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建築集團公司董事長樓忠福的創富之路(1 / 2)

廣廈建築集團公司董事長樓忠福的創富之路

機遇不在時尋找機遇,機遇到來時發現機遇,發現機遇後抓住機遇,這是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應該具備的本領。樓忠福就是這樣的人。

1984年秋,東陽縣城建公司招聘經理。當時東陽縣城建公司無論從技術、設備還是從人員上來看,都呈現出一窮二白的景象。這種實際情況動搖了許多想應聘的人,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冒這個風險。

這時,在城建公司跑材料的樓忠福出麵了。他要應聘公司的經理。當時許多親朋好友都勸他認真考慮這件事,不要隻為當這個官兒便參加應聘。當官兒固然好,可城建公司經理這個官不怎麼好當,是要負責任的。

樓忠福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我存心要躍到舞台上,我不怕負責任。”

燕雀不知道鴻鵠的誌向,除了與燕雀自身的能力有關外,缺乏信心和膽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樓忠福於1984年11月13日被正式任命為東陽縣城建公司經理。樓忠福並不是單憑膽大來應聘經理的,他在做出應聘的決定之前,就曾對東陽縣城建公司分析過無數遍,最後他得出了結論:要圖強、要發展,隻有靠具有嶄新思維的新一代領導人;有了新一代領導人,企業就一定能壯大,能發展。

上任之後,樓忠福一步一步地實施著他的計劃。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也就是在1984年年底,他不但將“城建公司”更名為頗有氣派的“東陽縣第三建築工程公司”,而且當機立斷,與鎮政府簽訂了為期5年的承包合同。

這個承包合同對於樓忠福來說就是一張軍令狀。在這張軍令狀上,白紙黑字地寫著東陽三建產值的遞增和利潤的實現計劃、企業的發展規劃等多項內容,而且還寫明了公司經理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並且除了死亡和觸犯刑律外,上級主管不得任意撤換,也就是說,必須給樓忠福5年施展身手的時間。

樓忠福在簽訂承包合同時說:“上台,就是意味著風險。我不怕風險。承包是我提出來的,我要求簽定5年合同,定死總目標,而且必須公證。我不怕說出利潤每年遞增20%的諾言,我也不怕我達不到目標就將支付巨額違約金。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隨便撤換我。”

鎮長很開明,既然選定了樓忠福,就放手使用,很快便在合同書上簽了字。自此,樓忠福踏上了成功之路。

從樓忠福出任經理到他與鎮政府簽訂承包合同,可以說處處都潛藏著風險。麵對風險,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和膽略,很多人都會知難而退。而樓忠福卻知難而上了。也正是因為他敢冒風險,他才抓住了別人不能抓住的機遇。

設備陳舊單一、人才缺乏的公司是不可能有大的發展的。樓忠福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積極采取辦法改變這種局麵,並且他采取的辦法是別人不敢采取的。

樓忠福出任東陽三建公司經理以後,公司現狀中兩個堪憂的方麵,時時像兩道繩索,一圈一圈地把他的焦慮往緊處纏。這兩個方麵一個是人才,一個是設備。

當時,東陽三建雖說是一個建築公司,但卻沒有一個合格的工程師,千把人對付價值百萬元的工程,竟都是憑著瓦刀木刨的老經驗。同時,公司施工設備簡陋匱乏,最先進的也就是幾台卷揚機,所有的固定資產總值不足80萬,連建造一幢6層樓的宿舍都勉為其難。

當時要在人才和設備兩個方麵投資,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以東陽三建的經濟實力,簡直近乎天方夜譚。改善設備,廣納賢才當然是對的,可這筆巨額資金從哪裏來?靠高額貸款,到時候還不了怎麼辦?那還不傾家蕩產?

可樓忠福就是要靠貸款來增強公司的實力。他說:“我們不怕貸款,隻要企業上等級上規模,不怕還不了。”

樓忠福對於設備投資,一定位就在160萬元。這已是當時公司固定資產的一倍。在這以後的5年,也就是他的第一個承包期內,他不改初衷地每年都要拿出100萬元用於添置和改造設備,使公司擁有塔吊、攪拌機、沙漿機、汽車及其他機械設備達840台,固定資產總值增加到1200萬元,基本能適應大跨度、高層次的建築施工。顯然,後來每年設備投資的遞增,公司後來迅速壯大發展,是以前期160萬元設備投資為基礎的。沒有這160萬元的設備投資,沒有樓忠福的戰略眼光和大將氣魄,公司後來的發展就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會是一個空中樓閣的童話。

但當時正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要謀求到這樣一筆資金,其難度可想而知,樓忠福為此東奔西走,夜不成寐。樓忠福不僅需要麵對社會上的挑戰,還要承受來自公司內部的壓力。有人認為他這是在胡搞,是在把企業往火坑裏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