十八日:陝西省戲曲劇院院長馬健翎在西安逝世。

馬健翎,一九三四年肄業於北京大學,一九三七年,組織延安師範學校學生成立鄉土劇團。一九四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編導主任、團長,中國劇協陝西分會主席,西北戲曲研究院、陝西省戲曲劇院院長等職。他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曆史戲和傳統戲達60多個。代表作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遊龜山》、《趙氏孤兒》、《遊西湖》等。

十一月十日:經江青等人策劃,由姚文元署名的文章《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在上海《文彙報》發表。

十一月二十九日:《北京日報》轉載姚文元的文章,加編者按,提出展開不同意見的討論。《解放軍報》也轉載此文章,編者按指出:《海瑞罷官》是一株大毒草。

十一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也轉載姚文元的文章,並加編者按。

十二月:中國劇協接連召開座談會,討論“清官”和“清官戲”等問題。

本年:拍攝戲曲藝術片:京劇《傳槍記》、《節振國》,錫劇《姑嫂練武》、《紅花曲》、《農家寶》,呂劇《兩壟地》,江西采茶戲《怎麼談不攏》、《小保管上任》,河南曲劇《買牛》,眉戶《一顆紅心》,楚劇《雙教子》,四川彈戲《金鑰匙》,采調《三朵小紅花》,河南越調《山村新曲》、《扒瓜園》,湖南花鼓戲《打銅鑼》、《補鍋》,豫劇《人歡馬叫》。

一九六六年

二月一日:《人民日報》發表雲鬆的文章:《田漢的〈謝瑤環〉是一棵大毒草》。

四月二日:《人民日報》發表戚本禹的文章:《〈海瑞罵皇帝〉和〈海瑞罷官〉的反動實質》。

四月:《紅旗》雜誌第五期發表關鋒、林傑的文章:《〈海瑞罵皇帝〉和〈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兩株大毒草》。

五月十日:《人民日報》發表江青的《談京劇革命--一九六四年七月在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人員的座談會上的講話》。《紅旗》雜誌第六期為此發表題為《歡呼京劇革命的偉大勝利》的社論。

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文革小組召開文藝界大會。會上宣布江青任解放軍文化工作顧問;北京京劇一團、中國京劇院等列入解放軍編製。

十二月十六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不幸逝世。追悼會於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

馬連良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馬派”藝術創始人,在發展和豐富京劇老生行當的表演藝術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代表劇目有:《趙氏孤兒》、《蕭何月下追韓信》、《四進士》、《海瑞罷官》等。

本年:拍攝戲曲藝術片:河南曲劇《遊鄉》,漢劇《借牛》、《一袋麥種》,祁劇《送糧》。

一九六七年

一月九日:京劇名演員於連泉(藝名小翠花),在京病逝。追悼會於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六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於連泉早年入“富連成”科班學花旦,以演《坐樓殺惜》等劇見長,在藝術上自成流派,著有《京劇花旦表演藝術》。

四月二十六日:傑出京劇演員、戲曲藝術教育家蕭長華逝世。

蕭長華11歲學藝,在八十年的藝術生活中,繼承並發展了京劇醜角的藝術傳統,創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他從27歲從事戲曲教育工作,曾任“富連成”科班總教習,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國戲曲學校的教授、副校長、校長等職。

五月下旬: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八個“革命樣板戲”在北京同時上演。《人民日報》以《毛主席無產階級文藝路線輝煌成果的盛大檢閱》為題作了報道。同時期,上海也舉行了“革命現代戲會演”。

同月:《紅旗》雜誌第八期刊載上海京劇院集體改編的現代京劇劇本《智取威虎山》。

十二月十四日:漢劇名演員吳天保,在“文革”中受到批鬥,精神抑鬱,不幸病逝。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武漢市文化局、武漢市文聯召開大會,為吳天保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吳天保13歲進漢劇“天字科班”學藝,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漢劇“三生”的唱腔和表演,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吳派”藝術。其代表作有:《哭祖廟》、《法門寺》、《吳漢殺妻》等。

十二月二十日:評劇表演藝術家李再雯(藝名小白玉霜)病逝。追悼會於一九七九年二月十六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李再雯繼承和發展了“白派”(白玉霜)藝術的演唱風格。她曾帶頭演出現代戲,對推動評劇藝術改革起了良好作用。其代表作有:《秦香蓮》等。

一九六八年

四月:黃梅戲名演員嚴鳳英,因不堪“文革”中林彪、“四人幫”的迫害,含恨逝世。她獻身戲曲事業,勇於革新創造,對黃梅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駙馬》等。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安徽省文化局為嚴鳳英舉行骨灰安放儀式。

五月二十三日:《文彙報》發表於會泳的文章:《讓舞台藝術永遠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文中首次提出“三突出”的口號。

十二月二日:京劇表演藝術家荀慧生在“文革”批鬥中不幸逝世。追悼會於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荀慧生為“四大名旦”之一,積數十年之舞台藝術經驗,創造了長於表演、刻畫細膩、聲情並茂的“荀派”藝術,在京劇旦角行當上獨樹一幟,對京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代表作有:《紅娘》、《紅樓二尤》等。

十二月十日:傑出的戲劇家田漢,因受“四人幫”迫害,不幸逝世。追悼會於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

田漢畢生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早年創辦“南國社”,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奠基人之一,是戲曲改革的先驅者。他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後,他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劇協主席。一生創作和改編了大量話劇與戲曲作品。其代表作有:《蘇州夜話》、《伏虎之夜》、《名優之死》、《麗人行》、《關漢卿》、《江漢漁歌》、《白蛇傳》、《謝瑤環》等。

一九六九年

九月:《紅旗》雜誌第十期發表哲平的文章:《學習革命樣板戲,保衛革命樣板戲》。

十一月:《紅旗》雜誌第十二期發表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題為《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關於用舞蹈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的一些體會》的文章。

一九七○年

五月:《紅旗》雜誌第五期、六期發表中國京劇團集體改編的現代京劇劇本《紅燈記》,北京京劇團集體改編的現代京劇劇本《沙家浜》。

本年:拍攝戲曲藝術片: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

一九七一年

一月十五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因遭受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骨灰安放儀式於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在杭州舉行。

蓋叫天8歲學戲,10歲登台,在京劇舞台上生活了七十多年,創造了“蓋派”的獨特藝術風格,被稱譽為“江南活武鬆”。其代表作有:《三岔口》、《一箭仇》、《武鬆》等。

本年:拍攝戲曲藝術片:現代京劇《沙家浜》。

一九七二年

二月二日: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丁果仙因遭“四人幫”迫害含冤逝世。骨灰安放儀式於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四日在太原雙塔寺烈士陵園舉行。

丁果仙,藝名果子紅,是晉劇史上第一位女須生。她7歲投師,11歲登台,青年時即譽滿三晉。其代表作有:《雙羅衫》、《八件衣》、《空城計》、《小女婿》等。

二月:《紅旗》雜誌第二期發表上海京劇團《海港》劇組集體改編的現代京劇劇本《海港》(一九七二年演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