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表演團體和曲藝組織機構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曲藝隊伍
在舊社會,曲藝藝人基本上處於分散的無組織狀態,沒有形成全國範圍的曲藝隊伍。各曲種藝人分布各地城鄉,由於表演形式輕捷簡便,一般都是個體,或者兩三人搭檔,分散流動演出。新中國成立前,大、中城市的曲藝藝人,依不同藝術檔次,分別在露天場地(人稱“明地”)、書棚、茶館、小型戲園或大型綜合娛樂市場演唱。北京的天橋、西單商場,上海的大世界、豫園,天津的三不管、勸業場,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漢口的民眾樂園,漢陽北市場,開封的相國寺,濟南的大觀園等處,都是著名的曲藝集中演出地點。各個縣城鄉鎮、廟會集市,則是農村職業、半職業曲藝藝人活動演唱的寬闊天地。山區僻壤之中,盲人在這一行業中占有較大的數量。曲藝藝人的社會地位極為低下。他們常年為謀生糊口而流浪四方,“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有的甚至形同乞丐,受盡剝削壓迫,掙紮在饑餓線上。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一貫重視為人民大眾所喜愛的曲藝藝術。革命戰爭年代,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已經開始將民間曲藝藝人組織起來投入革命鬥爭。人民政府對民間藝人采取了“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使曲藝隊伍的建設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湧現許多具有政治覺悟的民間曲藝藝人。優秀的陝北說書藝人韓起祥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和讚揚。著名的河北省西河大鼓藝人王尊三、冀魯豫邊區的沈冠英以及膠東蘇北地區的一些曲藝藝人,不僅經常編寫演唱反映革命鬥爭的書詞,宣傳教育群眾,還到戰爭前線和敵人後方去鼓舞人民、瓦解敵寇。蘇北的葛懷瑾和冀中的王魁五,就在深入敵後宣傳中光榮犧牲。有一些從事小說、詩歌、戲劇創作的文藝工作者,如趙樹理、王亞平、陶鈍、苗培時、李季、陳明、柯藍、王希堅、畢革飛、何遲等也編演了快板、山東快書、鼓詞、相聲、大鼓、蘇州彈詞、故事等形式的作品,有的還幫助曲藝藝人進行整舊創新。這樣,一支用革命思想武裝起來的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曲藝隊伍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了。
一九四九年七月,在北京召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是全國文學藝術界的大會師,也是解放區和國統區曲藝工作者的首次會合。在這次代表會期間,於七月二十二日,成立了中華全國曲藝改進協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尊三,副主任委員連闊如、趙樹理。其主要任務是:“要把分散在各地的藝人們團結起來,進行各件大事:大力創作和改編曲詞,充分供應藝人和群眾的需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輔導藝人改造思想,學習文化政治,提高階級覺悟,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曲藝工作者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全國性組織。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包括原在解放區和國民黨統治地區的曲藝工作者,約有5萬人。新中國建立初期,特別是一九五一年周恩來簽發著名的“五·五”指示後,曲藝隊伍進一步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
首先是通過各種形式,對城市和農村曲藝藝人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組織和管理。大城市如首都北京在舊社會就有著曲藝界的行會組織曲藝公會,會員有300多人。北京解放之初,軍事管製委員會所屬的文化事業管理委員會舊劇處與曲藝公會建立了聯係,利用它協助對曲藝藝人進行管理。天津市解放後也是先由軍管會文藝處對曲藝演員進行登記管理。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正式成立了天津戲曲曲藝協會,一九五○年初又成立了文藝出版工會,合格曲藝演員均被吸收為工會會員,工會下設評書、相聲、鼓曲等組協助政府進行分片管理。上海市在解放前也有評彈藝人的行會組織“光裕社”、“潤餘社”、“普餘社”、“同義社”等。光裕社原名光裕公所,成立日期說法不一,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一九一二年始稱此名。後一度入同義社。一九三一年光裕社改稱吳縣光裕說書研究社。一九四五年改稱吳縣評彈協會,潤餘社與普餘社並入吳縣評彈協會。上海解放初期,也利用行會組織協助管理曲藝藝人。一九五一年九月吳縣評彈協會改稱評彈改進協會,至一九五九年二月撤銷。一些曲藝藝人比較集中和演出活躍的中小城市,如錦州、撫順、大連等地在當地解放之初也成立了書曲協會、藝曲協會或書詞聯合會一類組織。在廣大農村縣城,大都是由地方文化部門或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對本地區流散演出的曲藝藝人進行了登記管理。
其次,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與專業性群眾組織共同協作,為曲藝藝人舉辦各種講習班、學習會、文化夜校,講解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輔導學習文化知識。天津市於一九四九年六月舉辦了“戲曲曲藝工作者學習班”,曆時半年。一九五○年文藝出版工會建立後又開辦了文化補習業餘學校。一九五○年八月北京戲曲界(包括曲藝界)第一期講習班也開始上課。在一些大城市,戲曲(曲藝)界藝人還開展了反對封建把頭、懲治惡霸班主的民主鬥爭。通過學習和多種活動,大大提高了曲藝藝人的政治覺悟,加強了“翻身感”和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自覺性,明確了做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光榮職責和重要使命。
再者,大力倡導、推動曲藝演員說新書、唱新曲,幫助他們初步清理、整頓了舊有書目、曲段。首都北京於新中國成立不久即建立了“北京市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著名作家趙樹理擔任該會會長,親自帶頭撰寫曲藝作品。專門以推廣新曲藝為宗旨的“大眾遊藝社”也於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正陽門箭樓上正式開幕。一九五○年一月,全國性的通俗文藝刊物《說說唱唱》在北京創刊。同年一月十九日,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成立,它得到著名作家老舍的幫助、指導,為推動新相聲的創作和傳統相聲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成績。天津市文化主管部門於一九五○年幫助藝人成立了以說唱新曲藝為主要任務的“紅風曲藝社”,後又籌款購置演出場所建立了“紅旗劇場”,做為新曲藝的演出基地。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倡導下,以原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為骨幹,全國各地大批新的文學工作者、音樂工作者紛紛投入曲藝隊伍,與民間藝人互相學習、密切合作,對傳統曲藝藝術開展了空前規模的“推陳出新”工作。大量新文藝工作者的參加,為曲藝隊伍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給新曲藝的蓬勃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此外,為幫助曲藝藝人熟悉了解工農群眾,熟悉了解新的生活。政府還廣泛組織他們深入生產建設和革命鬥爭第一線,通過慰問演出或參加活動等方式,接觸社會實際。一些著名曲藝藝人曾到當年的中央蘇區各老革命根據地慰問。有不少曲藝藝人參加過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宣傳。一九五○年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曲藝藝術家侯寶林、高元鈞、常寶堃、駱玉笙、曹寶祿等人先後參加赴朝慰問團,冒著槍林彈雨,到前線為指戰員演出,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從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優秀相聲藝術家常寶堃和著名弦師程樹棠在朝鮮前線光榮犧牲,成為曲藝界和全國人民崇敬的烈士,為廣大群眾永遠懷念。
曲藝表演團體的建立和發展
經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學習鍛煉和新的藝術實踐,曲藝藝人的政治覺悟有了很大提高,改革發展藝術的要求日漸強烈。他們有的自發組成了民主經營的集體班社,有的自願參加了部隊文工團或其他革命文藝團體。著名的山東快書藝術家高元鈞於一九五一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奔赴朝鮮前線,他在部隊培養出一大批山東快書演員,為山東快書在全國解放軍中的推廣普及做出重要貢獻。
五十年代,直到六十年代初,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出現了一個組建曲藝表演團體的熱潮。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曲藝藝人普遍有了強烈的翻身感。新中國的曲藝演員和其他文藝工作者一樣,他們的社會地位受到黨和政府尊重,他們的藝術受到人民群眾的熱愛。大家都以參加國家文藝團體或集體藝術組織為榮耀,把走上政府領導的文藝崗位看做是光明的出路。雖然改為固定工薪人員後,不少人的工資收入有所降低,但經濟生活卻有了穩定可靠的保障,可以免受奔波流浪之苦,有利於集中精力進行藝術創造。第二,在共產黨的正確方針指引下,曲藝充分顯示出它所獨具的傳統民族藝術的風采和濃鬱地方特色的魅力,不僅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更以其形式的輕便靈活,便於迅速反映現實,尤宜於深入群眾,引起了各地宣傳文化部門的重視。第三,根據黨的文藝路線、方針,人民政府陸續製定了一係列有利於繁榮曲藝藝術的政策措施。一九五一年五月五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的《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特別提出“中國曲藝形式,如大鼓、說書等,簡單而富於表現力,極便於迅速反映現實,應當予以重視。除應大量創作曲藝新詞外,對許多為人民所熟悉的曆史故事與優美的民間傳說的唱本,亦應加以改造采用。”同時,政府對舊劇(包括曲藝)班社正式製定了“改戲、改人、改製”的三改方針。一九五二年十二月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整頓和加強全國劇團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國營劇團要實行“專業化”,大力建立“劇場藝術”,加強對私營劇團的領導和管理等。一九五四年十月文化部又作出了關於加強民間職業劇團的領導和管理的指示。隨著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深入開展,各地文化行政部門為促進曲藝藝術的發展提高,便著手組建國營或集體所有製的曲藝團、隊。於是曲藝表演團體便雨後春筍般地在全國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和大、中城市內陸續誕生。
如前所說,首都北京於建國伊始就有了“大眾遊藝社”的曲藝演出組織,率先演出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曲藝節目。以後,到一九五三年,先後有首都盲藝人曲藝實驗工作隊、中國實驗曲藝團、首都實驗曲藝團等團體出現。這些,還隻是一種演員自由參加並可隨時流動的鬆散機構,時間不長即消亡。一九五三年民營的北京市曲藝團成立,到一九五七年北京市文化局給予經濟上幫助,加強了領導和組織管理,使之成為民營公助的曲藝團,一九五九年又轉為國營藝術團體。該團下設曲藝、曲劇兩個演出隊,分別演出北方曲藝和北京曲劇。主要演員有高鳳山、譚鳳元、良小樓、曹寶祿、高德明、魏喜奎、關學曾、郭筱霞、姚俊英、王世臣、王長友、羅榮壽、孫寶才、湯金城、馬玉萍、劉司昌、梁厚民、趙振鐸、趙世忠等。天津市自常寶堃在朝鮮犧牲後,根據烈士生前遺願,由其父常連安和捧哏夥伴趙佩茹發起,於一九五一年底成立了民營公助的天津市曲藝工作團,一九五三年正式改為國營,由文化局派入了專職領導幹部,配備了編導人員,定名為天津市曲藝團,成為天津市文化局領導下最早建立的政府表演藝術團體。它擁有大批技藝精良、造詣高深的北方著名曲藝家,如駱玉笙、石慧儒、張壽臣、常寶霆、曾振庭、謝芮芝、花五寶、王佩臣、王殿玉、盧成科等,成為實力最為雄厚的曲藝團體之一。一九五三年,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也正式建立。著名的蘇州彈詞和蘇州評話藝術家蔣月泉、唐耿良、楊振雄、楊振言、徐麗仙、周雲瑞、劉天韻、薛筱卿、朱介生、張鑒庭、嚴雪亭、張鴻聲、姚蔭梅、徐雪月、郭彬卿、劉韻若、江文蘭、楊斌奎、楊仁麟等都陸續加入該團,使之成為南方最高檔次的曲藝表演團體。在不到十年之中,從內地到邊疆、從東北到西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紛紛建立了國營或集體性質曲藝團、隊。據一九六三年中國曲藝家協會不完全的統計,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建立各類曲藝團、隊336個。其中,省內各市、縣建曲藝團、隊最多的,首推湖北省有29個,其次江蘇省有28個,浙江省25個,河南省24個。西藏自治區最少,隻有附設在西藏歌舞團內的一個曲藝小隊。號稱“曲藝之鄉”的天津,市內所屬7個區都建有區屬的集體性質曲藝團或書曲隊。北京市也建有宣武、崇文等幾個城區的說唱團。上海市有區屬的長征評彈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