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歌舞和歌舞劇(1 / 3)

大型歌舞和歌舞劇

中華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芳香馥鬱,源遠流長,享有悠久的傳統,是中國各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大型歌舞和歌舞劇,均屬於歌舞藝術的範疇,都有其鮮明的載歌載舞的風格。它們都是對優秀民族藝術中詩、樂、舞三位一體傳統的繼承,也是對浩如煙海的民間歌舞藝術推陳出新的收獲,同時又是對一九四二年延安出現的聲勢浩大的新秧歌運動和新秧歌劇的發展,既有它的曆史淵源,又有它的當代風貌;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感。

四十年來,廣大舞蹈工作者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其極大的熱忱、艱辛的勞動,創作上演了數十部光彩照人的大型歌舞和歌舞劇,既顯示了中國舞蹈家的實力與智慧,又顯現出中國歌舞藝術新的生命力。

大型歌舞及其代表作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十年中,中國藝術家創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直麵於全國性的重大事件,囊括決定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偉大鬥爭史跡,或立足於某一省區,以發生在該地區的革命曆史和重要事件為背景的史詩性作品,如《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在毛澤東旗幟下高歌猛進》等;另一種是圍繞著某一件曆史的或現實的重大事件,從多側麵、多方位的角度,敘述其深遠意義,或展現其巨大成就的橫斷麵式的作品,如《人民勝利萬歲》、《椰林怒火》、《我們走在大路上》等。以上兩種類型的作品,盡管在容量上有所區別,但就其規模而言,則都遠遠超過一般中小型歌舞表演的陣容。因此,諸如此類的大型歌舞的創作演出,往往都要彙集幾個乃至幾十個專業和業餘藝術表演團體的共同努力,齊心協作,才能順利完成。

大型歌舞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在內容上,大都依據各曆史時期重大事件的史料;在形式上,以歌舞詩樂渾然一體的藝術風格而取勝。然而,它又不是曆史的簡單演繹,更不是事件的堆積羅列,它既是昨天與今天的對話,又是曆史與未來的橋梁。它所迸發的藝術力量,既能撥動重溫曆史的心弦,又能激發努力進取的精神。所以,人們讚許大型歌舞是形象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前途教育的曆史教科書,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啟示錄。其代表作有《人民勝利萬歲》、《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

一、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

一九四九年九月,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政協籌備會向來自延安的藝術家們明確提出:《人民勝利萬歲》“在內容上要代表人民民主專政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內容。在形式上是歌舞的,興奮和愉快的。”據此,在著名詩人光未然的提議下,由戲劇家胡沙、舞蹈家戴愛蓮等組織華北大學師生250人,夜以繼日地投入了《人民勝利萬歲》的創作活動,這是一部由集體創作而搬上舞台的大型歌舞,並於九月下旬在懷仁堂首演,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及各民主黨派、知名人士的熱烈歡迎。

《人民勝利萬歲》圍繞著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重大事件,采用多段體多角度的結構方法,以熱烈祝賀為基調,以豪爽歡騰為氛圍,運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和組舞連綴的方式,通過9場24段歌舞表演,高亢激越地歌頌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第一場:慶祝人民政協會(歌舞序曲)

第二場:肅清反動派(花鼓舞)

第三場:紅旗飄飄(進軍舞)

第四場:支援前線打勝仗(歌表演——四姐妹誇夫)

第五場:慶祝勝利(腰鼓舞)

第六場:獻花祝捷(走花燈、獻花舞)

1)祝捷 2)獻花舞 3)吹打腔

第七場:人民的祝賀(工農舞、邊疆舞)

1)工人曲 2)農民曲

3)蒙古族曲 4)維族曲

5)苗族曲 6)彝族曲

7)藏族曲 8)台灣人民起來

9)齊唱曲 10)歡樂舞曲

第八場:團結有力量(團結舞)

第九場: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大歌舞)

《人民勝利萬歲》的藝術體現,以群情鼎沸,金鈸翻飛為先導。當帷幕徐徐啟動,便是鑼鼓齊鳴,歌聲四起,中國各族人民在“慶祝人民政協會”的歌舞序曲中,揚眉吐氣、歡聚一堂,呈現一派欣喜若狂地迎接新中國誕生的歡騰景象。整個歌舞表演,廣泛吸收了河北戰鼓舞、東北秧歌舞、民間花鼓舞、進軍舞以及流行於陝北的腰鼓、秧歌、走花燈和民間小唱等形式,並以蒙古、維吾爾、藏、苗、彝、高山等少數民族舞蹈為基礎,熱烈地表達了各族人民無比喜悅的心境。由於《人民勝利萬歲》在民族民間的歌舞海洋中吸取了豐富養料,使其在民族色彩、民間風韻方麵,展現出一幅絢麗多姿的圖景。特別是鏗鏘激昂的歌曲伴唱,使整部作品呈現出紅火奔放,熾熱慶祝的藝術風格,鮮明地創造了以各族人民和廣大工農兵為藝術表現中心的群體形象。不言而喻,《人民勝利萬歲》是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藝術家高度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在大型歌舞這種藝術形式中,它是首創之作,占有十分顯著的地位。

二、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東方紅》是一部規模宏偉的音樂舞蹈史詩。它是在周恩來總理的倡議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五周年而集體創作的。

《東方紅》是史詩式的結構方式,由8場53段不同形式的藝術表演所組成,囊括了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進行偉大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期間計四十餘年光輝的革命鬥爭史實。

序曲:歌舞《葵花向太陽》。

第一場:《東方的曙光》。由朗誦連接舞蹈《苦難的年代》,歌舞《北方吹來十月的風》,表演唱《工農兵聯合起來》所組成。概括的史實: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北伐大進軍。

第二場:《星火燎原》,由朗誦連接表演唱《就義歌》,舞蹈《秋收起義》,表演唱《井岡山會師》,歌舞《打土豪分田地》所組成。概括的史實:“四一二”政變,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打土豪分田地。

第三場:《萬水千山》。由朗誦連接歌舞《遵義會議的光芒》,舞蹈《飛奪天險》,歌舞《情深誼長》,舞蹈《雪山草地》,歌舞《陝北會師》所組成。概括的史實: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過彝族區,過雪山草地,一、二、四三個方麵軍會師陝北。

第四場:《抗日的烽火》。由朗誦連接表演唱《救亡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歌舞《遊擊戰》,表演唱《大生產》,歌舞《保衛黃河》所組成。概括的史實:抗日救亡運動,到敵後開展遊擊戰,陝北軍民的大生產運動,全民抗戰。

第五場:《埋葬蔣家王朝》。由朗誦連接表演唱《團結就是力量》,舞蹈《進軍舞》、《百萬雄師過大江》,歌舞《歡慶解放》所組成。概括的史實: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鬥爭,解放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第六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由朗誦連接歌舞《偉大的節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百萬農奴站起來》所組成。概括的史實:中國各族人民熱烈慶祝新中國誕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鬥爭,西藏和平解放。

第七場:《祖國在前進》。由朗誦連接大合唱《社會主義好》、《我們走在大路上》,舞蹈《工人舞》、《豐收舞》、《練兵舞》,歌舞《全民皆兵》,大合唱《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童聲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所組成。綜述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一定要解放台灣;一定要把社會主義革命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

第八場:《世界在前進》。由朗誦連接大合唱《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所組成。綜述了中國人民堅決同全世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並肩攜手,團結奮鬥,為全人類的徹底解放而英勇鬥爭的偉大精神。

當這部史詩以3000餘人的陣容,於一九六四年國慶節在人民大會堂隆重上演時,博得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深受世界各地前來參加慶典活動的70多個國家的外賓、港澳同胞、愛國僑胞的普遍讚賞,成為中國人民文藝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其間,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先後觀看演出,並於十月十六日接見了全體創作演職人員,體現出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視與關懷。

《東方紅》的藝術特色,在於它融會了音樂、舞蹈、詩歌、戲劇、美術、電影等多種手段,以簡練而鮮明的藝術形象,描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的戰鬥曆程,讚美了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徹底革命精神,盡可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在直敘革命鬥爭史跡方麵,既有氣勢襲人的雄偉場景,又有意境深邃的細膩筆觸;既有剛健昂揚的主體基調,又有輕盈柔美的歌舞表演;既是激情與抒情並蓄,又是雄壯與輕快共存。如再現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曆史事件時,以急速如飛的調度性舞蹈,顯示出勢如破竹,銳不可當的衝擊力。而在表述遊擊戰的情景時,則采取輕捷精巧、起伏有致的舞步,青紗帳流動飄逸的手法,真切地刻畫了遊擊隊員隱現於蘆葦叢中,出沒於青紗帳裏,聲東擊西、機智靈活的鬥爭生活。

大型歌舞是注重歌頌的藝術,史詩性作品尤其如此。《東方紅》在歌頌人民的心聲方麵,運用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創造了一係列情真意切的藝術形象,表露出沁人心肺的藝術魅力。序曲《葵花向太陽》,把握其人心向著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大潮,借助於葵花向陽的自然景象,以抒情寫意的手法,充分發揮想象,著力創造意境,使情、景、意、形水乳交融,相映生輝,令人難以忘懷。

《東方紅》所以能震撼心靈,產生強烈的社會共鳴,還在於它選用了各個革命曆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民歌;剖析它的縱向格局,依順曆史進程編、錄的革命曆史歌曲,是它貫穿始終的支柱,也是它藝術表現的主體。由於這些歌曲以伴唱、表演唱、混聲合唱、獨唱的形式再現於舞台空間,不僅增強了歌曲本身的立體感、形象感,而且強化了整個作品的親切感、曆史感。盡管在表現上存在某些圖解史實的粗淺筆調,但就主導方麵,它仍不愧是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史上光輝的篇章,並對中國音樂、舞蹈藝術的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

《中國革命之歌》是繼《東方紅》之後,又一部集體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它是在鄧小平主席倡議和胡耀邦總書記的讚同與支持下,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四日作出重新創作演出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的決定,而展開其緊張的創作活動和龐雜的組織工作的。這部巨作,通過除序幕與尾聲之外的5場21段藝術表現,概括了一百四十五年來中國各族人民的鬥爭史、革命史和建設史。它的開篇,是以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為起始的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但是,它的主要篇幅,則是表述中共誕生至新中國成立三十五周年這六十四個春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