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性別及年齡構成(續)
人口性別構成的地區差異
一、省區差異
我國人口性別比較高,但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間的差異也比較明顯,高低相差較大,見表6—3。
性別比最高的是內蒙古109.02,其次是山西108.51,最低的是西藏97.76,其次是上海99.33,低於100,最高與最低之差為11.26。
內蒙古和山西的人口性別比曆來較高,如1953年,內蒙古為128.62,山西為114.62,1964年分別降為118.82和112.27,1982年又下降了不少,有逐漸降低趨勢,與全國人口總性別比變化趨勢吻合。但由於曆史原因和人口機械遷移帶來的影響,迄今仍保持著較高的人口性別比。
西藏人口性別比最低,可能與其特殊的民族風俗及高原生活有關。1982年,西藏人口出生性別比為101.32,而同期死亡率為9.92‰,全國最高,並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使人口性別比僅為97.76。上海市人口性別比1953年為115.07,1964年降至98.56,1982年又回升到99.33,趨於平衡。這同50年代初上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及50年代中後期上海知識青年奔赴邊疆、參加生產建設,而導致的人口機械遷移密切相關。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又有不少知識青年返滬,城市發展日趨綜合、全麵,人口性別比基本達到平衡。
人口性別比高於107的八個省區中,除浙江省外,大部分屬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低於103的七個省、區中,除西藏、雲南以外,經濟文化水平都較高,在國內處領先地位。
省(區)人口性別比變化情況再次表明,我國人口性別比正趨向平衡發展。但由於民族和長期的社會經濟文化原因,高性別比一時還難以調整,在一定時間內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二、人口性別構成的城鄉差異
我國城鄉人口性別比的差異也較明顯,八十年代初,總體來說,鎮高於市,市高於鄉。
我國擁有廣大的農村,人口占全國的80%以上,70年代以來,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村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日趨擴大,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一方麵被城市吸收,另一方麵就近或就地向農村集鎮輸送,而後者成為勞動力轉移的重點。過去30年來,農村剩餘人口有7000多萬遷入城鎮,其中較多的是男性人口,對市、鎮、鄉人口性比例的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形成鎮、市、鄉人口性別比依次降低的格局。1982年,鎮人口性別比為115.58,市為107.61,鄉為104.37。在人口出生性別比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由於人口死亡率由鎮、市、鄉漸高,從而使上述格局更加穩定。
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典型的例子:邯鄲市人口性別比為134.4,而相鄰的邯鄲縣僅為93.5;梅州市為118.2而梅縣為100.6;鄂城市118.0,鄂城縣99.6;淮北市135.9,濉溪縣100.7;銅陵市124.5,銅陵縣106.2;衡水市132.4,衡水縣95.3,等等。
從全國範圍來看,人口性別比低於100的218個市、縣中,市隻有5個,僅占市總數的2.1%,而縣213個卻占縣總數的10.0%;高於110的435個市、縣中,市就占了84個,占市總數的35.6%,而35個縣僅占縣總數的1.6%。
三、人口性別構成的城市差異
城市的人口性別比高於農村,而對於各種不同類型的城市來說,人口性別比也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而言,專業化城市高於綜合性城市,重工業城市高於輕工業城市。
上海、北京、天津是發展多年的綜合性城市,經濟建設、城市規劃向多方位方向發展,人口性別比較平衡,為102.8左右。而工業部門較窄的城市往往出現性別比較高的現象,如五十年代的鞍山、撫順、包頭,七十年代的渡口、黃石等城市,男性人數遠多於女性。
人口性別比高於110的城市共有84個,其中高於130的城市有9個,占高於130的市、縣總數11個的81.82%。最高的是河南省的義馬市(153.2),往下依次為渡口市(141.5)、淮北市(135.9)、婁底市(135.8)、邯鄲市(134.4)、平頂山市(131.1)、嘉峪關市(132.7)、衡水市(132.4)和邢台市(131.1)。
在這九個城市中,幾乎都是以煤炭、鋼鐵、化學、機械工業為主體的重工業城市,工業部門較窄,一些城市還是70或80年代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如義馬(1981)、婁底(1980)、淮北(1971)和嘉峪關(1971),這些城市的工業布局、城市規劃趨向全麵、合理尚需一個過程。但是,可以看到,渡口市的人口性別比已由1976年的233降至1982年的141.5。五十年代的老鋼鐵煤炭城市鞍山、撫順和包頭市,由於三十年來注重工業布局和城市規劃的合理性,考慮性別構成在經濟建設中作用,力求經濟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從而使人口性別比基本達到平衡,1982年人口性別比分別為103.4、103.1和106.7。
人口性別比小於100的城市有:圖們(99.2)、珠海(99.2)、沙市(99.5)、江門(99.6)和威海(99.9),它們或者是朝鮮族居住地區,或者是以電子、旅遊為主要產業部門的城市,或者是輕紡工業城市,男女性別比基本保持平衡。
四、人口性別比的地理分布
從我國以市、縣為統計單元的人口性別比分布直方圖中可以看到,市、縣人口性別比為標準正態分布曲線。
人口性別比在100—110之間的市、縣共1680個,占總數2378的70.6%。人口性別比峰值在104—105之間,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東部、東北地區、四川盆地、長江以南與南嶺以北大片地區等。110以上的市、縣共435個,占總數18.3%,主要分布在內蒙中部及其相鄰的晉中、北部、冀西北、青西北、秦嶺、大巴山區、閩浙交界地區。小於100的市、縣共263個,占11.1%,主要集中在西藏大部、青海東部和南部的高原地區,其餘分散在北京、上海的郊縣,以及廣州、佛山、肇慶、昆明、大理、鄭州、洛陽、新鄉、邯鄲、衡水、濟南等市及其鄰縣。對人口性別比在100—110之間的市、縣進一步分析發現,人口性別比集中於102-108之間的市、縣共1103個,占總數的46.4%,即幾乎占全國市、縣的一半。人口性別比低於90的市、縣隻有3個,它們是廣東的寶安縣(82.7)、青海的大通縣(87.2)和上海的川沙縣(82.6)。高於120的市、縣達52個,占全國總數的2.2%,其中三個市、縣高於140,它們是青海的茫崖鎮(153.8)、河南的義馬市(153.2)和四川的渡口市(141.5)。
下麵,將我國人口性別比分布地區劃分成幾個高值區(大於110)和低值區(小於110)。
1、高性別比分布區
(1)、內蒙中部、山西中部和北部及河北西北部,為高原和山區,約75個市、縣,其中性別比高於120的市、縣有11個,115—120的市、縣有32個,110—115的市、縣有32個,是我國人口高性別比最集中、麵積最廣大的高性別比分布區。
(2)、陝西南部綿延至陝、鄂、豫交界處,為中、低山區,約34個市、縣,性別比高於120的市、縣有6個,115—120的市、縣有10個,110—115的市、縣有18個,也是高性別比較集中的地區。
(3)、東南沿海閩浙交界地區及浙江中西部,為低山丘陵區,約35個市、縣,性別比高於120的市、縣有7個,115—120的市、縣有8個,110—115的市、縣有20個,也是高性別比集中區。
(4)、青海西北部及青甘交界地區,為高原山區,約18個市、縣,性別比高於120的市、縣有8個,110—120的市、縣有10個,市、縣總數雖少,但麵積較廣。
(5)、蘇、浙、皖交界地區及皖中地區,為中低山區,約20個市、縣,絕大多數市、縣性別比在110—115之間。
(6)、四川中北部,約12個市、縣,性別比在115—120及110—115之間的市、縣各占一半,分布麵積較小。
(7)、粵桂交界的沿海一帶,約14個市、縣,性別比主要集中於110—115之間,分布麵積也較小。
除大陸2378個市、縣以外,台灣東部沿海人口性別比也較高,主要集中在115—120之間,麵積占台灣省的1/3以上。
2、低性別比分布區
(1).西藏大部、青海東部及青川交界地區,為高原區,約82個市、縣,其中西藏占有大部分市、縣和麵積,性別比主要在90—100之間,麵積廣大,人口稀少,其中一部分是無人區,是我國目前人口性別比最低的集中分布區,麵積最廣大、人口密度最小的低性別比地區。
(2).黃淮海中部、晉西南、晉豫交界處,為平原低山區,約44個市、縣,性別比主要集中於95—100之間,也是性別比較低、分布集中、市、縣數較多的分布區。
(3).桂西、滇中部及西部一部分,為中低山區,約29個市、縣,其中廣西占9個,性別比主要集中在95—100之間,呈小塊狀分布。
(4).珠江三角洲,為平原富庶地區,約16個市、縣,性別比集中於95—100之間,市、縣數較少,麵積較小,集中在城市周圍。
(5).長江三角洲,平原富庶地區,約14個市縣,性別比集中於95—100之間,市、縣數較少,麵積也小,也都集中於城市(上海)周圍。
綜觀我國人口性別比及其變化,可以得出以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