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1 / 3)

戲曲劇種

阜新蒙古劇

阜新蒙古劇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廣泛流傳的蒙古族民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興的少數民族地方劇種。

自蒙古族在蒙古貞(今阜新、彰武西部、內蒙庫倫旗)定居,至今已有1200年的曆史。此間,由於印度、西藏宗教的影響和西土默特等地蒙古族的遷徙流入,喇嘛僧侶來此傳播佛教,自明末清初開始,先後在阜新地區建起大小廟宇300多座,寺廟文化成了當時民族文化的中心。號稱“東藏”的瑞應寺,自十六世紀末便逐漸成為近代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在此迅速繁衍發展。特別是以敘事為主的蒙古族短調民歌,更是盛極一時,當地群眾幾乎人人都是歌手,享有“民歌之海”的美稱,並傳有“三人同行,其二必是‘達古沁’(歌手),其一也是‘胡爾沁’(故事員)”的佳話。

蒙古貞的民間文學中民歌出現最早,已有700多年曆史,特別是發展、增建寺廟後更為興盛,很多民歌在全國蒙古族聚居區傳唱。流傳於蒙古貞的民歌主要是敘事體,用說唱形式演出,故事性較強,由民歌手邊說邊唱(有時他人伴奏,有時自拉自唱,伴奏樂器為四弦琴),一人表演眾多人物。本世紀四十年代初,沙拉鄉查哈爾村的白連生曾見一位老者,手握五個鋼球,讓鋼球在雙手掌上往來撞擊,形成節奏,並與一婦女對坐,分角色演唱民歌。這一現象說明,此時的民歌演唱已由單人說唱進化到角色對唱,並有了“打擊樂”的伴奏。蒙古貞的烏力格爾和好來寶都有固定曲牌。烏力格爾說唱並重,多演唱長篇故事;好來寶則以唱為主,多演唱一人一事,或談古論今,即興而作。後來好來寶中的代依勒查嘎逐步發展為有情節、有人物、雙人表演的形式,在三、四十年代還很盛行。

蒙古貞有很多關於人物、曆史、風物的傳說,如成吉思汗、嘎達梅林、賽吉拉乎等曆史人物、地方英雄誌士、曆來的史事以及山川、寺廟、村落形成的風物等;有各式人生禮儀、宗教習俗,如婚禮、葬禮、廟會、節日等;有“天女”、“火神”、“人參”等神話和“巴拉根倉”、“小喇嘛”等民間故事。它們從各方麵展現了蒙古民族的曆史、生活畫麵和特點。新年祝詞、婚禮祝詞、哀詞除表現了蒙古族禮儀習俗外,同時又是藝術性很高的詩,宗教活動亦包涵藝術成分。總之,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是蒙古劇誕生的淵源和基礎。

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間,阜新蒙古族群眾歡慶自己當家做主的勝利,建起文藝隊,配合中心工作編演文藝節目。如《慰問軍屬》劇中有對話、對唱,還有掃地、挑水等舞蹈動作,配以蒙古民歌《明月》的曲調,雖然還是表演唱形式,但已按“老貧協”、“青年婦女”、“軍屬大娘”等人物角色化妝扮演。一九四九年春節期間,民歌手們演唱民歌《新明月》,一男一女,裝扮夫妻,對話對唱。這些節目已是蒙古劇的胚胎。

一九五一年秋,在宣傳婚姻法的熱潮中,以當時的佛寺中心小學文藝宣傳隊負責人郭振義、布合等人為首,最先把一首控訴封建包辦婚姻罪惡的敘事民歌《桃兒》,節選了部分段落,按原來的故事情節設置人物,用一把四胡伴奏,在集市上彩唱演出。不久,附近南梁村的德力根紮布(漢名韓起龍),把漢文手抄本《桃兒的故事》讓其弟圖力古熱(漢名韓起祥)口譯成蒙語,再由紮木蘇執筆,按故事情節改寫成較完整的蒙文腳本,更名為《花兒》,並於當年冬季,由德力根紮布親自組織業餘劇團排練演出。中型蒙古劇《花兒》情節完整,表演細膩,服裝也整齊了,伴奏樂器有中四胡、低四胡、二胡、橫笛等,並加進了鼓、鑼、鈸、木魚等打擊樂。一九五二年春參加阜新地區文藝比賽大會,受到嘉獎。從此,阜新蒙古劇第一個代表劇目《花兒》開始流傳。南梁村劇團的《花兒》劇組堅持活動五年之久,受其影響,大巴、大板、沙拉、國華等地的民間藝人也相繼將更多的短調敘事體民歌敷衍成劇。農民藝人那木海、尹紮布(漢名包成文),農民作者金福山、那木汗、白玉蓮等,先後編演了《雲良》、《嘎達梅林》、《興格爾紮布》、《奔布來》、《三英》、《達那巴拉》、《翻身民兵卻紮布》、《教訓懶漢》、《明月》、《阿拉坦丁合爾》、《第一個春天》、《除害》等劇。一九五六年,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廣播站首次播放了蒙古劇《奔布來》,受到廣大蒙古族聽眾的歡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阜新縣已有14個蒙古劇業餘劇團,演員近200名。湧現出郭振義、布合、紮木蘇等10多名蒙古劇作者。創作演出了11個由民歌改編的蒙古劇、5個現代題材的劇目,以及《白毛女》、《劉胡蘭》、《愛社如家》等漢譯蒙文的劇本。

“文化大革命”期間,蒙古劇一度停止活動。

一九七九年末,佛寺公社文化站站長圖力古熱在有關部門幫助下,再次組織隊伍,編導並主演了蒙古劇《王子爭親》,一九八○年參加縣首次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獲創作、表演獎。接著,他又先後編寫並導演了《烏銀其其格》、《牡丹仙子》、《鬧分家》等劇。其中《烏銀其其格》參加阜新市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獲優秀劇目獎。《烏銀其其格》是根據蒙古民歌《興格爾紮布》改編的,寫清鹹豐年間蒙古族興格爾紮布家中的故事。歌頌了烏銀其其格純真、善良的性格和興格爾紮布居官不傲、忠於愛情的品質,抨擊了邪惡,反映了封建製度下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截至一九八二年末,《烏銀其其格》演出達170多場,觀眾近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