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番外(傳說 三)(1 / 1)

這年春三月,諸葛亮領兵由成都出發,循岷江而下,經武陽(今四川彭山縣雙江鎮)至僰道(今四川宜賓),然後分三路進軍:諸葛亮親領西路軍向越嶲(今四川西昌市東)進攻,從西麵攻打高定的叛軍;巴西人馬忠率領東路軍,從東南方麵攻打牂牁(今貴州貴陽市附近);李恢率領中路軍進攻雍闓、孟獲盤踞的建寧郡(今雲南曲靖、沾益一帶)。關銀屏懷帶張飛送她的寶珠,背負趙子龍送她的青釭劍,與丈夫李遺(蔚)一道,隨李恢向建寧挺進。

崇山狹穀之中,多為瘴癘之地,道路狹窄,毒蛇惡蠍很多,而且一到黃昏,琗瘴大起,行軍作戰十分危險。幸虧關銀屏執有寶珠,可以驅琗瘴、逐蛇蠍,使部隊能夠比較順利地翻山越穀,往南前進。

一日,天氣特別炎熱,軍士們汗流浹背,幹渴難耐,見到一潭清水,便爭相去喝。可喝後不久,紛紛頭暈目眩,倒在地上。這是怎麼回事呀?找了個當地老人來問,方知這一帶山中濕熱得厲害,附近山上很多鳥獸常年在水潭邊上吃喝、棲息,糞便都拉在水中,潭水因而染毒,人喝了中毒,頭暈目眩,甚至會變成啞巴,嚴重的還會很快死去。詢問有什麼辦法解救。老人說,百多裏外萬安溪邊長著一種草,名叫「薤葉芸香」,口含一葉便可解毒。可是,眼下一時摘不到「薤葉芸香」,怎麼辦?關銀屏情急智生,拿寶珠放在一個中毒軍士的嘴唇上沾了沾,這個軍士的嘴唇便微弱地翕張,煞白的臉慢慢轉紅潤,蘇醒過來了。「哦,有救了,有救了!」李恢、李遺和身邊的將領們都張嘴舒出一口氣。關銀屏的寶珠,將一個個中毒昏迷的軍士都喚醒了。部隊稍事整頓,便繼續前進。

按照原定的進軍路線,中路軍一路節節勝利,很快便直逼滇池壩子(即滇池縣,今雲南省晉寧縣東)。不料,建寧郡的反軍突然糾合了許多縣的人馬,大規模集結,把李恢的部隊團團圍困住。李恢的人馬不及敵人的一半,又沒有得到其它兩路軍的消息,情況十分危急。關銀屏很聰明,建議李恢用個計策,假意派人對反軍說,蜀軍主帥和其中一些人都是建寧人,離開家鄉很久了,今天才得以返回故鄉,眼下部隊糧草已經用完,打算撤退,但不能潰逃回四川去,那是要被問斬的,因此左右為難,也想和反軍共同謀劃反蜀。

反軍聽了,信以為真,包圍懈怠鬆弛下來。李恢立即率軍出擊,衝破敵人的包圍。關銀屏緊跟在後,揮舞著青釭劍,但見寒光上上下下閃動,鮮血一路橫流。殺出重圍後,中路軍轉敗為勝,把反軍一直追到南盤江邊,與諸葛亮所率軍隊的聲勢連在一起

南方平定後,李恢因軍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今雲南省建水縣)亭侯,加封安漢將軍,出任建寧太守,負責治理南中七郡的重任。關銀屏和她的丈夫李遺也被諸葛亮派回李恢的老家南中俞元(即今雲南澄江)除暴安良,鞏固蜀漢的後方。建興九年(公元二三一年),李恢去世,李遺繼承父親的爵位,繼任建寧太守,關銀屏始終協助丈夫工作。南中地區遠離蜀漢統治中心,土地貧瘠,多山區,多瘟疫,交通不便,文化落後,很多地方仍處於蠻荒時期,經濟尤其落後,尚不知種植桑麻五穀,無怪乎諸葛亮稱之為「不毛之地」。關銀屏時時牢記諸葛亮「攻心為上」的叮嚀,跟當地百姓和睦相處,親自教他們耕種、紡織、讀書,將蜀漢發達的文明物質帶到了這「不毛之地」,促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步。

關銀屏有時也很想念自己的家鄉,想念成都,卻又舍不得離開南中、俞元的百姓,便每天趕早起床,登上俞元東南麵的金蓮山的山坡,一邊朝北方眺望,一邊梳理晨妝。後來這個地方,就叫做「梳妝台」。

南中地區的百姓對關銀屏非常尊敬,親切地稱呼她為關三小姐。關三小姐死後,遠近各民族的男女老幼披麻帶孝,把她同她那兩件寶物——寶珠和青釭劍一起埋葬在梳妝台附近。據說,在天氣晴朗的夜晚,金蓮山山頭上常常閃閃發光,那是關三小姐和她的寶物在顯靈,見者會獲吉運。在本文剛剛寫完的時候,一位老家在雲南昆明的朋友告訴筆者,雲南澄江縣右所鎮舊城村東南麵金蓮山上的那座關銀屏古墓,是關銀屏和她的丈夫李遺的合葬墓,是雲南玉溪市(澄江縣歸玉溪市管轄)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墓中的兩件寶物已被盜賊偷走。盜賊離開俞元的時候不敢走陸路,因為出俞元的每個關口都有關銀屏的弟弟關索(關羽的第三子)的廟宇。關索已經成了大神,誰敢把關三小姐的寶物帶走?盜賊走水路,結果在澄江縣西南麵的撫仙湖上,船翻了,盜賊淹死,兩件寶物沉入撫仙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