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供需與農業政策(1 / 3)

中國糧食供需與農業政策

糧食問題在本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長期困擾著中國人民。始於70年代末的農村經濟體製改革,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增長,並因此擺脫了糧食和農業困境。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非農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城鎮建設規模的拓展,加之人口絕對增量龐大,中國所感受到的耕地壓力、糧食壓力和農業壓力愈來愈大。糧食和農業即已引起中國國內學者的高度重視。布朗(LesterR.Brown)先生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文,將全世界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中國的糧食問題上,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糧食問題的高度警覺。這裏且不談布朗先生的數據取得、計算方法、邏輯推理存在什麼樣的欠缺甚至錯誤,客觀上,他的言論確為中國人敲響了警鍾。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糧食問題將繼續引起世界性的廣泛關注。

在中國,糧食問題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糧食或農業範圍。曆史證明,糧食供需情況的好壞對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無糧不穩”和“農業是基礎”是長期經驗教訓的真諦。長期以來,糧食問題也是引起中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之一。90年代初中國出現的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源自80年代末的農業不景氣和糧食生產萎縮。中國國內學者認為,糧食問題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主導中國農業發展的走勢和農業政策的主要取向。

在中國,糧食問題不僅表現為總量不足,也表現為區域供需不均。糧食問題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主導中國農業政策的取向,糧食問題的區域差異將繼續導致區域農業政策的區域差異。糧食供需的區域差異與農業政策的區域差異,構成中國農業發展區域差異的主流,也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關鍵方麵。這就是我們的立意。

我們將簡述全國糧食供需與農業政策概況,分析糧食和農業生產賴以進行的自然物質基礎,以此作為對糧食供給能力區域差異分析的依據;以社會人均糧食占有量為指標分析了糧食供需狀況的區域差異;比較各地區的糧食目標和農業規劃;並對各地區近期農業走勢和前景進行簡單的預測。

全國糧食供需與農業政策

近期中國糧食供給狀況概述

1981~1995年15年間,中國全國糧食總產量由3.25億噸增至4.67億噸,年平均增長率為2.62%。其中,年增長率較高的年份是1990年(9.49%)、1983年(9.25%)和1981年(9.07%);總產下降的年份是1985年(降6.92%,主要原因是上年創紀錄的豐收導致了賣糧難)、1988年(降2.21%,主要原因是經濟過熱和房地產熱)、1991年(降2.45%,主要原因是發生大麵積的自然災害)和1994年(降2.50%,主要由於第二次房地產熱導致耕地大量被占用)。

近期中國社會人均糧食占有量

1981~1995年間,中國社會人均糧食占有量總體走勢是增加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5%,年際增長率平均1.16%。這期間,糧食的社會人均占有量有兩個高峰,1984和1990年人均達到了393公斤。但有一點須指出的是,社會人均糧食占有量400公斤的目標在此期間始終未實現。進入“八五”,社會人均糧食占有水平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近期中國糧食進出口情況

1981~1995年期間,中國糧食進出口有如下4個特點:其一,糧食進口在1995年達到高峰,為2081萬噸,即使如此,進口量也僅為當年總產量的4.46%;其二,糧食出口峰值年是1993年,達到1535萬噸,即使如此,出口量也僅占當年總產量的3.36%;其三,鑒於以上兩方麵情況,中國的糧食進出口顯然出於對國內糧食供需微調的目的,並不顯著構成對國際糧食市場的壓力;其四,15年中,糧食淨進口共有10個年份,淨出口年份5個,且其中3個分別為1992、1993和1994年,如果說中國對世界糧食市場有輕微壓力的話,也僅僅是始於1995年。

中國農業政策概要

中國的農業政策涉及農產品政府收購、農業生產資料供給、土地使用、農業財政和農業信貸等方麵。1981~1995年,中國農業政策的演變大致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81~1991年),打破計劃經濟長期束縛、逐步推行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給農民以越來越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極大程度地調動了農民長期受到壓抑的積極性。但仍未突破傳統農業經營方式,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時常處於雙軌製的矛盾狀態,稱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二階段(1992年之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全麵建立和發展的全新時期,以給農民絕對的經營自主權和地方政府管理主動權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