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藝術院校的舞蹈係、科建立(1 / 3)

綜合性藝術院校的舞蹈係、科建立

中國的歌舞團體之多,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舞蹈演員需要量大,更新快,隻有源源不斷地補充新生力量,才能保證演出團體正常的發展和充沛的活力。與此同時,中專畢業後舞蹈演員的藝術素質和文化素質需要繼續提高,編導隊伍、師資隊伍也需要有專門的訓練和加強,僅靠上述幾所中等舞蹈學校以及後來建立起來的北京舞蹈學院,遠遠滿足不了這樣龐大的現實需要。應運而生的是在某些綜合性藝術學院,建立了大專與中專並舉的舞蹈係;某些綜合性中等藝術學校建立了舞蹈科。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這些院校的舞蹈係、科,都形成了一支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以及獨具特色的教學內容,為本係統、本地區的舞蹈人才建設,作出了成績卓著的貢獻。

中央民族學院音樂舞蹈係

一九五九年正式建立時稱中央民族學院藝術係,分設音樂、舞蹈、美術三個專業。係主任王增田,舞蹈專業負責人李才秀。

早在一九五六年,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即已著手籌建中央民族學院藝術係各專業。一九五七年春,首批招收34名西藏農奴子弟入學,專門為西藏培養專業歌舞表演人才,為建立西藏歌舞團作準備。

一九五九年秋,藝術係麵向全國招生,20多個民族的140多名學員,分別進入音樂、舞蹈、美術專業學習,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該民族第一代接受專業藝術訓練的青少年,畢業後成為繼承和發展本民族藝術的骨幹力量。

一九八三年,藝術係分為美術係和音樂舞蹈係,音樂舞蹈係由關也維任主任。同年,舞蹈專業增設大專班,陸續招收高等舞蹈表演專業、高等舞蹈教育專業、高等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入學深造;原有的中專部分則作為預科繼續招生。到一九八九年,舞蹈各專業共有大專和預科在校生128名。一九八九年在任係主任為李毓珊。

中央民族學院各藝術專業從籌建起,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的藝術傳統,以大力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建設各民族自己的藝術骨幹隊伍,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中國各民族的大團結和文化藝術交流為己任。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無論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麵,都探索出自己的特點,取得了顯著成就。例如,在培養目標方麵,既重視專業水平的提高,又重視實際工作能力的全麵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麵,專業課和政治、文化課並重,專業課堅持以各民族民間舞蹈為主課;文化課除學習普通中學課程外,特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本民族語文課程,同時適當補習漢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廣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在專業教學建設方麵,對少數民族舞蹈教材的研究、整理、編輯工作被放在最優先的地位,充分予以重視。教師們經常有計劃地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民族舞蹈藝人一起,研究不同民族的曆史、風俗、生活習慣,探討民族舞蹈產生和發展的曆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背景,以及舞蹈與生活的密切聯係;力求從本質上掌握民族舞蹈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以此作為整理教材和編創實習劇目的依據。在教材的編選和組織結構上,力圖從傳統、習俗和當代三個方麵進行探索,使進入課堂的教材,既要保持傳統的精華,又要發展創新;既有濃鬱的民族特點,又有很高的訓練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懷著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的深情厚愛,從講授民族的曆史、性格、風俗習慣入手,啟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各民族獨特的氣質、心理素質和審美觀,並在這個基礎上狠抓形體的規範、風格韻律的掌握和技術技巧的提高。同時從上課的第一天起,即注意培養學生的表演意識,把上課、排練、演出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快地適應舞台。在任課教師的安排上,采取按單元教學聘任教師的方式,以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保證了較高的教學質量。由教師們編選的《蒙古族舞蹈教材》、《傣族舞蹈教材》,《藏族舞蹈教材》、《維吾爾族舞蹈教材》、《朝鮮族舞蹈教材》、《苗族舞蹈教材》等,已成為本係專業教學的基本內容。經過長期教學的檢驗證明,這些教材無論在科學性、係統性、實用性等方麵,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係列。其中一部分已製成錄像或為兄弟院校采用。

與此同時,教師編創的實習劇目,已有一批被保留下來,其中蒙古族集體舞蹈《奔騰》,獲得一九八六年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表演一等獎,朝鮮“四月之春”國際友誼節優秀舞蹈獎。為了進一步密切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的聯係,音樂舞蹈係於一九八六年組建了以青年教師為主體的青年民族藝術團和以預科學生為主體的少年民族藝術團,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創作、表演實習條件。兩個藝術團在國內外舞台上十分活躍,先後代表國家出訪亞、非、拉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在一九八五年全國第一屆中國舞“桃李杯”比賽中,學生康紹輝獲男子成人組表演二等獎;申文龍、趙麗等6人獲優秀表演獎。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麵,從數量到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顯著的是,來自少數民族的舞蹈教師中,不少人都成了專業骨幹,他們和漢族教師一起,組成一支專業素質和學術水平都比較高的隊伍,其中包括李毓珊、馬躍、金藝華、慈仁桑姆、白瑩、易國剛、滿蘇榮、葉明明、池福子等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依靠全係教師的共同努力,中央民族學院音樂舞蹈係,三十年來共向國家輸送了包括28個民族的高等和中等舞蹈專業畢業生816名,表演、編導、教育大專生96名。他們在中央民族歌舞團、少數民族自治區地方歌舞團、藝術院校分別擔任舞蹈演員、教師、編導和領導骨幹,在更大的範圍內從事發展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的工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係

一、創建和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成立於一九六○年九月,內設舞蹈係,其任務是為部隊文藝團體輸送舞蹈表演人才。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簡稱“解放軍藝術學院”或“軍藝”)是新中國成立後,根據部隊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和需要,所創辦的一所學製正規、教學內容係統的唯一的部隊藝術院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著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中,在文化藝術教育上的一個反映,它與延安時期的部隊藝術學校、解放初期的中南軍區部隊藝術學院,雖然不是直接的繼承關係,卻有著不可割斷的“血緣”聯係;是前二者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發展和完善。

解放軍藝術學院從一九六○年初著手籌備,當年九月開學。第一任院長由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劉誌堅兼任;一九六四年由魏傳統繼任;舞蹈係主任由胡果剛兼任;一九六三年由朱東林繼任。係裏分設中國古典舞、芭蕾舞、毯子功、鋼琴以及共同課七個教研組。課程設置有中國古典舞、芭蕾舞、毯子功、實習排練、音樂、語文,數學、曆史、地理、外語、政治等課。招生對象是麵向全國高小畢業生;經嚴格考試錄取後即穿上軍裝,取得軍籍,計算軍齡;學製五年,屬中專;畢業後由學院向全軍各文藝單位統籌分配。從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五年每年招收一期學生,累計共招201名。其中因病或專業條件發生變化,中途退學11名,共有190名學員畢業。

國家和軍隊領導人十分重視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建設。葉劍英、陳毅、聶榮臻、羅瑞卿、肖華、傅鍾等多次到學院視察,並親自解決學院的校舍、師資隊伍的來源以及學院建設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徐特立、謝覺哉等都曾觀看過舞蹈係師生的彙報演出,並給予熱情的鼓勵。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係盡管起步較晚,但很快便走上了正軌,建立起完整的教學秩序;教學質量提高得也很快。然而正當軍藝取得初步成績的時候,一九六六年夏天卻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醋摧殘。“四人幫”汙蔑軍藝是“修正主義大染缸”,於一九六九年下令解散學院,大部分學生被提前分配,教職員工被遣散,校舍也被強占。

在粉碎“四人幫”後的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下達了重新組建和恢複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命令。同年九月首先組成了以前軍藝副院長沈定華為首的籌備小組,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於一九七九年五月開始招生,九月一日舉行了恢複後的開學典禮。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梁必業、黃玉昆、朱雲謙、總政文化部部長劉白羽以及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的代表到會熱烈祝賀。他們在講話中要求新組建的解放軍藝術學院,發揚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發揚部隊文藝工作的光榮傳統,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希望廣大師生和所有工作人員上下齊心、團結一致、繼往開來,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教學走上正軌,為部隊培養出合格的藝術人才。他們的講話給軍藝廣大師生極大的鼓舞。

新組建的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仍為魏傳統。後由胡可、鄧斌、喬佩娟相繼接任。舞蹈係主任為趙國政,後由高椿生接任。舞蹈係下設舞蹈技術課教研室(含技術課、技巧課),主任李慶寧,一九八九年在任主任為姚國經;舞蹈藝術課教研室(含身法課、民間舞課、實習排練課),主任房進激(係副主任兼),一九八九年在任主任為胡玉琴;鋼琴伴奏教研室(含音樂課),主任柴誌英;共同課教研室,主任喻新之。學製仍為五年,屬中專。

一九八六年遵照全軍第十三次院校會議的精神,軍藝的編製體製作了較大的調整,舞蹈係遂從原來的隻培訓中專,改變為以二年製大專為主,中專和短期輪訓為輔;從原來的單純培養演員改變為既培養演員也培養編導和師資的多層次教學體製。中專仍麵向全國招生,大專和短期輪訓則招收部隊文藝團體的在職人員。根據這一變化,一九八七年招收了首屆師資大專班33人。

從軍藝重新恢複組建到一九八九年,已有七屆共158名中專生畢業;一屆舞蹈師資和一屆舞蹈編導共59名大專學員畢業;一期以現代舞為內容共40名學員的短期輪訓班結業。舞蹈係特別注重對駐守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部隊文工團的後備力量的培養,自一九六○年軍藝創立以來,曾為西藏、新疆、雲南等軍區,先後培養五屆中專學員。他們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子弟,畢業回團後,不僅為部隊的舞蹈事業,也為該民族、該地區的舞蹈事業作出了貢獻。

二、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

軍人的職業是與國防建設與戰爭、自我犧牲聯係在一起的。奮發向上的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艱苦環境下保持樂觀主義的精神、在需要時勇於獻身的精神、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以及自覺遵守各項條令和紀律的精神,不僅是軍人必需具備的素質和品格,也為部隊舞蹈工作者和舞蹈藝術規定了應有的特點和品格。因而軍藝舞蹈係培養的學員,既是一名未來的舞蹈家,又是一名合格的軍人;既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由於曆史的情況不同,“文化大革命”前的軍藝舞蹈係與“文化大革命”後的軍藝舞蹈係,在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和施教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文化大革命”前軍藝舞蹈係教學特點,主要是遵循“少而精”的精神,專業課的門類較少,隻有古典舞、毯子功和實習排練三門課程,其中古典舞,毯子功又是主課。基本能力、技術技巧的訓練,占據著十分顯要的地位。為了突出部隊特點,還將軍事生活中擒、拿、格、鬥等操練動作經過篩選和整理,融會到古典舞和毯子功教材中去。這樣主課雖然來自於民族傳統,但整個格調和精神麵貌則處處顯露著軍人特色。在實習劇目的選擇上,也盡量突出軍事題材作品。如《輪機兵舞》、《第一次站崗之前》、《野營路上》、《艱苦歲月》、《飛奪瀘定橋》、《大刀進行曲》、《乘勝追擊》、《弓舞》、《洗衣歌》、《三千裏江山》、《不愛紅裝愛武裝》等等。同時也適量排一些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孔雀舞》、《豐收歌》、《果園豐收》等。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麵,把人民解放軍的鬥爭曆史、光榮傳統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軍宗旨,列為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並且十分注重平時的生活養成,一切行動製度化、條令化和軍事化,與軍校的學員要求完全是一樣的。此外,還規定在校的五年期間,必須下連隊當兵一個月,過著完全與士兵相同的軍事生活。

通過這樣的訓練,軍藝舞蹈係培養的學員,專業上的基本能力、技術技巧是很突出的,表演風格富有軍人氣質;為人民服務、為國防建設服務的思想比較牢固,紀律性很強,行為舉止注意軍人姿態,有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他們表演的節目有著陽剛之美。在畢業分配時,都爭先恐後地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遙遠的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國家的政治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部隊的文藝事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大眾及部隊指戰員對文藝提出了更高、更豐富的要求。新組建的軍藝舞蹈係經過多次的認真研究認為,原軍藝舞蹈係的經驗、特色是可貴的,必須很好的繼承。但在繼承優良傳統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上應有所改進和發展。具體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