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舞蹈的發展
中國原始舞蹈
中國在四、五萬年以前進入氏族公社時期,氏族製度的前期是母係社會,這時發明了人工取火,逐漸有了原始農業、畜牧,並發明了製陶。在八千年前左右進入了文明時代,在古岩畫和陶器上反映了狩獵、畜牧、男女婚配以及集體的舞蹈。在狩獵和采集勞動中,由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對大自然現象的理解不足,產生了畏懼感,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人們把動物、植物或自然物作為圖騰,認為圖騰能為人賜福或降災,把圖騰奉為祖先和保護神。從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畫上見到的人麵蛇身、鳥身人麵、人麵獸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圖騰的形象。這一時期的圖騰舞蹈有龍、蛇、鳳凰、魚、蛙、鳥、百獸;自然物有太陽、雲、火等。這些遠古氏族的圖騰舞蹈充滿著青春與力量的鬥爭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術禮儀。
原始公社時代,從母係進入了父係社會後,人們從對圖騰神的信仰逐漸轉為對人的力量和智慧的崇拜,對英雄(先祖)的崇拜,因而產生了紀功舞蹈,歌頌英雄的事跡。傳說中的人類先祖伏羲氏、女媧氏,發明農業的神農氏,黃帝軒轅氏、陰康氏、葛天氏、堯、舜、禹、湯都有樂舞,也就是用樂舞譜寫的英雄史詩。
1.狩獵舞蹈。在內蒙古陰山岩畫、甘肅嘉峪關黑山岩畫、四川珙縣麻塘壩岩畫、雲南滄源岩畫、廣西花山岩畫、福建仙字壇岩畫等都有狩獵舞蹈的圖象。陰山岩畫上的狩獵舞,人扮成飛鳥、山羊、狐狸等動物,有的頭飾鹿角、羽毛,帶著尾飾,形象十分生動。弓箭的發明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重要標誌,相當於舊石器晚期的山西朔縣峙峪人的遺址中,已發現了石鏃,那還是人類的蒙昧時代,說明當時可能已發明了弓箭,但骨鏃、石鏃的大量出土是七千年前後仰韶文化時期。說明這時弓箭已經普遍使用,在內蒙古陰山、甘肅黑山、雲南滄源的岩畫上都見到用弓箭狩獵的場麵。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有弓箭舞,到周代的《弓矢舞》成為“射儀”中的重要比賽項目。古代人在狩獵之前進行跳舞,這種狩獵舞往往是模仿狩獵的過程,包含著傳授狩獵經驗的作用,在狩獵之後往往進行集體跳舞,慶祝狩獵的成功。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畫的就是一種集體舞蹈。五人挽手而舞,共有三組,隊形整齊,動作一致,梳著同樣的發辮,有同樣的尾飾,可以看出這種舞蹈已富有明確的節奏和動人的韻律。
2.紀功舞蹈。在遠古文明中,用樂舞譜寫的“史詩”,可說是人類文化史上精彩的篇章。傳說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是以“龍”為圖騰的華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鳳來》,唱《網罟》之歌,女媧氏舞名《充樂》,是頌揚伏羲氏發明網罟、教民捕捉鳥獸和女媧氏製定婚配、教民嫁娶的業績。傳說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為圖騰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樂舞《扶犁》,唱《豐年》之歌,是歌頌炎帝教民播種五穀,發明農業的功績,尊稱他為神農氏。陰康氏舞名《大舞》,教民體育鍛煉,以抗陰濕之病。葛天氏舞名《廣樂》,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闋(段),祈求五穀豐登,鳥獸繁殖。黃帝以“雲”為圖騰,《雲門》是黃帝氏族的圖騰舞蹈;“鳳鳥天翟”舞是帝嚳時的圖騰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是帝堯時各氏族的圖騰樂舞。
帝堯傳位於舜,舜的樂舞名為《大韶》,或名《簫韶》,可能是以“簫”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舜的樂官名夔,主持《韶》舞的演奏,隻見“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帝舜薦禹為天子,國號夏。大禹是治水的英雄,夏禹的樂舞名為《大夏》,又名《夏龠》,舞者手拿“龠”(三孔笛)而舞。傳說舞《大夏》時頭戴皮小帽,穿著白短裙,光著上身跳,這個舞蹈樸實無華,是頌揚大禹治水的功績。夏桀無道,商湯滅夏,湯時天下大旱七年,湯化裝成鳥圖騰神的形象親自禱於桑林,適降大雨,人們歡喜欲狂,跳起舞來,這個舞名為《大》,歌頌湯的功績。
周代古舞禮樂
自夏禹傳子於啟,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夏、商兩朝(公元前二一——前一一世紀)到西周建國,奴隸製達到鼎盛時期,周代的統治階級已經充分認識到樂舞用於政治的社會作用,而製定出禮樂製度。為了貫徹這種禮樂製度的實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遺存的樂舞,包括黃帝的樂舞《雲門》、唐堯的樂舞《大鹹》、虞舜的樂舞《大韶》、夏禹的樂舞《大夏》、商湯的樂舞《大》及周武王的樂舞《大武》,總稱為六代舞,用於祭祀。舞《雲門》以祀天神;舞《鹹池》以祭地祗;舞《大韶》以祀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以享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
1.周代的樂舞教育。古代的樂舞教育,較早的記載是帝舜任命樂官夔為“典樂”來主持對“子”的樂舞教育,使他們受到詩歌樂舞的陶冶,能夠正直而溫和,寬大而肅厲,剛強而不暴虐,簡樸又不驕傲的品格修養。到了周代,設立了龐大的樂舞機構“大司樂”,貴族子弟要受嚴格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教育。13歲入學,循序漸進,先學習音樂、朗誦詩和小舞,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15歲開始學習射箭、駕車和舞《象》,(《象》傳說是一種武舞,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魚蝦等圖騰的舞蹈)。20歲時學習各種儀禮和大舞。
在舉行大祭時,由大司樂率領著貴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場合演奏不同的樂舞,勝利凱旋時奏《凱樂》;燕享賓客,表演《四裔樂》、《散樂》;舉行射儀時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儀場合中,一方麵強調受命於天的神聖性,另一方麵強調等級區分的尊嚴。西周的禮樂製度是奴隸社會政治文明的重大創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爭作霸主,禮樂製度已無法維護,奴隸社會的曆史大廈也麵臨土崩瓦解之勢。
2.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在原始社會由於人們崇拜圖騰和迷信神鬼,逐漸產生了溝通人神之間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佑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領袖兼任的。傳說中的夏禹不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個大巫。他在治水中兩腿受病,走路邁不開步,隻能碎步向前挪移,這種步法稱為“禹步”,成了後世巫覡效法的舞步,又稱“巫步”。商代開國的成湯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湯以自身為犧牲,禱雨於桑林,降下了大雨。商代用於祭祖、祈年、求雨的舞蹈,名為《大》。這種禱雨祭,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遺留。漢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兒舞八丈青龍。夏旱求雨,祭蚩尤,壯者舞七丈赤龍。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鰥者舞九丈白龍。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六丈黑龍。天澇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現在龍舞已變成民間歡慶節日的舞蹈。
源於巫術的蠟祭,傳說開始於伊耆氏時代,是一種在年終舉行的祈祝豐收、酬謝神祗的祭典。蠟祭時穿著黃衣黃冠的巫唱祭歌,樂隊吹《豳頌》,打土鼓,跳《兵舞》和《帗舞》。舉行蠟祭的這一天,成為農民休息娛樂的日子。蠟祭中的貓神、虎神都以神屍的具體形象出現。在楚國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覡扮演的。從《九歌》的詩篇可以看出這個大型巫舞表演情況:祭壇上布置著瓊花芳草,桂酒椒漿;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長劍;樂隊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靈”穿著彩衣翩翩起舞。《九歌》這首可頌可歌可舞的祭神樂章,是經過偉大詩人屈原的重新創作,他以奇異的想象塑造了《東君》、《少司命》,以熾熱的深情寫出了《湘君》、《湘夫人》;以憂國的哀傷創作出《山鬼》與《國殤》,使巫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絢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