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舞(1 / 3)

中國現代舞

現代舞發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和德國。隨著世界工化進程及國際間文化的交往,現代舞已成為世界性的舞蹈藝術,給人類的舞蹈文化以廣泛的影響。本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老一輩舞蹈藝術家吳曉邦首先將它介紹到了中國,並全身心地致力於這門藝術形式與中國人民鬥爭生活相結合,努力創作反映中國人民思想感情的現代舞。因而自從現代舞落入中國的土地,就接受了新民主主義思想的熏陶,以現實主義精神為指導,將生活視作創作的源泉,堅持舞蹈為現實鬥爭服務的方向。這樣,它便以其鮮明的革命性和戰鬥性,彙入了“五四”以來所形成的革命新文化洪流,被稱為新舞蹈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現代舞的發展一度陷於停頓。一九五六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現代舞才獲得一定的發展土壤。後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現代舞再度受到嚴重挫折。直至一九七九年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文化大革命”及多年來所形成的“左”的思潮進行批判,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現代舞才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成為中國舞蹈之苑中的一枝奇葩。

五十年代的中國現代舞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舞蹈事業同社會主義建設中各條戰線一樣,正以一日千裏的勢態向前發展著。中國古典舞、民間舞以及來自西方的芭蕾舞,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唯獨中國現代舞了無聲息,一片空白。一九五六年春,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它如一聲春雷,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預示出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前景。正是在這個方針的感召下,為中國的舞蹈事業奮鬥了二十多年的吳曉邦,決心重振現代舞的雄風,於是他在重重困難中創辦了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該工作室的主張是堅持黨的文藝方向,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為指導,企圖使中國古老而悠久的音樂、舞蹈文化,與借鑒於西方的外來舞蹈形式相結合,創造出能為中國人民所喜愛的中國現代舞,以便為新生的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構想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支持和批準,從而使中國現代舞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出現了一個暫短的發展時期。

在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從成立到解體的三年半時間裏,吳曉邦共創作演出了20多個新舞蹈作品,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麵埋伏》、《牧童識字》等。這些作品大都從中國古老而優秀的樂曲中獲得藝術靈感,創造出既古樸渾厚又新穎動人的舞蹈形象。因為這些音樂本身就是經過百年,乃至千年歲月長河的洗刷積沉下來的精品。它們不僅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純淨悅耳的旋律,還飽含著高尚的德操和情愫,對人們精神的陶冶作用遠勝過那些直接的、具體的說教作用。在編舞上既繼承了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文化精神,又不照搬戲曲等具體的程式化了的動作,而運用現代舞比較自由靈活的創作方法。在藝術法則上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同時廣泛采取或浪漫、或象征等多種表達手段,創造出委婉典雅而又很容易被當今觀眾所理解的舞台形象。

如選自中國道教傳統的古笛曲《青鸞舞》,描寫天界中的青鳥從昆侖山上飛到人間,一邊流下喜悅的眼淚,一邊向同伴們轉述著人間生活的苦樂,然後懷著依依之情返回天上。又如依據古琴曲創作的《梅花三弄》,表現傳說中的遙遠古代,有一位名叫梅花的客店侍女,在她的生前對南來北往的過客十分善良體貼,死後她常被過往的旅客所追憶。一天晚上,一位窮苦的書生投宿該店,當他秉燭夜讀時幾次受到還魂的梅花少女多情的關懷,使書生深為感動。於是他伏案疾書,譜寫了一曲旋律優美的《梅花三弄》,藉以憑吊梅花姑娘,讚頌她善良的心地和美麗的形象。此外還有描寫古代少女們在霧靄如紗的潯陽江畔,對花詠歎,對月抒懷,對爛漫的春光無比眷戀的《春江花月夜》等。這些舞蹈以浪漫的情節負載著浪漫的遐思,將傳統的人間美德和現實的美好向往,表現得既實在又空靈,在觀眾麵前展示一個純美而淨潔的藝術境界。

而以名曲《陽春白雪》所創作的同名舞蹈,以南曲創作的《北國風光》,以道教音樂創作的《漁夫樂》,以古琴曲創作的《平沙落雁》等等,則借助於大自然天高地廣的闊達,纖塵不染的明淨,造化天成的和諧來狀寫人生,狀寫人類性情和品格。它們是作者操守與人格的直抒,抑或是由此及彼的對於人類世界的寄托與期盼。它們與《青鸞舞》、《梅花三弄》等在結構和形式上是有區別的,但其意蘊和品貌同樣充滿從現實生活的此岸,向著理想王國的彼岸跨水渡舟的浪漫精神。

與上述作品有著鮮明對比的是,根據古曲提供的意境,創造出切近生活、切近現實的作品。如表現抗日戰爭民兵英雄們的橫槍躍馬襲擊敵人的《十麵埋伏》;表現淮北人民戰天鬥地獲取豐收的《賽江南》;為摘掉文盲帽子努力掌握文化科學的《牧童識字》;通過諷喻諧謔的手法表現不安心勞動生產,但在群眾影響下變成勞動能手的《花蝴蝶》;以及《梅花操》、《足球舞》等等,不僅在內容上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而且表現手法上也很活潑歡快,頗富藝術情趣和劇場效果。

此外,在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的創作積累中,還有一部分是古代樂舞的再現和新編。《龠翟舞》是根據古代祭祀孔子的六佾舞改編的,觀眾從中可以了解祖先祭祀的實質,領略先秦時期的古風,並接受謙恭揖讓、授受啟承的思想啟迪。《開山》和《紡織娘》都是戴麵具的古老儺舞,前者以舞蹈的力度取勝,反映出我們的先民開天辟地,向自然界開展鬥爭的情形,充分顯示人定勝天的偉大力量;後者以表演細膩見長,它通過從曆史上流傳下來並不多見的三拍子節奏的音樂《紡織娘》,將古代聰慧勤勞的婦女形象和發達的紡織技術表現了出來。這些作品,都毫無例外地宣揚了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勞動美德和文明成果。從精神傳承和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它們的現實意義是很顯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