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時期的輕工業
生產的組織和管理
一、改革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期,輕工業企業管理還很落後,亟待進行全麵改革,建立適合社會主義企業要求的一套經營管理方式。當時輕工業企業有兩類,一類是私營企業,一類是國營和公私合營企業。私營企業內的管理,基本上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方式,國家通過國營經濟,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經濟和行政相結合的辦法,督促私營資本主義企業改進經營管理。一九五六年對私營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基本完成之後,才著手對這類企業的經營進行全麵改革和實行計劃管理。
從“一五”開始,在學習蘇聯的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輕工業部門的實際,對國營和公私合營企業實行直接的計劃管理。幾項重要工作是:
(一)從編製年度執行計劃到推行作業計劃。從一九五三年起,輕工業部根據國家計委編製的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的要求,開始編製輕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為了完成五年計劃的任務,又著手編製全國輕工業生產的年度計劃。為了作好準備工作,輕工業部在一九五一年就根據中財委要求,製定了一套輕工業企業用的生產、勞動、成本、財務等計劃表格和編製方法,包括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主要產品生產能力統一的核算方法、計劃產品目錄、計量單位等等,印發給全國各地學習參考。
一九五三年四月,中共中央批準下達一九五三年國民經濟計劃提要。輕工業部隨即發出《關於發動群眾討論修訂一九五三年生產計劃並為其貫徹實現而鬥爭的指示》。指示說:“這是全國範圍內實行統一計劃的第一個年度計劃,它具有權威的法律性質,國家將以此計劃作為檢查所有企業及其領導機關是否完成任務的根據”。
當時,盡管對計劃工作缺乏經驗,但是,前3年的實踐證明,輕工業部門、企業的年度計劃基本符合實際,起到了動員群眾、指導生產的作用。特別是國營輕工業企業完成國家計劃的情況良好。一九五三年,國營輕工業生產總值完成計劃110.4%;一九五四年完成計劃104%;一九五五年完成計劃102.6%。輕工業產品成本逐年下降,積累迅速增加。但是,前3年的年度計劃,在執行中也產生了一些缺點和問題:一是,偏重於國營企業生產安排,對其他經濟成分,主要是對私營輕工業注意安排不夠。二是,在計劃工作中,綜合平衡工作做得不細,對有些行業的盲目發展注意不夠。陳雲在一九五五年指出:如果隻是國營這一部分有計劃,私營部分沒有計劃,那就不能說是有了全麵的計劃,並說發展行業也要管,發展不加管理,就會發生問題。
從一九五五年起,輕工業部門開始改進計劃工作,加強綜合平衡,對某些計劃指標進行必要的調整。在編製一九五六年輕工業生產計劃時,一個比較顯著的改進,就是貫徹了“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的方針。根據當時各地區、各行業、各種產品的具體供產銷情況,進行了反複平衡計算,確定了對全國各省市的安排;為了照顧其他經濟成分的生產安排,對銷售有困難而必須壓縮生產的產品,國營企業便適當地多減了一些,使私營企業過得去。
為了貫徹執行國家製訂的年度生產技術財務計劃,逐步克服生產中的不均衡現象,輕工業企業普遍推行了作業計劃。
一九五三年,部分國營輕工業企業在正式編製年度計劃的基礎上,開始推行作業計劃,使企業生產管理初步走上軌道。
一九五四年,在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工業八部一九五三年工作總結和一九五四年工作部署報告》中,要求普遍推行作業計劃,提高生產的計劃性和均衡性。為此,輕工業部調查了所屬企業推行作業計劃的情況,使推行作業計劃的工作得到加強,並要求在企業中克服推行作業計劃中的形式主義。
(二)技術管理製度的建立和產品標準的製訂。加強技術管理、改進技術標準、健全操作規程和質量檢驗製度是當時黨中央提出加強企業管理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輕工業部門、企業在建立和加強企業技術管理機構的同時,主要是抓了以下幾項工作:(1)建立技術管理製度。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有不同重點要求,總的是以提高生產技術、改進產品質量為中心,建立和健全工藝規程,建立檢驗和安全製度,以及與此有關的必要的技術責任製。(2)建立新產品試製、投產製度。不少省市輕工業部門已經開始規定,對新產品、新原料、新配方投入生產,必須經過一定的試驗程序和審批手續,並編製新產品試製和生產計劃,來加強這方麵的管理和監督。各行業加強技術管理的重點和具體內容有所不同。造紙工業在“一五”時期,主要是建立和健全三大規程(工藝技術規程、設備使用規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兩大製度(設備預修製度,質量檢驗製度);食品工業著重建立和健全工藝規程和衛生檢驗製度。(3)製定產品標準,加強產品檢驗工作。在恢複時期,輕工業部還沒有能分行業、分產品製訂標準。一九五三年起,各級輕工業部門即開始加強這一方麵的工作。在造紙工業,首先根據企業的設備條件、生產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成就與使用部門的要求,並參考蘇聯同種產品的標準,逐步地製訂了紙漿、紙張等20多種產品的局訂技術條件;經過試行修訂,其中有紙張等11種標準在一九五六年批準為部頒標準。與此同時,其它行業也都陸續加快了產品標準的製訂工作。到一九五七年,輕工業部已經製訂和頒布了紙張、陶瓷、皮革、火柴、鉛筆、自來水筆、自行車、搪瓷、保溫瓶、樂器、打字機等50多種產品的部頒標準和技術條件。各地輕工業管理部門也製訂了許多輕工業品的企業標準。製訂和貫徹產品標準,在當時就發揮了不少的作用。首先,保證了產品的使用性能,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如新聞紙過去印報不清、破損多,不適應輪轉機印刷,報社不願使用。貫徹執行產品標準以後,質量不斷得到改進,受到報社歡迎。其次,在保證質量的條件下,積極利用國內資源。如在各種紙張標準中,對纖維配比方麵的規定,既堅持要求保證產品的使用性能,又允許增加各種非木材纖維比重,以節約木材。
(三)加強經濟核算和財務、成本管理。一九五三年四月,中共中央在批準下達一九五三年國民經濟計劃提要中就要求“一切國營企業應逐步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製”。
當時,在輕工業企業管理中,經濟核算工作是最薄弱的。這是因為大部分企業的領導都是新轉業來的,不少人受供給製思想影響很大,隻重生產,不講核算,不講經濟效果,輕視財務管理工作。根據上述情況,輕工業部門要求有關企業加強經濟核算,從建立健全財務管理製度著手,逐步開展經濟核算工作,加強對技術經濟定額的考核,把發展生產和提高經濟效果結合起來。
一九五四年五月,輕工業部在重點廠財務工作彙報會議上,進一步提出了加強財務管理、貫徹經濟核算製的要求,促進各個企業加強經濟核算和成本財務管理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經濟核算和財務成本管理工作有了明顯的改進。根據一九五五年五月份的檢查,主要表現在:(1)在資金管理方麵,初步扭轉了資金管理混亂、原材料超額儲備、收支不能平衡、上繳任務不能按期完成等現象。(2)在成本管理方麵,有些企業通過逐步推行限額領料單、費用預算等辦法來加強對成本開支的控製。(3)在材料管理和材料核算方麵,賬物不符的嚴重情況開始有所改進。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開始,在部分企業推行車間的、工段的或班組的節約核算辦法。一九五六年召開的輕工業部生產會議上,又進一步要求全麵推廣班組核算工作。隨後的檢查表明,大多數企業實行班組核算,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1)把廣大職工的日常生產活動與經濟核算密切結合起來,使各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得以明確落實到車間、班組、個人。(2)通過班組核算,及時揭露生產上的薄弱環節,挖掘潛力,從而促進職工群眾找竅門,挖潛力。
(四)重視對技術經濟指標的考核。通過製訂指標和考核有關指標執行情況來促進企業挖掘內部潛力,提高經濟效果。當時,由輕工業部列入國家計劃的有3類45種技術經濟定額,包括原材料利用定額、設備利用定額、產品質量定額等等。根據一九五五年的檢查,當時在輕工業係統企業中,不少重點技術經濟指標,先進和落後的差別很大。如白酒澱粉出酒率,先進的和落後的相比,要相差20—30%;有光紙成紙率,先進的和落後的相比,要差10%左右;搪瓷製品的鐵皮利用率,先進的和落後的相比,要差30%以上;5磅保溫瓶合格率,先進和落後的相比,要差12%左右;新聞紙不合格率,先進和落後的相比,要差3—4%;丙級卷煙成本,先進和落後的相比,要差50%以上。
通過上述對比方法,有效地督促落後的企業努力改進,趕上先進的企業。如當時輕工業部所屬天津、營口、錦州三大葦漿造紙廠的噸漿原葦消耗量,一九五四年,落後的比先進的相差9%;通過對比,改進了工作,一九五五年,落後的趕上來了,隻相差1.5%。
總之,在“一五”期間,我國國營輕工業企業通過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學習了蘇聯的企業管理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基本上建立了比較紮實的管理工作的基礎(私營輕工業企業主要是在合營後,結合行業改組實行企業管理改革的)。雖然,當時國營輕工業企業的管理製度有些過繁過死的缺點,但是整個企業管理水平肯定是提高了,保證企業能夠有秩序有成效地組織生產,提高技術水平,改進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增加盈利。
當時,我國工業管理上的主要弊病是,企業自主權太少,企業的利潤和收入全部上繳,企業所需要資金全部向上要。它既沒有辦好企業所應有的權力和活力,也沒有辦好企業所應負的責任和動力。特別是輕工業部門的老企業多,老企業把全部折舊基金都上繳國家,而企業更新改造的資金卻得不到很好的安排,嚴重地阻礙了輕工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影響了經濟效果的提高。
二、進一步加強行業管理
“一五”時期,在著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同時,通過專業會議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各行業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一九五五年六月,地方工業部召開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廳局長會議,解決有些行業遇到的生產任務不足的困難。地方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困難較大。按照中央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的方針,地方工業部在隨後又會同有關部門召開各種專業會議,進行了安排,並強調合理安排必須與對私營工業的改組、改造工作相結合。會議認為,地方工業的主要問題是管理工作跟不上生產發展的要求,必須以實行專業管理、加強技術領導為重點。因此,輕工業部和地方工業部召開專業會議的行業範圍不斷擴大。從造紙、火柴、皮革、鹽、卷煙等行業,逐步擴大到釀酒、酒精、罐頭、玻璃、搪瓷、陶瓷、保溫瓶、鉛筆、樂器等行業。專業會議解決問題的重點也不斷變化。多數行業的專業會議已經由解決產銷矛盾,分配生產任務為主,逐漸轉到以改進技術,交流和推廣先進經驗,挖掘生產潛力為主。通過專業會議,加強了行業管理。首先是不少行業製訂或修訂了行業的產品的技術條件或質量標準、工藝規程和檢驗方法等等。其次是,研究確定行業的技術改造方向,擬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和重點課題。第三是,研究行業的節約原材料和開發新的原料資源的措施。
總之,當時輕工業部門召開的全國性的專業會議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發展,受到地方輕工業部門和企業的歡迎。一九五七年,在輕工業部整風座談會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輕工業廳局普遍稱讚專業會議對地方幫助較大,要求進一步積極開展專業會議活動,加強對整個行業的組織和管理工作。
三、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新發展
在“一五”時期,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也有了新的發展,廣大輕工業職工勞動熱情高漲,對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了重要作用。5年內,在輕工業係統內,組織了3次規模較大的全國性的勞動競賽。
一九五三年的第一次勞動競賽,是輕工業部係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以保證完成國家計劃為中心的增產節約勞動競賽。國營輕工業企業在競賽中,不僅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和增產節約的計劃,而且把增產節約勞動競賽和加強企業管理相結合,使企業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一九五五年的第二次勞動競賽,是在國家公布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後,為了發動群眾保證計劃的完成和提前完成而展開的。在輕工業部係統,是由輕工業部、地方工業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輕工業工會聯合發起的。這次競賽,總結了過去競賽的經驗,提出了開展競賽的重點是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大力節約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新品種,保證完成產品生產計劃。這次勞動競賽從一開始就反對形式上的轟轟烈烈和不講實效的做法,並不斷糾正片麵追求產值、數量,不顧質量和安全的偏向,保證了競賽的健康發展。
一九五六年開展的先進生產者運動,實際上是一九五五年開展的增產節約勞動競賽的繼續,也是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勞動競賽更加深入發展的表現。當年二月份,中華全國總工會作出了關於開展先進生產者運動的決議。三月份,黨中央發出了積極領導先進生產者運動的通知。為了及時地開展輕工業係統的先進生產者運動,一九五六年四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輕工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有35個行業,734名先進生產者參加。這次會議提出,在開展競賽時要把又多又快與又好又省結合起來,全麵地完成國家計劃。特別強調要提高質量,把保證質量放在第一位,列為評比先進生產者的首要條件。如果達到了其他指標,沒有達到質量指標,就不能稱先進生產者、先進工作者或先進單位。要求輕工業企業要特別重視提高質量,增加品種,保證安全,厲行節約。會議還要求在勞動競賽中,貫徹多勞多得的原則,使廣大群眾更加關心勞動生產成果。獎勵的原則是:落後的趕上先進的應獎勵,先進的幫助落後趕上先進的也應獎勵,在先進水平上提高的更應該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