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製品工業
五金製品工業的今昔
一、舊中國五金製品工業的落後麵貌
五金製品生產,在我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老行業,有著精湛的技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名牌產品。但是在舊中國,五金製品工業發展緩慢,長期處於停滯、落後的狀態,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麵:
(一)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個體手工業,近代工廠的比重很小。一九四八年,根據南京、上海、北京、天津、青島、重慶、沈陽、西安、漢口、廣州、蘭州、汕頭、福州、昆明、貴陽、長沙、衡陽、南昌、九江等20個城市的統計,五金工廠與作坊共有682戶,其中工場手工業465戶,占68%。當時遍布城鎮各地的五金製品生產大都是個體手工業,一般平均每戶3人左右。以上海市為例,一九四九年,日用五金行業有2,400戶小廠或作坊,點多麵廣,共有職工34,157人,平均每戶隻有10多人,年產值為3,440萬元,每戶年產值不到1.5萬元。五金製品比較發達的四川省成都市有1,077戶,職工2,343人,平均每戶不足2.2人;湖北省鄂城有18戶,職工46人,平均每戶2.5人。
(二)主要生產傳統的手工製品,機製品比較少,市場上“洋貨”充斥。解放前,五金製品工業隻能生產鐵鍋、刀剪、木工具、火爐、煙筒、水桶等簡單的產品和小五金配件;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具、炊具和建築五金,不但數量少,而且品種簡單,質量粗劣。五金市場上的商品不少是冠以“洋”字或以“洋文”代替,元釘稱為“洋釘”,小刀稱為“洋刀”,暗門鎖稱為“司必靈”,活扳手稱為“司扳納”,等等。
(三)設備簡陋,工藝落後。多數五金製品工廠隻有一些腳踏床、皮帶車床、手搖台鑽等簡單的設備;手工作坊和個體手工業主要靠手工工具,生產條件差,勞動強度高。在工具五金行業,大多用人工鍛打和皮帶車床,以簡易落後的生產方法,仿造一些歐美的鋼絲鉗、扳手等工具。日用五金行業中的製鎖業,是一把長銼刀、一隻騎馬凳、一台手搖鑽;拉鏈業的排米方法是“手鉗、牙咬、榔頭敲,一天下來累斷腰”。傳統的鐵器業的設備更為簡陋,一般隻有紅爐、風箱、鐵鑽、大錘、手錘等幾樣。當時民間流傳著“打鐵就是英雄漢,盡遲不過四十關”,形容鐵器行業勞動條件十分惡劣。傳統的手工鑄鍋工藝是抬模倒鐵水全靠肩,肚皮起泡手起繭,滿臉煙灰遍身汗。
二、新中國五金製品工業的發展曆程
現在,由輕工業部歸口管理的五金製品工業,主要包括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築五金3個行業。(1)日用五金行業,主要生產日用精鋁製品、鎖具、拉鏈、鐵鍋、刀剪、手電筒、桅燈、打火機、縫衣針、理發器具、不鏽鋼餐具、廚房用具等10幾個大類。(2)工具五金行業,主要生產各種扳手、鉗、錘、銼、刀具、量具、旋具、匠作工具、園藝工具等幾個大類產品。(3)建築五金行業,主要生產合頁、插銷、拉手等門窗配件以及各種釘、絲、金屬網、水暖衛生潔具、管道零件、建築裝潢五金等大類產品。
建國以來,五金製品工業的生產有了大幅度增長。全國五金製品工業一九八二年總產值達72.9億元,比一九五二年6.5億元增長10倍多。上海市日用五金行業一九八二年產值達5.8億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長51倍。全國主要五金製品的產量增長情況如下:
30多年來,五金製品工業的發展幾經曲折,主要經曆了以下4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在建國初的恢複時期,五金製品工業生產恢複較快。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解放了生產力,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一九五七年,五金製品工業總產值達到16.9億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長1.6倍,平均年遞增21.1%,市場供應情況較好。
第二階段: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在這段時期內,五金製品工業生產出現了曲折,市場波動較大。三年“大躍進”期間,許多五金製品企業改行轉向,生產遭到嚴重挫折。以一九六○年產量和一九五七年相比,全國鐵鍋產量從3,000萬口降到1,70O萬口;手電筒由1,846萬支降到1,444萬支;鋁鍋從340萬口降為334萬口;發卡、掛鎖等產品的生產也都程度不同地下降,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一九六一年以後,貫徹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五金製品生產重新又得到了恢複、發展。
鐵鍋產量在一九六二年達到8,466萬口。產量所以這樣猛增,是由於一九五八年砸鍋煉鐵,損失嚴重,許多需要屬於一次補充性質。一九六五年雖然隻生產5,115萬口,貨源仍然充足。縫衣針產量一九六二年曾達到95.3億支,庫存過大,一九六五年也隻生產49.4億支。這個期間,市場上五金製品不僅品種多,而且數量充足。
第三階段: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這是十年內亂時期,整個國民經濟受到很大的破壞。但五金製品企業大部分是集體所有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在社會動亂的情況下,多數企業仍能堅持發展生產;由於當時許多國營機械工廠停產、減產,金屬原材料供應條件比較好,特別是許多日用五金製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國家曾經幾次作了積極的安排,從而保證了生產的需要。多數產品在數量上有所增長,但生產時起時伏,產品質量時好時壞,花色品種時多時少。有些產品如鐵鍋,由於長期以來原材料得不到保證,不少地區市場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幾種主要日用五金生產情況如下:
第四階段: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二年。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幫”以後,五金製品工業生產發展很快,扭轉了長期以來五金產品市場供應緊缺的局麵。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五金製品工業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從著重抓數量逐步轉移到著重抓品種、質量。五金企業開始從生產型逐步轉變為生產經營型;在加強企業自身技術改造的同時,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大力開展科研、情報活動;在實現生產專業化的同時,加強相互間的技術協作,發展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納入計劃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努力做到產品適銷對路,從而促使五金製品行業出現了品種顯著增加,產品質量穩定提高,企業落後麵貌逐步改觀的新局麵。這個時期主要五金產品產量的增長情況如下:
三、五金製品工業的巨大變化
經過30多年來的生產改組和技術改造,五金製品工業的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從分散生產到比較集中生產,企業數減少,規模擴大。一九八○年,輕工業部對五金製品3個行業1,671個企業的概況作了統計分析。這些企業共有職工48.4萬人,平均每個企業為290人,其中100人到500人的占70%;500人到1,000人的占14.7%;100人以下的占13.8%;1,000人以上的占1.31%。分行業統計分析如下:
當年,每廠1,000人以上的22個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4億元,總產值4.1億元,利稅1.3億元,是五金製品工業的骨幹;多數小企業分布較廣,便於適應市場變化,靈活安排生產;有的地區集中過多,企業規模過大,反而不利於生產和經營。
(二)品種花色從少到多,生產門類增加,產區比較集中。根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八二年,全國五金製品共有近3,000個品種,3萬多個規格花色。在成千上萬個品種花色中,大體上有幾十種產品是集中在一地或少數幾處實行大批量生產,除供應本地外,產品調撥全國並供應出口。
(三)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半機械化。據一九五六年統計,五金製品行業的機械化程度僅為10%,一九八二年平均已達到50%,在一些大中城市達到60—70%。目前,在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和建築五金行業的一些重點企業中,已經普遍采用了多功位衝床的組合機床,有的還采用了機械手,建成了一批生產流水線、自動線。上海和廣州兩地是五金製品工業技術較先進的地區。上海市日用五金公司所屬企業到一九八○年已建成450條單機自動組合生產線;3,100台衝壓設備中,有1,800台使用自動裝置;自製的高效專用設備3,500台,有52%采用程序控製。廣州電筒行業一九六五年以前的機械化程度隻有20%左右;到七十年代末期,已經自製專用設備380多台,半自動生產線70多條,電筒生產四大工序(衝壓、電鍍、拋光、裝配)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其中40%實現自動化或半自動化。廣州製鎖測試中心站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八日正式開始應用微型電子計算機,在全行業29台線切割機床中,已有27台用上自動編製程序係統。
(四)從過去大量進口五金製品到成批出口,換取了大量外彙。建國以後,隨著五金製品工業的迅速發展,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要,而且行銷世界五大洲,不少產品進入了發達國家。一九八二年五金製品出口換彙4.2億多美元,占輕工業部係統產品出口總額的9.5%,其中有11種產品出口單項換彙額超過1,000萬美元,共換彙2.3億多美元,占全部五金製品出口的54%。
許多五金製品出口量已經占到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元釘占25%,縫衣針占25.2%,指甲鉗占32.9%,電筒占36.7%,打火機占37.3%,小開刀占39.2%,煤油爐占59.1%,桅燈占62.4%,銅鎖占63.4%,汽燈占90%。
我國五金製品的出口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工具五金的出口量僅次於聯邦德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瑞士、瑞典等,在全世界占第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