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玻璃工業
日用玻璃工業概況
日用玻璃工業主要包括玻璃瓶罐、玻璃器皿、玻璃儀器和保溫瓶杯4大類產品。這4類產品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是包裝用品和科學研究儀器。此外,日用玻璃工業還從事眼鏡的生產,與日用雜品中的眼鏡生產配套。
一、曆史的回顧
我國日用玻璃製品的製造曆史悠久。在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藏中,多次發現玉色琉璃劍柄和劍鞘上的琉璃裝飾品;在出土的西漢劉勝墓藏中,發現了玻璃盤和耳杯;在唐代和北宋建設的許多寺院塔基中,出土了大量的玻璃舍利瓶;在元、明兩朝,已能仿造精美的藍、紅寶石;在清代,官吏朝服采用的帽頂、朝珠等有不少是玻璃製品,一般官僚頂戴尤其不能缺少藍色玻璃。
我國近代日用玻璃工業創始於一九○四年。當時,山東的胡廷幹、顧思遠從德國購進機器設備,並聘請德國技師,創建了博山玻璃公司。一九○八年,江蘇的張謇、許鼎林從德國進口機器,在宿遷創辦了耀徐玻璃公司。上述兩個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先後關閉。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日商在我國投資建立了上海寶山玻璃廠、寶成玻璃廠、天津的茂泰玻璃廠和大連南滿硝子株式會社等,生產各種玻璃瓶罐和器皿。美商在上海浦東設廠製造玻璃煤油燈和燈罩。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激起中國各族人民的極大憤怒,開展了提倡國貨的運動,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徐肇和、王敬業、邱伯銘等人在上海成立的晶華玻璃廠,於一九三四年從美國引進供料機和氣動製瓶機,成為我國第一家采用池爐熔化玻璃和自動機連續製造玻璃瓶罐的工廠。一九三四年,王幸生等人在上海開設了中原玻璃廠,用坩堝爐熔化玻璃,生產玻璃燒杯、燒瓶,以手工拉製玻璃管,製造各種科學實驗用玻璃儀器。同時,在上海還建立了新華玻璃廠和中彙玻璃廠,生產各種玻璃器皿。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內遷重慶,沿海玻璃工廠紛紛內遷重慶、昆明、西安等地,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日用玻璃生產的發展。一九四二年,在上海開設了光明牌熱水瓶廠。這是我國第一家保溫瓶工廠。
建國以前,舊中國日用玻璃工廠大都規模很小,技術落後。一九四九年,我國日用玻璃工業的年產量還不到1萬噸。
二、建國以來的發展
建國以來,日用玻璃工業的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一九八三年,全國日用玻璃的總產量達到269.1萬噸,為一九五七年產量28.2萬噸的8.5倍,平均年遞增9.1%。在日用玻璃總產量中,瓶罐玻璃的產量約占80%。保溫瓶的產量也有了增長。一九八三年,保溫瓶總產量為13,831萬隻,較一九五二年的856萬隻提高了15.2倍,平均年遞增9.4%。同年,生產了保溫杯1,606萬個,保溫飯盒125萬個。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品種的增加,日用玻璃產品出口也有了較快的增長。一九八三年,日用玻璃的出口換彙總額達到5,637萬美元,較一九五七年換彙額142萬美元,增長38.7倍,平均年遞增15.2%,超過了生產發展的速度。在一九八三年出口換彙總額中,玻璃器皿達2,995萬美元,占53.1%;保溫瓶出口2,642萬美元,占46.9%。
日用玻璃工業的建設大體經過下列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七年,以遷建和擴建為主。
建國以前,日用玻璃工業的發展很不平衡。多數日用玻璃工廠集中在上海一地。建國以後,在當地政府的積極組織和動員下,上海地區的一些工廠先後進行遷廠建設。一九五○年一月,上海晶華玻璃廠被批準公私合營,隨即遷往山東青島建廠,專門生產玻璃瓶罐。此後不久,上海中原玻璃廠遷到沈陽,改名為公私合營新中國玻璃儀器廠,一九五七年並入沈陽玻璃儀器廠;一九五一年,該廠又將部分設備遷到山西省太原市,由當地政府投資合營,改名為公私合營中元玻璃廠。在這段時間,沈陽玻璃製瓶廠和大連玻璃製品廠等先後複工生產;北京的日用玻璃生產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擴大。一九五五年,北京市從民主德國引進設備和工藝技術,建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玻璃儀器廠。
第二階段,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五年,以新廠建設為主。
一九五六年,為了迎接新廠建設,輕工業部在部屬設計院中成立了玻璃設計室,積極進行新廠設計。從一九五六年以後,輕工業部先後籌建了廣東玻璃廠、哈爾濱玻璃廠、湘潭玻璃廠、太原玻璃廠等大中型玻璃工廠,著重發展瓶罐玻璃的生產。這些玻璃工廠大多采用先進的工藝設備,具有較大的規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形成了日用玻璃工業的骨幹。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許多地區開始大量發展小型玻璃工廠,利用當地資源,生產地方需要的日用玻璃製品,對改變地區布局、防止長途運輸起了積極的作用。“大躍進”時期,小型玻璃工廠在全國各地普遍開花。當時由於倉促上馬,盲目布點,多數小型工廠在技術上沒有過關,在原材料供應上沒有保證,能耗很高,質量很差,不得不在一九六一年開始關停並轉。經過幾年的努力,到一九六五年,日用玻璃製品工業才重新得到鞏固、充實和提高。
第三階段,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三年,對玻璃工廠實行有計劃地擴建和技術改造。
從一九六六年開始,許多大中型玻璃工廠先後實行了重點的擴建和改造,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日用玻璃工廠轉入了以節能為中心,進一步實行擴建和技術改造的新階段。根據輕工業部的統一規劃,在“六五”期間,分布在全國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許多大中型玻璃廠通過基建投資或銀行貸款實行重點技術改造,預計將在“七五”期間先後竣工投產,總計增加生產能力在100萬噸以上。
在日用玻璃工業的基本建設中,耐火材料的建設占有重要的位置。玻璃工業用的耐火材料有著許多特殊的要求,需要專廠生產和供應。一九五七年,山東淄博工業陶瓷廠在輕工業部玻璃搪瓷研究所的支持下,試製和生產用泥漿澆鑄法成型的池爐大磚。一九六○年後,輕工業部決定在該廠擴建一個專門生產池爐大磚的車間,以初步滿足全國日用玻璃工業的需要,為實現窯爐的技術改造創造條件。一九七九年後,輕工業部又決定在該廠擴建一個電熔鋯鋼玉磚車間,一期工程已經在一九八三年投入生產,二期工程仍在繼續進行。通過擴建,該廠將年產適合玻璃工業需要的高級耐火材料1萬噸左右。
經過30幾年的努力,日用玻璃工業的麵貌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一九八三年,輕工業部係統有日用玻璃工業企業663家,職工271,000人,其中技術人員4,800人,占職工總數的1.8%。
品種的開發和質量的提高
一、品種的開發
(一)瓶罐玻璃。這是食品、藥品、化妝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包裝容器,是日用玻璃製品的大宗。建國以前,我國玻璃工廠大多隻能生產酒瓶、醬油瓶、墨水瓶和藥瓶等日用瓶罐,隻有上海晶華玻璃廠能生產供啤酒廠和汽水廠用的充氣飲料瓶。建國以後,瓶罐玻璃的品種有了增加。一九五四年,青島晶華玻璃廠首先製成仿蘇聯式樣的500毫升罐頭瓶,以馬口鐵封口,為罐頭工業增添了新的包裝容器,適應了對蘇出口和國內銷售的需要。但是,這種罐頭的開啟困難,消費者很有意見。一九七八年,無錫合眾玻璃廠試製成300毫升旋開式的罐頭瓶,和無錫印鐵製罐廠生產的馬口鐵蓋配套,為生產易於開啟的玻璃瓶罐頭創造了包裝條件。這一品種已經開始大量生產和供應。
30幾年來,許多酒瓶、化妝品用瓶和藥品用瓶都改進了玻璃瓶罐包裝,發展了異型的包裝用瓶和各種類型的瓶罐係列,增加了產品的品種、花色。
(二)玻璃器皿。玻璃器皿是日用器皿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建國初期,玻璃器皿的主要產品是人工吹製或機器壓製的玻璃杯,靠彩色圖案來裝飾。30幾年來,特別是一九七九年以來,玻璃杯的品種有了大量增加,除傳統的裝飾外,陸續發展了自然景、拉絲和晶花玻璃等品種。一九七九年,大連玻璃製品廠開始批量生產高檔的鉛晶質玻璃器皿,產品品種也由單一的水杯、高腳酒杯發展為成套的茶具和酒具。後來,該廠還與美術家合作,研製了具有我國獨特風格的窯玻璃製品。工藝美術人員設計的魚花瓶和鵝煙缸等產品,匠心獨具,造型美觀,栩栩如生。許多產品既是日用品,又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受到國內外市場的歡迎。重慶北碚玻璃器皿廠生產的刻花、浮雕鉀鋇晶質玻璃製品就很有特色,產品晶瑩奪目,雕刻精細。該廠使用的荷花牌商標已經在國外贏得了一定的信譽,荷花牌產品是國際市場上的名牌產品之一。
鋼化玻璃是玻璃器皿中的一個門類。它的特點是不易破碎。早在六十年代初,上海玻璃器皿廠就已經開始生產鋼化玻璃杯,但是品種、花色比較單調,市場銷量不大。一九八三年,南京玻璃廠通過從比利時引進技術,成批生產24種鋼化碗、盤係列產品。
(三)玻璃儀器。這是科研、教育和工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化驗儀器,是其他材料的儀器很難代替的。
建國初期,上海、沈陽、太原等地的一些玻璃儀器廠大都隻能生產實驗室用的試管、量杯等一般用具,許多科學研究單位使用的重要的成套的玻璃儀器,大多依靠進口供應。一九五三年,上海市日用玻璃工業公司所屬企業試製成九五硬質硼矽酸鹽玻璃。用這種玻璃製作的試驗儀器可以適應化學反應中的高溫要求。不久,他們又試製成硬度和耐熱度更高的GG十七玻璃,產品質量達到了美國“派萊克斯”硬質玻璃的水平,為製造耐熱急變溫差在300℃以上的高級玻璃儀器提供了優質材料。一九八三年,全國已有11家專門製造玻璃儀器的工廠,除了成批生產玻璃燒器、量器等大宗產品外,還可以為有關科研單位提供成套的專業性試驗儀器,包括鋼鐵分析器、石油產品檢測器和供衛生檢驗及製作生物製品用的玻璃濾過儀器等。一九七九年,北京玻璃儀器廠研製成用於化工和食品工業生產的各種口徑的防腐玻璃管道,投入了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