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鹽業
中國鹽業的發展過程
一、建國前的鹽業概況
我國鹽業生產曆史悠久,海鹽、湖鹽、井鹽、礦鹽的資源都很豐富。大陸18,000多公裏的海岸線和台灣、海南島等,有遼闊平坦的灘塗,可以利用海水曬鹽,耗能少,成本低,運輸條件較好,是我國鹽的主要產地。西北、內蒙等地的湖鹽和西南、中南等地的井礦鹽,亦極豐富。
但是,在舊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把鹽作為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嚴重束縛著鹽業生產力的發展。從清末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帝國主義者通過以鹽稅為擔保的貸款,控製了中國鹽務。當時,在北京設立的鹽務稽核總所和產、銷區的分所或稽核處,專門征收鹽稅。在總所和分所都設有洋人“會辦”,一切鹽務事項,非經洋人簽字不能執行,鹽稅收入首先償付債款和賠款本息,剩下的才以“鹽餘”名義交給中國當局。國民黨統治時期,鹽稅收入僅次於關稅,占財政收入第二位。從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對鹽稅進行了5次調整,10年之內鹽稅收入增長3倍。抗戰前夕的一九三七年四月,又普遍附加建設捐每擔1元,並將納稅計量單位由公斤改為市斤,使鹽稅額又增加1倍以上。抗日戰爭時期,官僚資本通過“官運”、“專賣”壟斷鹽的運銷;抗戰勝利後,又接收了日偽在沿海掠奪的鹽場,並實行運商登記和銀行押彙報運,從而全麵強化了對鹽業產銷的控製,在生產領域中殘酷剝削鹽工、鹽民,在流通領域中通過高稅和壟斷價格掠奪廣大消費者。許多山區出現了“鬥米斤鹽”和“鹽荒淡食”的情況。
舊中國的鹽業生產很落後,主要表現在:
(一)生產落後,勞動條件差,負荷重,效率低。海鹽生產灘田零亂,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一付戽鬥、一張鐵鍬、一條扁擔是鹽工的基本工具,壓實鹽池靠人拉石轆軸,收、運、堆鹽要拉大耙、抬大筐、拉繩。諺雲:“鹽工三大愁,扒鹽、抬筐、拉大軸”,就是海鹽生產的真實寫照。湖鹽生產同樣完全靠人工用鐵鏟、鐵勺挖撈。井礦鹽生產,提鹵靠畜力、竹筒,礦石靠人工背運,煎熬主要用大型生鐵圓鍋。熬鹽之時,燒灼蒸薰,蓬頭垢麵,不似人形。
(二)生產發展十分緩慢。據統計,從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九年的40年間,全國鹽產量由178萬噸增加到298萬噸,隻增長了67%,平均每年隻遞增1.3%,其間最高年產量也不過是391.8萬噸(一九四三年)。至於鹽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在當時幾乎是空白,生產設備簡陋,產品不過幾種。
在根據地和解放區,鹽業生產一貫受到黨政領導的重視。早在一九二八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就曾指出:“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食鹽成為粉碎圍剿,鞏固紅色政權的戰略物資。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陝北革命根據地和沿海一些解放區,都把鹽作為保證軍需民食、支援前線、廣開財源的戰略物資,采取了積極發展產銷的方針。一九四二年,毛澤東在關於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中指出:鹽是邊區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穩定金融,調節物價的骨幹,很大一部分人民賴鹽以交換外貨,相當大的一部分軍隊工作人員賴鹽以維持生活或補助生活,鹽又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故對邊區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其他解放區如山東、長蘆、淮北等地區也都十分重視發展鹽業產銷。
二、新中國製鹽工業的生產成就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鹽業的麵貌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全國累計產鹽36,452萬噸,分配銷售32,671萬噸,保證了供應,為國家提供稅利積累310億元。一九八二年的鹽產量為一九四九年的5.5倍。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在已經有了充分儲備的基礎上,進一步貫徹按需生產方針,實行產銷平衡,發展新的品種,開展多種經營,擴大經濟效益。
(一)產量增長。30多年來,新中國的製鹽工業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
建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製鹽工業。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經營的鹽場,改造成為國營鹽場。在恢複時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政務院召開了首屆全國鹽務會議,在生產方麵確定采取“公私兼顧,按銷定產,提高質量,增加產量,減低成本”的方針。一九五○年一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全國鹽務工作的決定》,確定了新中國鹽務管理的依據。接著,財政部鹽務總局在北京成立。一九五○年十月,又召開了第二屆全國鹽務會議,作出了《關於執行大鹽田收歸國有的決定》,並製定了一係列鹽業管理辦法;同時結合土地改革運動,許多鹽場開展了民主改革和反霸鬥爭,鹽民的政治地位起了根本變化,生活也有了改善。上述各項決定和措施,調動了廣大鹽工的生產積極性。一九五二年產鹽494萬噸,超過了曆史最高年產量,鹽的質量也有提高。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製鹽工業貫徹了“充分利用原有鹽場,加強經營管理,改進技術,平衡設備,大力挖掘潛力,個別進行新建、擴建,重點發展國營鹽場”的方針,在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在鹽業中的領導地位的同時,積極進行對私人資本主義和個體鹽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一九五七年,產量達到827.7萬噸,較一九五二年增長68%,相當於建國前40年的增長幅度。
一九五八年開始實行第二個五年計劃,群眾性的技術革新進一步推動了鹽業生產,加之氣候較好,這一年首創產鹽1,040萬噸的紀錄。三年困難時期,原鹽產量一直在1,000萬噸上下徘徊,但運不敷銷,特別是場內集運跟不上外調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市場供應緊張。一九六四年又發生特大欠產,隻完成年計劃50%,較正常年景少產鹽500多萬噸。
在十年內亂中,鹽業生產、建設亦遭到破壞,發展緩慢。
一九七四年三月六日,李先念副總理指出:“原鹽生產看來要當作一件重大事情來抓。除發展海鹽外,還要發展礦鹽。如湖北、江西等省,先由小到大,並納入長期規劃。”這一意見,大大鼓舞了廣大鹽業職工搞好鹽業生產建設的積極性。隨著一些基建項目能力的發揮和生產秩序的逐步恢複,一九七五年產量增為1,480萬噸。
粉碎“四人幫”後,一九七七年產鹽量一躍而為1,710萬噸。一九七八年海鹽大豐收,創年產鹽1,953萬噸的最高紀錄,除充分供應了當年需要外,還實現了擴大儲備的要求。
(二)質量提高,品種增多。建國以前,海鹽氯化鈉含量僅為70—80%,長蘆等重點鹽區也隻有85%左右。建國以後,製鹽工業的產品質量是逐漸提高的。
優級和一級鹽在總產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特別是一九七九年以後,貫徹黨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製鹽工業把工作重點從產量、產值轉到質量、品種上來,狠抓了質量提高。在認真貫徹輕工業部頒發的質量標準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了海湖鹽和井礦鹽兩個質量檢測中心,各產區建立了檢測站,逐步加強了全麵質量管理。輕工業部製鹽工業科學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曾誠璧對海鹽和鹵水主要離子分析法的研究成果,在生產中得到應用,有的被采用為部標準化驗方法,為提高鹽業化驗工作做出了貢獻。到一九八三年底,製鹽工業共有792個質量管理小組,參加人數達9,458人,取得技術成果130項;江蘇台北鹽場東灘小組和四川張家壩真空鹽技術管理小組都被評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全行業共有18種鹽和9種鹽化工產品獲得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塘沽鹽場和漢沽鹽場生產的工業溴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據統計,一九八二年鹽的優級、一級品率為94.9%。氯化鈉平均含量為:海鹽95.5%,井礦鹽98.4%,湖鹽97.4%。一九八三年海湖鹽質量保持穩定,井礦鹽略有提高,鹽的品種也有所增加。除原鹽外,投入批量生產的有洗滌鹽、粉碎洗滌鹽、精製鹽、加碘鹽、餐桌鹽、腸衣鹽、蛋黃鹽、灘曬細鹽,並試產試銷了一批調味鹽、飼畜用鹽磚等,包裝也有所改進。
(三)鹽化工生產發展。建國前,鹽化工生產基礎薄弱,產品不過7種,產量不過萬噸。建國以來,製鹽工業堅持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發展鹽化工生產。經過不斷改進工藝和設備,目前一些大中型鹽化工廠的生產,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連續化,產品品種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四川井礦鹽設計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吳鹿平對硼鉀聯產機械化,鹽務總局工程師李柏年對海鹽化工采用真空蒸發工藝,作出了貢獻。據一九八二年底統計,全國共有52個鹽化工廠(車間)能生產氯化鉀、溴、無水硫酸鈉、氯化鎂、氯化鋇、硼酸、碘等化工產品36種,年產量4.7萬噸。
中國鹽業的生產建設
30多年來,我國在鹽業生產建設中,貫徹了老場(廠)挖潛改造和重點新建擴建相結合的方針,充分發動群眾進行技術革新,並在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引進了一些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一步狠抓技術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鹽業生產的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
(一)海鹽。
加強海鹽區的氣象預報工作。海鹽是露天生產,靠日曬蒸發製鹽;天氣的好壞,對生產影響很大。為了掌握生產的主動權,各鹽場工區、生產小組較普遍地建立起群眾性觀天小組,把當地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和群眾的觀天經驗結合起來,盡可能掌握天氣變化的趨勢,相應調整工作部署,使雨雪等不利天氣對生產的影響大大減少。一九五七年,中央氣象局協助建立遼寧複州灣鹽場氣象台後,很快在一些大中型鹽場普遍地建立起氣象台、站和哨所,配備氣象人員,安裝氣象儀器和通訊設備。一九七九年起,一些重點鹽場還安裝了雷達設備。一九八二年底,全國鹽場共有專業氣象台10個,氣象站56個,氣象哨69個,配備專業人員397人。通過與當地氣象部門密切聯係,提高了氣象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改進生產工藝。在海鹽生產中,廣大鹽業職工發揮聰明才智,革新工藝,創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從一九五二年以來,輕工業部門先後召開了多次鹽業先進經驗交流會議,推廣了鹽業勞模柳國喜創造的以“冰下抽鹵”為主要內容的冬季製鹵經驗,淮北鹽場楊在柏的“常年修灘,四季保養,閑時大修,忙時小修”的經驗,塘沽鹽場吳寶太改造推鹽小車提高工效的經驗,旅順鹽場孫華喜團結全組工人,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的經驗等,在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係統地總結、推廣了“新、深、長”的海鹽結晶新工藝(即:使用新鹵、甩掉老鹵,適當加深結晶池灌鹵深度,延長結晶期),取代了過去“老、淺、短”的操作法,從而大大提高了鹽質,增加了產量。塘沽鹽場工程師張初陽,結合鹽場實際,總結出利用製堿後氯化鈣廢液與新鹵混合曬鹽新工藝,既增加了產量,也有利於提高質量。南方海鹽區則結合天氣多雨、連晴天少的特點,改進結晶池底板,充分利用短晴天製鹵曬鹽,提高了質量與產量。
改造灘田結構。這在海鹽生產技術改造中是一項重點工作。從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以來的實踐證明,鹽田改造必須統一規劃、因地製宜,按“三化”(工藝科學化、結構合理化、生產機械化)要求,實行“四集中”(揚水、製鹵、結晶、儲存)。大致分為3種類型:一是將舊式零散的灘田,逐步改造成為比較集中的鹽田;二是較為規整的鹽田,利用原有基礎,適當集中;三是以結晶區的合理安排為重點,對灘田結構進行較大的調整。一九六七年以來,輕工業部製鹽科學研究所與青島鹽務局合作,以東風鹽場為基地,把分散落後的灘田,改造成為比較集中的灘田,實現了優質穩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南方海鹽區,該所與廣東鹽務局合作,結合南方天氣多雨的特點,在徐聞鹽場改建了一個優質穩產機械收鹽的樣板場。一九六五年,國家科委批準天津漢沽鹽場進行的長期結晶、機械收鹽的中間試驗為重點科研項目,先由中國鹽業公司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試驗。一九六八年以後,由該場工程師蔡民生負責,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建設大型的新式鹽田創出了一條路子。淮北、山東等鹽區的灘田改造也取得了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到一九八二年底止,全國各海鹽區已調整改造的鹽田麵積約8萬公頃,占應改造麵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逐步實行機械化生產。六十年代開始,北方鹽區在灘內運輸基本采用手推車後,逐步實現了電力揚水和推廣了電力繩索牽引扒鹽機,使工效大為提高。一九六五年,中國鹽業公司考察法國製鹽工業以後,從法國引進一台收鹽機,由製鹽科學研究所與青島鹽務局協作,以東風鹽場為試驗基地,本著洋為中用、學創結合的要求,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海鹽生產用聯合收鹽機組和堆坨機、壓池機等專用機械。一九六三年,中國鹽業公司製鹽設計室主任工程師史保林提出鹵鹽兩相流輸及移動喂料水力輸鹽方案,並組織力量,在塘沽鹽場進行了水力管道輸鹽弧型篩脫水的試驗。一九六九年開始在塘沽鹽場推廣,一九七二年全部實現了水力管道輸鹽。一九七九年該場試製成功塘—20履帶收鹽機,改進了半機械化喂料方式,每小時工效為43噸,提高工效1.4倍。此外,還研製成大型堆坨機、拆坨機等。這就形成了收鹽機扒鹽,水力管道輸送,堆坨機堆坨的海鹽機械化生產線,取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了工效,實物勞動生產率達每人每年450噸。管道輸送的鹽,氯化鈉含量可提高1%。其他一些鹽區亦因地製宜推廣了這些新技術,並有所創新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八二年底,全國大中型海鹽場已有小型管道輸鹽機600多台套,輕型收鹽機組90多台套,揚水提鹵工序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場內大部分實現了拖輪化和輕軌機車或汽車運輸。現在北方鹽區收、運、堆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0%左右。
塑苫技術推廣應用。從六十年代開始,在一些鹽場開始了用塑料薄膜苫蓋結晶池的試驗。由於材料缺乏,成本過高,斷斷續續,進展遲緩。一九六六年,江蘇製鹽科學研究所繼續進行生產性試驗取得成功,一九六九年開始在淮北鹽區用於大麵積生產,並逐步推廣到其他海鹽區,加強了海鹽生產抗雨能力,使生產周期不致因雨中斷,取得了優質高產、穩產的效果。一九八二年,淮北鹽區已普及塑苫結晶池,鹽質含純較平曬提高2.7—4.1%。據北方4個海鹽區統計,正常年塑苫池比平曬池約增產15—20%,多雨年則為30%。一九八二年全國推廣塑苫池麵積約占結晶池總麵積20%。
推廣塑苫池的關鍵是提高薄膜的收放技術。一九八二年,浙江玉環鹽場試製成功塑料薄膜收放器,電動控製,同步處理較好,提高了苫蓋效果。淮北鹽區試製成功適合鹽業專用的塑料薄膜,拉力強、微孔少、耐低溫、不易老化,使用期比一般薄膜長,經有關部門鑒定,認為合格,對進一步推廣塑苫新技術作出了貢獻。
(二)井礦鹽。
提高采鹵技術。加強礦山建設,充裕鹵源是發展井礦鹽生產的關鍵。為此,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省的井礦鹽生產基地都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經過長期的努力,目前,在這些地區已經建立起一支專業鑽探隊伍,鑿井已普遍采用旋鑽、大型渦輪機等先進設備,鑽井深度、質量都有提高。采鹵方麵,迅速改變了過去依靠畜力、高架、竹筒、鐵筒的落後狀態。對地下天然鹵水,逐步采用了氣舉法、抽鹵機,一九八○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協助試製成小型潛鹵泵,運行良好;一九八一年從美國引進大型潛鹵泵,安裝在鄧關鹽廠46號井,較氣舉產鹵量提高兩成,一年可節約天然氣200萬立方米。對地下岩鹽礦床,采用了鑽井水溶法,包括單井對流法、水力壓裂法和油墊法等。一九六八年輕工業部製鹽設計室與湖北省應城鹽礦、湖南省湘澧鹽礦,共同組成湘鄂水溶采礦試驗小組,以製鹽設計室齊興梁為技術負責人,經過一年多的現場試驗,使水力壓裂開采法獲得成功。這是我國礦鹽開采技術上一次重要的突破,不僅大大節省了礦山建設投資,而且在提高鹵水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麵起了很大作用,曾獲得一九七七年全國科學大會的科技成果獎。這項新技術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一些鹽礦中普遍采用。一九八○年,四川又試驗成功油墊采鹵法,應用於長山、羅城礦區,為合理開采鹽礦資源、提高鹵水濃度和節約能源作出了重大貢獻,鹵水含鹽量由過去的每升200克提高到300克左右,一九八○年獲輕工業部重大科技二等獎。對低品位礦床,采用了峒室水溶法,取代了過去的豎井坑道采礦,粉碎溶浸製鹵的工藝,變旱采為水采,對減輕工人負荷、減少環境汙染、節約礦山投資,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一九八二年,五通橋鹽廠與重慶大學合作研製成功測定峒室空間形態的“超聲波井徑儀”,並應用在生產上。
真空製鹽迅速推廣。建國初期,我國井礦鹽產區即逐步推廣大型平鍋熬鹽,代替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圓鍋生產。一九五八年,在青島建設了第一套標準型蒸發罐,生產精鹽。一九六四年,四川自貢建設了以地下鹵水為原料的真空製鹽中間試驗廠,獲得成功;一九六六年,在四川五通橋鹽廠、貢井鹽廠以及雲南一平浪鹽礦、磨黑鹽礦相繼建成真空製鹽廠或車間;此後,在湖北、湖南、江西等新建礦鹽區以及其他生產精鹽的海湖鹽區,都建立起真空製鹽廠,采用真空蒸發、離心機脫水、沸騰床幹燥、皮帶機輸送、機械包裝、局部自動或半自動控製的生產線,使真空鹽生產技術提高了一大步,產量迅速增長。近幾年來,四川自貢在井鹽生產上,把平鍋改造作為國家節能的一項重大措施。經過連續幾年的綜合試驗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國井礦鹽區已有28家廠礦建成42套真空製鹽設備,設計能力每年近250萬噸。一九七八年四川產鹽127萬多噸,其中絕大部分是平鍋熬製,年耗能折標準煤95萬噸,萬元產值耗標準煤39.8噸。經過改造,一九八二年全省產鹽134萬噸,其中真空鹽占78%,產量增加了5.5%,質量由一九七八年含氯化鈉97.2%提高到98.5%,能耗降低為57萬噸標準煤,較一九七八年減少40%,萬元產值耗能為標準煤20.8噸,亦降低了47.7%,一年節約天然氣3.1億立方米,價值3,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