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義集團董事長陳金義的創富之路(1 / 3)

金義集團董事長陳金義的創富之路

時勢造英雄,有了合適的土壤,生命的種子便會發芽、生長,最終成長為大樹,陳金義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土壤中長成的一棵大樹。

改革開放給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以投身經濟大潮的機會。1986年,改革之風吹進了浙江桐廬山村,當過民辦教師、油漆匠的陳金義,帶著500元差旅費,走出桐廬方山村,走遍了半個北部中國,從打工生涯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這年陳金義25歲。

1988年,陳金義向親戚們借了1萬元,辦起桐廬王家蜂業經理部。

當時,信息的傳遞不如現在這麼迅速,陳金義尋找蜂蜜貨源,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兩條腿。他盡量節約有限的差旅費。仗著自己年輕體壯,他把坐車趕路全部都安排在晚上,這樣一舉兩得:一可以將白天的寶貴時間全部用來尋找貨源,二是可以省去住旅館的花費。他的宗旨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經過千辛萬苦,陳金義終於找到了蜂源,他逐漸了解了市場,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發現了自己身上隱藏著的經商潛能。

1989年,他將3萬元傭金存入銀行作抵押,從銀行貸款6萬元,又將這筆錢存入另一家銀行作抵押,再貸款12萬元。就用這種“滾雪球”的辦法,他在6天時間裏貸到30萬元,辦起了一個口服液加工聯營廠,生意越做越紅火。

1992年,陳金義在上海購買4000張股票認購證,經過精明炒作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迅速完成了資本積累的過程,注冊688萬元成立了由他獨資經營的皇家實業有限公司;同時出資100萬,在杭州開辦了屬於他自己的口服液加工廠,在廣州辦了兩個分廠,在北京等13個省市設立辦事處,在杭州成立飲料中心,推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金義”奶兒童營養液。

到1992年10月,陳金義已經積累了幾千萬元的財富,這期間,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首次提出允許國營、私營同步發展。同時又傳來消息:上海決定公開拍賣黃浦區7家長期虧損的小型國營商店,各種經濟成分的經營者都可參與競買。陳金義意識到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曆史機遇。他在上海拍賣中一舉買下6家國營商店。上海拍賣觸動了全國的理論界,於是中國第一個以私營企業名字命名的“陳金義現象”出現了。同年12月21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農村外向型經濟研究會、《中華工商時報》、《文彙報》聯合發起的“陳金義現象”理論研討會在北京新世紀飯店舉行。於光遠、吳敬璉等30多位經濟界、理論界著名人士參加了研討會,首都新聞界和部分國外新聞機構路透社、美聯社、英國BBC廣播電台的駐京記者旁聽了會議,並對陳金義進行了專訪。

與會的首都理論界人士對陳金義辦實業的熱情作了充分的肯定,普遍認為陳金義現象是中國改革從農村改革走向城市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現象,研究陳金義現象,有助於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出更深層次的認識。於光遠認為,社會進步的基礎在於基層,陳金義現象這種在基層發生、發展的事物是社會進步的希望所在,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功的一個例證,我們不但要研究這種現象,而且要發展這種現象。

這次拍賣遠遠超出了陳金義所期望的搶占上海灘與巨大的廣告效應,這次活動將他變成了一個集農民企業家、私營企業家和青年企業家三位於一體的典型。這給陳金義以極大的壓力,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動力。

從幕後走上前台,“不露水,不顯山”的古訓已難以束縛一個企業家鋒陷陣的欲望,陳金義的出現,令家鄉的父母官感到驚訝。

在1992年8月以前,他家鄉桐廬縣的縣官們,沒有幾個人知道陳金義的名字。縣委宣傳部長李改進得知陳金義競拍上海灘後,立即打開有關本縣新聞的報刊剪貼本,翻檢許久,隻在一塊“豆腐幹”中找到這個名字:陳金義夜間出門,揀到一件全新女式皮大衣,他乘出租車趕到失主的廠裏,將失物交還。這是一件與大亨經營活動完全不搭邊的小軼事。到了8月20日,陳金義去桐廬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縣裏麵才知道在畢浦鄉方山村這個小旮旯裏,還有著一位擁有固定資產數千萬元,注冊資金668萬元的“千萬富翁”,看來,該村年人均收入900多元的統計數字是要“暴漲”了。

難怪有人說,陳金義是一夜之間突然從地下冒出來的。

據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對陳金義的冒出也頗為詫異,因為該局出於戰略考慮有一條規定:凡在中國公開報刊上出現二次的人名,都要將其收入電腦儲存,並收集此人的簡曆,以便為將來對華政策提供參考。因為今天的“小人物”,明天就可能是中國的風雲之士。當陳金義的名字一夜之間出現在上海灘上各類報紙上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遍索電腦庫,皆無陳金義的名字,自然這也讓那些情報專家“大跌眼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