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生死決戰”(1 / 2)

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所謂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做服從法律又本身是製定良好的法律。

——亞裏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卡拉貝斯的運氣是弗拉維斯想都不敢想的,在弗拉維斯看來,此時卡拉貝斯還不一定率軍進入了大高盧地區呢;而己方的局勢又已經發展到如此地步了,他已經不指望卡拉貝斯能夠發揮什麼扭轉戰局的作用了,因為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就算是卡拉貝斯現在就可以從日耳曼蠻族的西麵對日耳曼蠻族發起進攻,也不可能改變尤利烏斯家族所有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的結果了;隨著馬科曼尼地區的淪陷,波海姆地區隨時可能淪陷的危機,已經讓不設防的諾裏庫姆地區成為了戰爭前線,尤利烏斯家族大軍必須盡快全部撤退了。

弗拉維斯的想法,就是聯合凱撒的大軍前後夾擊歐多瓦卡的美因茨部落主力大軍;隻要尤利烏斯家族的兩路大軍可以重創歐多瓦卡的軍隊,那麼接下來就是迅速撤往諾裏庫姆地區了。

實際上,無論尤利烏斯家族的軍隊能不能擊敗歐多瓦卡的大軍,撤退都是尤利烏斯家族無法避免的結果了;隻不過,順利的擊敗歐多瓦卡的大軍,可以給尤利烏斯家族爭取更多的寶貴時間罷了。

否則的話,尤利烏斯家族大軍前腳往諾裏庫姆地區撤退,歐多瓦卡的美因茨部落大軍就會立即往前進軍,追擊尤利烏斯家族的大軍;到時候,就算尤利烏斯家族的大軍撤到了諾裏庫姆地區,也難免要和歐多瓦卡的大軍打一場大決戰。

與其在尤利烏斯家族的土地上開戰,還不如在日耳曼人的土地上將這場決戰打了呢;要知道,即便是尤利烏斯的大軍撤回到了諾裏庫姆地區,一時半會兒之間也不可能將各個軍團的將士們補充完整,戰鬥力的恢複更是一個曠日持久的事情。

所以,早兩天撤軍和晚兩天撤軍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甚至,早一點在阿格裏狄古馬特地區把這場決戰打完,對於尤利烏斯家族來說還是極為有利的。

畢竟有凱撒的大軍可以從歐多瓦卡的身後發起進攻,如此一來好歹還是尤利烏斯家族的大軍兩麵夾擊歐多瓦卡的軍隊;要是將戰事拖到諾裏庫姆地區的話,尤利烏斯家族可就沒有這麼好的有利條件了,甚至還會處於更為不利的劣勢狀態。

雖然說尤利烏斯家族在諾裏庫姆地區會有主場作戰的優勢,但是歐多瓦卡的日耳曼大軍也會得到追擊凱撒大軍的日耳曼蠻族軍隊的增援;以目前的兵力來看的話,歐多瓦卡還擁有三萬五千大軍,而追擊凱撒的日耳曼軍隊也有最少三萬之眾。

根據凱撒進攻,美因茨城得出的結論,美因茨城內應該還有著絕對不少於一萬之眾的兵力;一旦尤利烏斯家族大軍全部撤出日耳曼蠻族的土地,這些軍隊都會加入到對諾裏庫姆地區的進攻之中,那可就是整整七萬大軍了,還不包括占領波海姆地區的日耳曼蠻族大軍。

要是占領波海姆地區的日耳曼蠻族軍隊也有著一兩萬之眾的話,日耳曼蠻族能夠用於進攻諾裏庫姆地區的軍隊就堪稱恐怖了;相對應的,尤利烏斯家族可以用於作戰的軍隊卻是極為可憐了。

弗拉維斯麾下滿打滿算也就隻剩下三萬將士了,凱撒的大軍連兩萬人都沒有了;即便是加上那些在諾裏庫姆地區養傷的數千傷兵,尤利烏斯家族最終能夠投入戰鬥的將士也不會超過五萬五千。

這樣一來的話,尤利烏斯家族就會在絕對的劣勢下與日耳曼蠻族的入侵大軍作戰;尤利烏斯家族的軍隊在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都沒有擊敗日耳曼蠻族軍隊,要想在劣勢下獲得戰爭的勝利,弗拉維斯自己本人都是一點底都沒有。

有了這些因素的考慮以後,弗拉維斯就決定在撤退之前,聯合凱撒的大軍徹底擊敗歐多瓦卡的軍隊;這樣,才可以為尤利烏斯家族抵擋日耳曼蠻族的反擊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可惜的是,弗拉維斯並不知道日耳曼蠻族此時已經陷入了與不列顛蠻族的戰爭之中,否則他就會對戰爭的局勢判斷有新的看法了;不過,無論怎麼樣都不會影響到尤利烏斯家族的撤軍之舉,隻要諾裏庫姆有著被進攻的危機,弗拉維斯就不得不無奈的選擇撤退。

事實上,就是目前的局勢也沒有弗拉維斯想象的那麼好;雖然凱撒的大軍在撤離美因茨城時沒有被阿瑞斯及時發現,但阿瑞斯卻通過飛鴿傳信的方式將這一消息迅速傳遞給了其他悲歌死士,並讓他們盡可能快的告知了歐多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