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唯物主義哲學(續)1(1 / 3)

王安石的唯物主義哲學(續)

王安石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北宋時期,由於許多科學的新成就,由於書院的逐漸興起,由於書籍傳播的比較廣泛,由於科學技術上和文化上的各種發展情況,為一些思想家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提供出哲學上的概括或創造的條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中世紀“產生了古代甚至連想都沒有想到過的雖然還未係統化的許多科學事實:磁針、印刷、活字、亞麻紙、……火藥、眼鏡,在計時上和力學上是一巨大進步的機械時計”,同時,“因為有了大學,所以一般教育,即使還很壞,卻普及得多了。”

恩格斯又指出,“每一時代底理論的思維乃是一種曆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並且同時也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一年版,頁二一七)宋代學者的所謂象數之學,所謂理,所謂氣,所謂心,所謂性,莫不是借用著古代哲學範疇,在中世紀經學錮蔽的圈子裏所發生的與前代不同的哲學思想。王安石就處在這樣的時代及學術活動的傾向之中。和其他的時代一樣,思想領域裏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的鬥爭,反映著當時的階級矛盾,但是在宋代的這種矛盾的表現也有具體的新情況。

在宋代的學術領域內也有一些特點,唯物主義者可以利用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來對許多哲學的問題予以發展,而唯心主義者也不能不吸取自然科學的某些原則來從事於進一步的曲解。王安石的“新學”代表了帶有非品級性的色彩的庶族集團,而與那些堅持古舊等級身分的豪族地主(如司馬光的論階級一文即為代表)展開了學術的鬥爭。從這一點講來,王安石是直接繼承著柳宗元、劉禹錫的傳統的,例如在臨川先生文集中對創設“道統”的韓愈批判最多,而對柳、劉卻說:“餘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於世,……而其名卒不廢焉。”因為從唐代以來的一些唯物主義者,每代都有參加政治的革新運動的。

在王安石的思想中,顯明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集中在洪範傳、字說和道德經注三部書裏。王安石襲用了古代哲學的某些範疇,提出了唯物主義的自然史觀,從而對古代哲學的某些範疇加以改造和發展。

首先,王安石肯定物質是第一性的,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五種元素構成的,那就是五行:水、火、木、金、土。天地萬物都由五行的變化而生成,而所謂“行”就是運動,就是發展變化。他說:

“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按即自然)也。”(楊龜山先生集字說辨引字說)

“五行,天(按即自然)所以命(名)萬物者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也者,成變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跡),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按即運動)。”(均見文集卷六五洪範傳)

五行或五種處在運動中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屬性或其特殊的表征。這種屬性或其特殊的表征,概括為時、位、材、氣、性、形、事、情、色、聲、臭、味等範疇。例如水之“性”為“潤”,其“位”為“下”;火之“氣”為“炎”,其位為“上”;木之“形”為“曲直”;金之“材”為“從革”;土之“人事”為“稼穡”。他說:

“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

“水言潤,則火熯、土溽、木敷、金斂,皆可知也。[性]

“火言炎,則水洌、土烝、木溫、金凊,皆可知也。[氣]

“水言下,火言上,則木左、金右、土中央,皆可知也。推類而反之,則曰後、曰前、曰西、曰東、曰北、曰南,皆可知也。[位]

“木言曲直,則土圜、金方、火銳、水平,皆可知也。[形]

“金言從革,則木變、土化、水因、火革,皆可知也。[材]

“土言稼穡,則水之井洫、火之爨冶、木金之為械器,皆可知也。[人事]

“潤者性也,炎者氣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從革者材也,稼穡者人事也。”(洪範傳)

王安石肯定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五行的“行”就是運動變化,就是往來而不窮的範疇,所謂“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

天地萬物之所以運動、變化,據王安石講,由於“有耦”、“有對”。所謂“有耦”、“有對”,就指對立,就指矛盾。五行的一切屬性皆各“有耦”,推之一切事物皆各“有耦”,無所不通,可見“有耦”、“有對”是帶有普遍性的,貫串於自然界,貫串於人事(性命道德),貫串於一切事物。耦之中又有耦,故“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窮”。這樣看來,王安石已經洞察到事物之發展變化是由於“行”的統一物中有對立的“耦”。他說:

“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無所不通,一柔一剛,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惡,有醜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窮。”(洪範傳)

“有之與無,難之與易,長之與短,高之與下,音之與聲,前之於後,是皆不免有所對”(道藏本彭耜道德經集注引王安石道德經注天下皆知章第二。以下簡稱道德經注)

矛盾著的兩個方麵相反又不可以相無,這就是“有對”的意義,這就批判了過去唯心主義以“無對”為精神統一的詭辯,然而直到解放前夜,梁漱溟還拿封建學者所咀嚼的“無對”,自誇為新發明,對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進行惡毒的攻擊。

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裏指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麵,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麵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我們還不能要求王安石知道這種辯證法的精髓,但無可否認,他抽象地猜到了這種道理,形式地洞察到事物發展的原因。他說:

“善者惡之對也,有善必有其惡。”(道德經注不尚賢章第三)

“蓋有無者,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也,故非有則無以見無,而非無則無以出有。”(同上,道可道章第一)

“無春夏之榮華,無秋冬之凋落。”(同上,曲則全章第二二)

“輕者必以重為依,躁者必以靜為主。”(同上,重為輕根章第二六)

“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按即自然)也。有處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楊龜山先生集字說辨引字說)

相反的兩麵不可以相無,有了東才見出西,有了有才見出無,如果沒有春夏的繁茂榮華,也就見不出秋冬的凋謝零落。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裏指示我們說:“原來矛盾著的各方麵,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作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沒有生,死就不見;沒有死,生也不見。沒有上,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沒有禍,無所謂福;沒有福,也無所謂禍。沒有順利,無所謂困難;沒有困難,也無所謂順利。……一切對立的成分都是這樣,因一定的條件,一麵互相對立,一麵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這種性質,叫做同一性。”從毛澤東同誌在哲學上的總結,反觀王安石對自然事物矛盾的認識,我們看到了王安石思想的明銳處。但是,必須指出,王安石所猜到的東西,隻是處於中世紀發展階段的時代精神,其所概括的形式真理,還不是具體的。

王安石曾據自然現象運動的矛盾兩極,如弱與強、靜與動,來解釋老子“反者道之動”章的形而上學,進而把老子所謂“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作了有無對立互生的唯物主義解釋,他說:

“風之行(按指運動)乎太虛,可謂弱矣;然無一物不在所鼓舞,無一形不在所披拂。……水之托於淵虛,可謂弱矣;然處眾人之所惡,而攻堅者莫之能先。……反非所以為動,然有所謂動者,動於反也;弱非所以為強,然有所謂強者,蓋弱則能強也。……言動則知反之為靜,言弱則知用之為強。‘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亦若此而已矣(按別處明白提出有無為對立物。)”(焦竑老子翼引)

王安石似乎也猜測到了“矛盾的事物的互相轉化”。他說:“有無之變,更出迭入。”(道德經注道可道章第一)所謂“更出迭入”,就是有可以轉化為無,無可以轉化為有。這樣,壞事也就可以成為好事,好事有時也可成為壞事。王安石解釋“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說道:

“天道虧盈而益謙。唯其益謙,故損者乃所以為益;唯其虧盈,故益者乃所以為損。”(同上,道生章第四二)

王安石把運動的基本形式概括為兩種:相生和相克。相生所以相繼,相克所以相治。相生相繼,指事物在轉化中的生長和賡續,如春為木,夏為火,木生火,故春以後繼之以夏。相克相治,指相對立的物的矛盾和鬥爭,如水克火,火克金之類。王安石借用不甚確切的古代形式,加以改造說:

“其相生也,所以相繼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語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按左傳文七年:水火金木土糓,謂之六府)以相克;語時(按指春夏秋冬四時)也以相繼,故序盛德所在(按指五德)以相生。”(洪範傳)

運動的特殊形式,又隨著不同的事物而有所不同,用他的不確切的說法,如木的運動形式是“變”,土的運動形式是“化”,水的運動形式是“因”,火的運動形式是“革”,金的運動形式是“從革”。變、化、因、革、從革,是不同事物的不同運動形式。王安石說:

“所謂木變者何?灼之而為火,爛之而為土,此之謂變。”

“所謂土化者何?能熯,能潤,能敷,能斂,此之謂化。”

“所謂水因者何?因甘而甘,因苦而苦,因蒼而蒼,因白而白,此之謂因。”

“所謂火革者何?革生以為熟,革柔以為剛,革剛以為柔,此之謂革。”

“金亦能化,而命之曰從革者何?可以圜,可以平,可以銳,可以曲直,然非火革之,則不能自化也,是故命之曰從革也”(同上)

王安石對物質和運動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一種“直率地解釋事物的真象”(自然辯證法,頁一六四)的結果。盡管中世紀的科學發展水平還不高,科學還隻是“片斷的無聯係的研究”(同上,頁一五八),但是唯物主義思想就從這種“片斷的無聯係的研究”的基礎上概括成為一種理論體係,並對自然界和人事予以樸素的直率的解釋。王安石的唯物主義思想很明顯地反映出對事物的低級認識的(日常經驗的)直率的理解,例如火革,他說“革生以為熟,革柔以為剛,革剛以為柔”,就是從食物烹煮、器械陶鑄爨冶得來的樸素的結論。食物經過火,由生變熟;陶器經過火,由鬆脆變成堅硬;金屬經過火,由固體變成液體。雖然他是從科學的低級水平來理解的,但就其直率地解釋物質運動而言,就顯出了唯物主義的特性。

王安石認為物質世界的運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這規律叫作“道”。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生自化,是物質世界變化的普遍原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