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屆全軍文藝會演在北京舉行。曆時兩個月,共演出劇(節)目36台,演出109場,會演評出33個演出獎,420個演員表演獎,302個創作獎,其中舞蹈作品有27個獲創作獎。

九月五日至二十五日 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由文化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在北京舉行。文藝演出中有湖北省歌舞團的《編鍾樂舞》、上海舞劇院的《金舞銀飾》、中央芭蕾舞團的《唐·吉訶德》等。

十二月二十六日至次年一月二日 文化部藝術局、國家民委、中國舞協、北京舞協分會、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舞協分會、遼寧文化廳、遼寧舞協分會、沈陽歌舞團聯合舉辦的賈作光舞蹈作品表演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一九八八年

七月十三日至二十四日 一九八八年羊城國際舞蹈節在廣州舉行。美國猶它大學演藝現代舞團、英國倫敦大學過渡舞蹈團、加拿大西蒙弗雷澤藝術中心外邊舞蹈團、西班牙薩蘇埃拉歌舞精英劇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部分演員、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首屆畢業生參加了演出。

九月十二日至十九日 中國舞協主辦、中國南方文化藝術總公司協辦的舞劇觀摩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演出了舞劇《三聖母》、《長恨歌》、《曹禺作品印象》、《深宮啼淚》、《魂斷瀟湘》、《高粱魂》、《玉卿嫂》、《黃土地》,大型歌舞《蒙古源流》等。

九月十七日 深圳青年文化節開幕式在深圳體育館舉行。演出大型歌舞《奔向太陽》,反映了深圳特區青年人的現代意識和精神風貌。

一九八九年

四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由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發行。

五月 文化部、國家教委、廣播電影電視部、國務院僑辦、全國婦聯、宋慶齡基金會、共青團中央、中國舞協、中國音協、全國僑聯和全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等12個單位,為慶祝國慶四十周年和“六一”國際兒童節,聯合舉辦一九八九年中國少年兒童歌舞(錄像)會演。有漢、回、滿、蒙古、朝鮮、維吾爾、哈薩克、錫伯、俄羅斯、土家、白、苗、壯、傈僳、侗、仫佬、布依、達斡爾等18個民族的2300多位小朋友參加了表演。居住在泰國、菲律賓、日本、毛裏求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8個國家的16個僑團組織的少年演出隊也參加了會演。

五月六日至十五日 中國一九八九年深圳珠海國際藝術節在深圳舉行。蘇聯藝術家小組、美國音樂舞蹈藝術團、英國新潮古典芭蕾舞團、土耳其東方藝術團、印度波羅多舞蹈團等來自12個國家的15個藝術表演團體的藝術家參加表演。在閉幕式上中央芭蕾舞團演出芭蕾舞劇《唐·吉訶德》,蘇聯舞蹈家弗·亞·皮薩列夫和中國芭蕾新秀李瑩合演了三幕中的精彩雙人舞。

九月十五日至十月五日 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在北京舉行。除演出舞蹈專場外,還演出了廣場歌舞。

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三日 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並為一九九○年由中國在北京主辦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集資,由中國舞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總編輯部等9個單位聯合發起,於國慶期間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中國舞蓉城之秋”。這是集全國各民族舞蹈工作者經過多年艱苦工作而搶救、挖掘、搜集、整理和編創的大批民族民間舞蹈中的精華,以廣場形式展出的全國性的首次大型舞蹈活動。

當代中國舞蹈的主流:

當代中國舞蹈,是拓荒的果實,是新的創造,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再到欣欣向榮的事業。

回想本世紀初,除了在老百姓中自生自滅的民俗舞蹈和租界裏達官貴人洋奴買辦玩賞的頹靡之舞,哪裏有什麼能登大雅之堂的中國舞蹈藝術?更別說為人生、為人民的嚴肅的舞蹈創作和表演了。

而今天,我們的舞蹈隊伍已得到蓬勃發展,舞蹈藝術已有了豐碩的成果。除了遍布全國的各種歌舞團體,我們還建立了舞蹈學校、研究機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創作了大量的舞蹈傑作,出版了自己的專業刊物和舞蹈專著,發展了自己的理論評論體係。舞蹈藝術把真、善、美帶到人們生活中,豐富了人民大眾的精神生活;舞蹈藝術把中國人民的友誼傳播到全世界,增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為祖國爭了光。舞蹈藝術已是我們社會主義文化戰線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麵。

當代中國舞蹈是由眾多方麵組成的。

從種類來說,它包含著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等等。

從體裁上來說,它創造了舞蹈小品、舞蹈詩、舞劇等等。

從內容上來說,它涉及了現實生活、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乃至美好的自然風物等等。

它主要體現為作品的創作表演,可這後麵,卻離不開教學訓練和理論研究的支撐。

然而,不管有多少的方方麵麵,有一點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那就是貫穿在這方方麵麵中的那股主流——現實主義的舞蹈主流。

舞蹈的現實主義品格,是當代中國舞蹈的主流。

現實主義舞蹈的核心,是立足於生活進行舞蹈創造,用革命的舞蹈去為人生、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因襲、盲從,或為了金錢和私利去供人玩樂。現實主義舞蹈應當啟示理想,把真、善、美送到人們心中。

我們的舞蹈家必須做一個“有心人”,所謂“有心”,起碼包含兩點:一,有為人生、為人民而舞蹈的基本願望,有一個從事舞蹈事業的嚴肅認真的,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基本立足點。二,在上麵的基礎上,還須進一步有對生活的真知灼見,有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指導。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跳出種種片麵、陳腐的局限,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真正創造出新的現實主義舞蹈,去替代過去時代的舞蹈藝術,以不辜負我們的時代。

我們的時代是個偉大的時代,是個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發生著深刻的社會變革的時代。要用舞蹈藝術生動鮮明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偉大生活,揭示出生活向前湧進的曆史趨勢,這就要求我們的舞蹈家認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去捕捉舞情、凝聚舞情、概括舞情;從對生活的創造性的審美觀照中去探尋、發展舞蹈想象、舞蹈方法、舞蹈技巧,從而創造出既典型化又充分舞蹈化的舞蹈藝術形象來。

因此,對現實主義舞蹈來說,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形象思維”。

與形象思維相對的,是“形式思維”。

形象思維區別於形式思維的首要之點在於,形象思維直接麵對生活,它的邏輯是從生活到舞蹈;而形式思維則全然依靠既成的舞蹈形式,它的邏輯是從形式中演繹出形式。

事實上任何藝術也離不開形式的表現。任何深刻的內容,不訴諸一定形式的創造,不體現為生動的直觀的藝術形象,觀眾就看不到它,因此,對觀眾來說,它也就可以說不存在。形象思維無時無刻不關心形式、利用形式,但這關心這利用,根子紮在現實生活裏,目的在於將生活內容反映出來,在於從生活內容出發去創造形式的表現。

在整理傳統的、已有的舞蹈資料上,形式思維是派得上用場的。再說,在民間流傳久遠的傳統舞蹈形式,由於老百姓一代代滿懷熱情地投身其中,自然在形式的風格中積澱了特定的、老百姓心領神會的內涵。對這樣的形式進行形式思維的處理,使它達到形式的完善或向舞台形式轉變,不能說是毫無意義的工作。

但是,如果把既成的形式當成了目的,不理會生活這個根本源泉,一味地從形式到形式,以為掌握了若幹形式素材,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地編排下去,那編排創作就勢必日益枯萎,最後隻能是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其實,即使是對民間舞的改編,要抓住老百姓天真質樸的精神本質,仍然離不開對老百姓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的深入了解。

現實主義舞蹈因為生長在生活的源頭活水之上,所以它永遠充溢著生命的綠色;因為不囿於既成形式的局限,所以它擁有大膽創造的廣闊天地。通過形象思維,現實主義舞蹈不斷更新著它的舞蹈形象。

現實主義舞蹈植根於生活,同時廣泛汲取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營養。

在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學藝術傳統中,現實主義就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江河,不同時代的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用他們麵對各自時代的現實生活的傑出藝術創造,將沿途無數的活水彙聚到一起,終於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激流。屈原、曹植、杜甫、白居易、關漢卿、曹雪芹……他們感時憂國、悲天憫人,深刻同情人民的疾苦,發為震撼人心的千古絕唱。這一切,構成了中國文學藝術傳統中最精粹的古典精神,我們舞蹈的現實主義,就是從這根主幹上分出的新枝。

現實主義舞蹈,作為不同於過去時代舞蹈的新舞蹈,更是“五四”新文化的產物和組成部分。追隨著李大釗、陳獨秀、魯迅、郭沫若的足跡,當新文化向各個領域深入發展的同時,現實主義舞蹈就開始了它的征程。從三十年代我孤軍奮戰直到今天,現實主義舞蹈已紮下根子、深入人心、碩果累累,並使它的精神滲透到今天幾乎所有的舞蹈創作中。這當中,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一浪逐一浪的潮湧,總是伴隨著中國革命的起伏發展而起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