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製品工業
搪瓷製品工業的曆史
一、曆史的沿革
搪瓷製品是在金屬坯胎上塗敷一層和多層瓷釉(琺琅漿),經燒製而成。它的特點是質輕,光滑,易洗滌,耐酸、堿侵蝕,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適合作日常生活和醫療衛生用品,還可用作食品、醫藥、化工等工業設備的耐腐蝕的保護層。
我國是最早掌握搪瓷工藝的國家。唐朝初期,就已經有了在銅胎上搪瓷的器皿。在元朝,宮廷貴族已普遍使用搪瓷香爐、花瓶、酒杯、珠寶盒等器物;明代藍色瓷釉的搪瓷製品,在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上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明代景泰年間的製品尤為出色,“景泰藍”即得名於此。但是,傳統的搪瓷製品工藝複雜,坯體材料比較貴重,主要供上層階級使用和玩賞。
十九世紀中葉,國外出現了新式煉鋼法和機械製造工業,近代搪瓷工業也隨之發展。一八七八年,國外以薄鋼板為坯胎的日用搪瓷製品(即琺琅製品)輸入我國,促使我國近代搪瓷製品工業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日用搪瓷製品的銷售市場為日本所壟斷。一九一六年,英商麥克利與我國民族資本家徐道生在上海閘北顧家灣合股建立廣大搪瓷工場,製造食籃、口杯、瓷牌等搪瓷製品,與日方爭奪市場,由於經營虧損而破產。一九一九年,徐道生邀同李伯葆、周辛伯、顧吉生等集資白銀10萬兩,利用廣大搪瓷工場原址,組成鑄豐搪瓷股份有限公司。這是我國民族資本開設的第一家搪瓷工廠,麥克利被聘為技師。當時正值五四運動爆發,全國人民掀起抵製洋貨、提倡國貨高潮,國產搪瓷製品銷路大增。
在全國解放前的30年中,搪瓷工業發展緩慢。一九四九年,全國隻有30家私營企業,從業人員不到3,000人,分布在上海、天津、廣州、哈爾濱、武漢、重慶、沈陽等地。上海產量即占總產量的70%左右。
二、建國以來生產的發展
30多年來,搪瓷生產有了顯著的發展。以總噸位計算,一九八三年搪瓷製品產量比一九五二年增長15.4倍,平均年遞增9.4%。其中麵盆增長7.4倍,口杯增長4.6倍,雜件增長44.7倍。搪瓷產品的出口發展也比較快。一九八三年,出口換彙已達3,524萬美元。
搪瓷製品工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一九五七年以後,先後出現過5次不同幅度的下降。
第一次:一九五七年。當年搪瓷製品總產量18,088噸,僅為一九五六年產量27,964噸的64.7%,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這次產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前幾年生產增長過快,市場供過於求,庫存積壓嚴重,被迫實行“以銷定產”的結果。
第二次: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一年。這是搪瓷製品產量連續下降的兩年。一九六○年,搪瓷製品總產量從上年的39,100噸減為35,900噸,較一九五九年降低8.2%;一九六一年,又在一九六○年基礎上,降為29,104噸,較上年又降低18.9%。這兩年的生產下降,主要由於兩個原因。一是中蘇關係惡化,原來從蘇聯進口的冷軋薄鋼板停止了供應;二是由“大躍進”引起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嚴重失調,燃料和化工原料全都供應不足。
第三次: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這3年,搪瓷製品產量連續下降。一九六八年總產量僅為32,100噸,較一九六五年產量50,200噸下降36.1%。這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第四次: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二年。這兩年搪瓷製品生產雖有下降,但是幅度較小。一九七一年產量63,100噸,較一九七○年的68,900噸下降8.4%;一九七二年產量67,000噸,較一九七一年略有回升,但是沒有達到一九七○年的水平。
第五次: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這兩年的生產下降基本上屬於調整產品結構的適應性過程。一九八二年,搪瓷製品總產量133,900噸,較一九八○年的150,600噸減少11.1%,較一九八一年的139,500噸減少4%。
30年來,在搪瓷製品生產幾次波動下降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及時采取了調整措施,扭轉了生產的被動局麵,保證了搪瓷製品生產的繼續發展。
三、基本麵貌的變化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搪瓷工業的基本麵貌較之一九四九年已有了很大的改觀。
搪瓷製品工業麵貌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一)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生產。我國搪瓷工業發展的初期,從製坯到搪燒,工藝非常落後,特別是口杯和雜件生產都是手工敲坯,土爐燒成。當時行業中曾以“下料用剪子,磨粉用碾子,酸洗木槽子,搪燒土爐子”來說明整個行業的落後麵貌。到八十年代初,製坯和塗搪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窯爐也幾經改造,在大中型搪瓷工廠中基本上淘汰了搪燒土爐,發展了許多先進的窯爐類型,整個行業的勞動條件大為改善。
(二)從品種單調到擴大門類、形成係列。建國初期,搪瓷製品品種很少,規格不齊,花色單調。當時麵盆隻有34—36厘米卷邊和標準麵盆、30—34厘米的平邊麵盆等少數品種、規格;口杯大多為焊接杯;此外,就是一些手工敲製的痰盂、方盤、便器等產品和加工生產的搪瓷字牌。30多年來,特別是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努力,搪瓷製品品種、花色有了顯著的增加。一九八三年搪瓷製品品種、規格已經形成係列,在花色上更是推陳出新,群芳爭豔。少數民族用品,如抓飯盤、酥油壺、奶桶、花邊盤等也都開始批量生產。還生產了醫療和交通電訊用搪瓷製品,全搪瓷的家用洗衣機、電飯煲、餐具灶具和衛生間用具等。工藝美術搪瓷製品也有了發展。
(三)從依靠進口到大量出口。舊中國日用搪瓷製品大量依靠進口。據海關統計,一八五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進口值白銀數萬兩;一九一三年,進口值關銀121萬兩;一九一九年值關銀163萬兩。建國以後,搪瓷製品即停止進口。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出口,當年出口額為人民幣16萬元。一九八三年,搪瓷製品出口換彙達到3,524萬美元,較一九五四年的10.6萬美元增長了331.5倍,平均年遞增22.2%。
(四)從過度集中到合理布局。搪瓷工業的地區布局主要是通過兩方麵的努力來實現的。一方麵是遷建,把過分集中在上海的一些搪瓷工廠先後遷到內地省、自治區的一些城市去生產。另一方麵是新建,在一些省、自治區新發展了一批搪瓷工廠。
建國初期,針對搪瓷工廠過分集中的情況,有關部門采取了從上海內遷工廠的措施。一九五○年,上海金星和華豐搪瓷廠部分人員到長春建廠;一九五四年,上海立新搪瓷廠內遷合肥。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海搪瓷工業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遷廠建設又進一步有了發展。一九五六年,泰豐搪瓷廠遷往南昌,中華琺琅廠遷往濟南,鑄豐搪瓷廠遷往開封,華昌搪瓷廠遷往福州,勤工、勤豐、民豐搪瓷廠合並遷往蘭州。一九五八年以後,昆明、貴陽、烏魯木齊、包頭、柳州、銀川和青海互助等地相繼新建了搪瓷工廠。截至一九八三年底止,全國除西藏外,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搪瓷廠,基本上實現了合理布局,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運輸費用,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需要。
(五)從依靠外國技師到大量培養出本行業的人才。我國搪瓷工業創業初期,瓷釉配方都掌握在外國技師手裏。如一九二九年創建的華豐搪瓷廠,延請日本技師達五、六人之多。此後,情況雖然有了變化,但是整個行業的技術力量還是極其薄弱的。建國以後,我國搪瓷工業比較重視技術人員的培養。一九五六年,輕工業部矽酸鹽研究所舉辦了玻搪專業化學分析班,培訓學員數十人。一九五八年,輕工業部委托北京輕工業學院代培學員100名,學製一年。30多年來,搪瓷產區和有條件的工廠先後舉辦了各種形式的短訓班和技術學校;中國矽酸鹽學會搪瓷專業委員會和輕工業部玻璃搪瓷研究所、重慶矽酸鹽研究所在培訓技術力量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一九八三年,在搪瓷工業中,技術人員在職工總數中的比例雖然還很低,但較建國初期有了顯著的提高。
此外,在上海、天津等搪瓷生產比較集中的大城市,在品種分工和瓷釉生產專業化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海市搪瓷製品工業實行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後,隨即進行了生產改組,將30多家搪瓷廠和為之配套的100多個作坊合並、改組為7個搪瓷製品廠,在生產品種上作了專業分工。一九六四年,為了進一步發展生產,上海市輕工業局決定集中生產瓷釉,統一供應7個搪瓷製品廠使用。一九六五年,上海瓷釉廠首先建成第一座麵積為1.8平方米的池爐,日產瓷釉2.9噸,每噸瓷釉耗煤氣1,280立方米;從一九七二年開始,7個搪瓷廠即全部停止了瓷釉生產。一九七九年八月,上海瓷釉廠又建成了大型的麵積達10.5平方米的單噴頭、雙頂、臥式換熱器、自然通風的先進池爐,日產量達到9.6噸,每噸瓷釉耗用煤氣減到478立方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上海市搪瓷工業瓷釉集中生產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據統計,集中生產比分散生產,每噸瓷釉的生產費用從128.2元降為110.2元,勞動生產率從每人每年123噸提高為236噸,利潤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平均每年27萬元增長為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二年的平均每年220萬元。天津市3家搪瓷工廠也采取了集中生產瓷釉的作法,同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搪瓷工業技術的革新與進步
30多年來,搪瓷工業的技術革新與進步,成績比較顯著,集中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一、搪燒窯爐的改造
搪燒窯爐是搪瓷工廠的心髒,產量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和能耗的多少都同窯爐有密切的關係。建國以前,各地的私營搪瓷工廠普遍使用方型磚結構隔焰爐,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人們形容當時的生產情景是:“小小方爐4尺長,手持鋼叉上工場,爐門前麵受燎烤,半邊灼熱半邊涼。”使用這種土爐,工人勞動強度很大。在產品進爐、出爐時,工人要高舉雙手架起鋼叉,既要把產品端平端穩,又要掌握爐溫和時間,稍一不慎,產品就可能燒焦或燒生。建國初期,不少工廠將托叉改為軌道叉或滑輪吊叉,減輕了勞動強度,但是還沒有能著手窯爐改造。一九五六年,石家莊搪瓷廠試建了直線上部拖帶傳動式轉盤爐,由於技術上不成熟,中途而廢;同年,武漢二一二工廠試建環形傳動爐,由於設計上存在問題,未獲成功。一九五七年一月,天津搪瓷廠在天津大學化工係矽酸鹽教研室傅厚教授和宋專講師的指導下,組成技術設計小組,博采眾長,設計用煤氣作燃料的下傳動圓轉爐,基本上獲得成功,但由於煤氣發生部分未能過關,不能投產使用。一九五八年五月,輕工業部組織全國搪瓷行業中機械和熱工兩部分技術人員共幾十人在上海順風搪瓷廠集中攻關,采用天津下傳動圓轉爐的爐型,以煤為燃料,在十月份製成投產,並正式向全國推廣。這是對搪燒窯爐實行的第一次重要改革。它改善了勞動條件,擺脫了爐前的高溫輻射灼烤,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燃煤消耗,班產量也成倍地提高。
一九六五年上半年,無錫搪瓷廠又在圓轉爐的基礎上伸長燒成帶,改變進出口位置,改成以煤為燃料的馬蹄形爐(又稱U形爐),使擺架和燒取操作更為方便,並砌築了箱式或橋式烘床,以利用窯爐的餘熱、廢氣,比圓轉爐又前進了一步。
從一九六七年開始,輕工業部玻璃搪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同上海搪瓷一廠協作,研製成U型煤氣搪燒爐;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年,該所又同上海搪瓷五廠協作,研製了半煤氣搪瓷自動窯。前者投產後,勞動生產率比箱式爐提高20%,比圓轉爐提高9%,比馬蹄形電爐提高7%,產品一級品率比箱式爐提高了3—5%;後者與直火焰搪燒爐相比,節約燃料10%左右,產量提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