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輔礽民營經濟思想
2004年7月30日,當代中國傑出的經濟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全國工商聯學術顧問董輔礽先生與世長辭了。2003年9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出席全國工商聯50周年慶祝大會會議正式開始前,針對“為什麼湖北和浙江在民營經濟的發展上有很大的差異”。董先生認為,浙江民營經濟高度發達與浙江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很大的關聯。他認為,湖北發展民營經濟必須改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文化影響,武漢有很厚重的商業文化底蘊,但要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必須學習溫州人“重合作、不取巧、百折不撓”的市場意識,政府部門要端正為企業服務的態度。我們萬萬沒想到,在這次會麵後的第八天他就被診斷為癌症,十個月後就和我們永別了。董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民營經濟思想是永垂不朽的。董先生在理論上有許多建樹。我們認為,他最重要、對實踐影響最大的建樹是所有製改革理論和民營經濟思想,這是他留給我們的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董先生的民營經濟思想體係由以下六個方麵組成:
關於混合所有製經濟的“董氏八寶飯理論”和“董氏市場經濟公式”是董輔礽民營經濟思想的理論基石。
所有製結構問題直接關係到民營經濟的定位和“正名”。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公有製+按勞分配,這裏的公有製是純而又純的“大一統”的國家所有製。在那樣的思想指導下,連農民在家庭庭院養一隻雞都會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
董輔礽教授是最早關注所有製改革的經濟學家。早在1978年,在中國社科院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上,董輔礽便率先提出了社會主義所有製改革的問題,他的“離經叛道”的陳詞震驚了當時幾乎所有在場的人。1985年董先生在牛津大學作訪問教授的時候提出了“以公有製為主導的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所有製結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這一論斷。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中,不僅有公有製經濟,而且必須有非公有製經濟,並以“八寶飯”比喻作為混合經濟的社會主義所有製結構。當時可捅了“馬蜂窩”,有關媒體被下令一律不許傳播。董輔礽的混合所有製理論不僅提出最早,而且具有鮮明特色,它建立在以下五個理論支點上:
①非公有製經濟不隻是“輔助”、“補充”,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明確指出:非公有製經濟不隻是起“輔助”、“補充”作用,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像在八寶飯中,紅棗、蓮子等東西是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飯做好之後摻進去的什麼“補充材料”一樣。
②不能以生產力的多層次性來解釋發展非公有製的原因。非公有製經濟不僅能夠容納非常落後的生產形式,而且可以容納非常現代化的生產形式,國內有很多高科技企業是私營的。
③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權宜之計。我們國超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後,經濟發達了,非公有製也不會壽終正寢。市場經濟天然就是與非公有製經濟聯係在一起。
④市場經濟發達的地方一定是非公有製經濟發達的地方,市場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一定是國有經濟比重很大的地方。
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靠公有製維護社會公平,又要靠非公有製經濟提高經濟效率。與傳統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按勞分配公式不一樣,董先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公平+市場效率。公有製經濟是計劃經濟的惟一的微觀基礎,著眼於社會公平;而非公有製經濟則與市場競爭相聯係,著眼於市場效率。
新資本觀、新財富觀、新財產權觀是董輔礽民營經濟思想的創新特色。
與“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的思想家不同,他不滿足傳統的老教條,勇於探索新思路,開拓新境界,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要毫不動搖地發展民營經濟,需要對諸如資本、財富和私有財產權這類理論問題重新認識,進行理論創新。
傳統理論認為:資本是“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血汙”,私有製是“萬惡之源”,消滅私有製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目標。雖然董輔礽接受的是蘇式教育,但他沒有充當傳統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衛道士,他在傳統社會主義問題上闖入一個又一個理論禁區,提出一個又一個突破傳統經濟理論教條的觀點,引起世人矚目。
①資本不僅參與財富的創造,而且參與價值的創造,現代社會出現了社會資本取代私有資本的趨勢。董先生指出,馬克思根據他所處時代的情況,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得出了一個結論:資本的積累一頭是財富的積累,另一頭是貧困的積累,即隨著社會的發展,財富隻可能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資本是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血汙”。這個判斷在當時是有道理的,但後來當資本社會化以後,財富的分配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社會資本取代私有資本的資本社會化趨勢。
②私有製隻能揚棄,不能消滅。長期以來,在發展私營經濟的問題上,人們受《共產黨宣言》中消滅私有製思想的禁錮,董輔礽在認真核對“消滅”這個字中文翻譯和黑格爾思想後認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德文字“消滅”既有保留、保存的意思,也有廢除的意思。在這一德文字上,就是否定裏麵有肯定,肯定中間有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