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投資綜述(1 / 3)

固定資產投資綜述

固定資產投資是固定資產再生產資金的墊付行為,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僅為社會擴大再生產提供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而且也是滿足整個社會政治、科學、文化等方麵日益增長需求的基本手段。投資的適度增長,推動著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

為了經濟合理地使用投資,以較少投入獲取較多的產出,必須實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就是以提高投資效益為目的,依據投資運動的客觀規律,對投資活動進行決策、規劃、組織、協調和監督等一係列經濟行為,包括投資的計劃管理、設計管理、施工管理、財務管理、資金管理、物資管理和統計管理等項內容。對一個投資項目來說,從投資決策、選點布局、勘察設計、計劃安排、物資供應、施工組織直到竣工驗收、投產使用等各個環節,都需要進行一係列複雜而細致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又分別由許多不同的部門、單位負責進行,為了使各項工作環環相扣,密切協同,要求在管理上製定符合客觀規律要求的製度、政策和辦法,處理好各個方麵的關係。所有具體的投資項目構成了全社會的投資活動。在宏觀管理上,還要合理安排投資規模、投資結構、投資布局以及與投資有關的其他方麵的工作。這種微觀管理和宏觀管理的總體,就構成了投資管理的全部內容。投資管理的水平和質量,不僅直接決定著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決定著整個社會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建設領域,至今猶享經濟效益的都江堰,太空人清晰可辨的萬裏長城,堪與埃及金字塔媲美的秦始皇陵,貫通神州的南北大運河,以及七至九世紀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都市長安等,無一不是千古流芳的豐碑。這些建設工程勘察選址之得當,籌劃設計之智慧過人,施工組織之縝密細致,技術工藝之精湛巧妙,令人歎為觀止。這些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建設現象,還不是投資活動。投資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範疇的產生而產生的。作為一種經濟行為,它在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後得到了空前發展。然而正是從近代開始,由於種種政治曆史原因,中華民族沒有跟上西歐產業革命的浪潮。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大炮敲開了閉關鎖國的封建帝國的大門,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百餘年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本積累和對外擴張,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而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卻處於極為滯緩的狀態。舊中國的投資和投資管理留下了慘淡的一頁。

中國的近代投資是從清政府官辦的近代軍事工業開始的。在鴉片戰爭中,腐敗的清政府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所擊敗,深感改善軍隊裝備的必要。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過程中,清政府又借助了洋槍、洋炮的威力,得出了“西洋火器,利賴頗多”,“購買外洋槍炮,設局鑄造開花炮彈,以資攻剿,甚為得力”的結論。於是決定辦近代軍事工業。從一八六一年洋務派大官僚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開始,到一八九○年洋務派大官僚張之洞辦“湖北槍炮廠”為止,先後由湘淮軍閥官僚、各省督撫開辦了大大小小19個軍火廠,其中比較大的有: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辦軍事工業首先要解決原料和燃料的供應。軍事生產所需要的大量銅、鐵和煤炭等,靠中國土法開采的舊式銅鐵礦和煤窯已不能滿足需要,全靠進口則成本高,到貨又不及時。其次還要解決交通運輸問題。無論原料、燃料還是成品,都需要有新式的交通工具完成空間轉移。所以,洋務派在建立軍事工業後,緊接著又創辦了不少民用事業。而要興辦眾多的企業,資金又成為大問題。於是除“官辦”外,允許官僚巨商投資參股,出現了“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一八七二年,洋務派大官僚李鴻章派員擬定章程,試辦輪船招商局。開辦資本,照戶部核準,撥借直隸練餉局存款製錢20萬串,向李鴻章領到股銀5萬兩,“上鬱熙繩股1萬兩,各商認股10餘萬兩”,當年購買了3艘輪船。次年,重訂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輪船招商局,名義上歸商辦,實際上是官商合辦,大權仍為封建官僚所掌握。在這之後,又陸續開辦了一些民用企業,包括采礦業、冶煉業、交通運輸業、紡織工業等。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基隆煤礦、開平煤礦、漠河金礦、漢陽鐵廠、蘭州織呢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織布官局等。洋務派官僚創辦軍事民用企業,既不懂技術也不懂經營管理,投資之前也不做調查規劃、科學分析,對生產工藝設備選型、廠址選擇、設計、施工等茫無所知,任憑洋商洋技師擺布,致使所辦企業多數經營不善,管理混亂,產品質量低劣,生產成本昂貴,企業入不敷支。有些企業投資伊始就先天不足。如洋務派官僚張之洞一八九○年籌辦漢陽鐵廠時,先後電駐英公使劉瑞芬和薛福成,定購煉鋼廠機爐。英國機器廠商答複說,欲辦鋼廠,要先將所用的鐵礦、焦煤寄到該廠化驗,然後再訂購適合的機爐,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裏。薛福成據以複張。張之洞說:“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結果買回來的機器、煉鐵爐同礦砂的成份不相適應,所煉的鋼,根本不能製造鋼軌和槍炮,以後不得不重新投資改裝煉爐。前後四年共耗費投資583萬兩白銀。

中國創辦的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企業,始見於一八六六年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它原是一家手工鍛鐵作坊,專門製造修船零件。大約在一八六九年,開始使用車床,雇用10餘名工人,發展成近代工業企業。一八七二年,又在廣東南海出現了第二家民族工業企業。據記載,廣東南海商人陳啟源自海外歸來,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使用“法國式之器械製絲”,雇“女工六七百人,出絲精美,行銷於歐美兩洲,價值之高,倍於從前,遂獲厚利”。以後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企業逐漸增多,其中較大的廠礦,到一九一四年一共辦了146家。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抗日戰爭期間兩次發展高潮,到一九二二年增加到379家。在國民黨統治區,一九四四年增加到4700多家。從一九四三年起,民族工業開始走下坡路。到了一九四八年,已經倒閉70-80%,有的城市甚至全部停止生產。到了一九四九年,民族工業已經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