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的市場(續)(1 / 3)

黑龍江的市場(續)

礦油林區市場

19世紀末,黑龍江地區開始開采金礦、煤礦和林木,但開發的規模小,礦區、林區人口也不多,尚未正式形成市場。民國前期,今鶴崗、雞西所在區域的煤炭生產規模擴大,臨近的縣鎮始見礦區市場的雛型。建國後,隨著煤礦、林木生產擴大,礦區、林區市場隨之迅速發展,逐漸形成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4個礦區市場和伊春、大興安嶺兩個林區市場。1959年大慶油田開發,又形成了新興的油區市場。從而,使礦林油區市場成為黑龍江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礦林油區人口增長快,購買力高,商業發展步子大,商品供應量增長迅速。1985年人口合計為418.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2.6%,而社會商品購買力則占全省的16.4%。社會商品零售額合計為25.4億元,占全省零售總額的14.8%,比1952年增長24倍。

雞西市

雞西市是黑龍江省東南部一個以煤炭生產為主的工業城市,為全國12個年產1000萬噸以上的煤炭基地之一。

一、市場的形成

雞西礦區市場是隨著煤田的開發而逐漸形成和興盛起來的。清末民初,這裏先後歸密山府、穆棱縣、勃利縣分治。1918年,少數私人集資開辦了黃泥河子煤窯。1924年中俄官商合辦穆棱煤礦公司,煤田始漸開發。此後,這裏經營礦業者和工人日漸增多,坑口周圍也逐漸形成居民村屯。礦區沒有商鋪和商販,礦工和居民買東西,需到鄰近的平陽鎮或梨樹鎮。

平陽鎮(早稱夾心子,1964年劃歸雞東縣),因盛產糧豆而興旺起來。1915年有幾家燒鍋、油坊和商鋪。較大的綢緞莊紅順增,關內還有聯號,批零兼營。30年代初期,平陽鎮有點名氣的商號已發展到40多家。每逢年節、旺季,礦區和梨樹鎮一帶的居民,結隊乘爬犁前來辦貨,市場繁榮。

梨樹鎮,原屬穆棱縣。1925年通往下城子的運煤鐵路通車後,梨樹鎮頓成鬧市。《密山縣經濟事情》載:“穆棱鐵路使梨樹鎮成了農村特產的大集散地”。有寶春貨棧、大通棧、福順德、同順東、和記號、萬福昌等商號。到1931年鎮上商鋪和商販已發展到112家,從業人員993人。還有飲食業、服務業、糧油加工業、手工業及各種文化娛樂場所,每日營業額達二三萬元。

1932年東北淪陷後,雞西還是個小村落,屬密山縣平陽鎮所轄。1935年偽滿政府修築林口至密山的鐵路,同時投資開發新礦,礦區的工商業戶數不斷增加。1937年,雞西的工商業已發展到300多家。較大商號有永和成、信昌泰、隆太號、義源成、德發長、東太德等,都是批零兼營;五金建材商戶有廣信久、裕長順;鮮貨莊有德豐厚;點心鋪有東興茂和永興茂;還有一家金店、兩家當鋪。啟東煙草公司也在這裏設機構,包銷哈爾濱“老巴奪”煙廠產品,獨攬牡丹江以東代銷權。另外,日本人在雞西也開辦起工商業,有滕井大九、富士洋行、高崗號、大成鐵公所等,其中滕井大丸是雞西商業首戶,經營上雜百貨,直接從東京、大阪進貨,在林口、牡丹江、哈爾濱等地都有分支機構,對雞西市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1941年9月,偽滿設立雞寧縣以後,推行了糧穀出荷和各類日用品的配給製,礦區市場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每月配給礦工20斤糧食中,70%是橡子麵。糧棧、貨棧紛紛倒閉,油坊、燒鍋大部停業,很多商號因無貨可賣而關閉。這種市場的不景氣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勝利。

二、新興的礦區市場

1946年5月成立雞寧縣人民政府,礦山陸續恢複生產。各礦在人民政府支持下,積極為工人及家屬籌集食糧,先後在各礦成立了供給股(商店),負責采購和供應生活用品。在此期間,私營商業的一些大戶對時局不托底,紛紛緊縮營業轉移資金。巨商永和成將全部資產按八折,計58萬元兌出;信太昌、永昌貨店宣告廢業。僅有小工商業戶維持經營,但坐商很少,多是出床擺攤的商販。當時,在雞冠地區有兩個市場:一是廣益街市場,主要賣估衣舊貨,也有些散失的軍用物品和個人的家庭用品;二是永昌路市場,主要賣百貨商品。之後,有幾十戶私營商業和個體商販組建了兩個商場:第一商場先賣估衣舊物,後賣針棉織品;第二商場賣日用百貨。此外,各區、礦中心地區和主要街道,私營商戶也陸續恢複經營,雞西市場逐漸複蘇。

1947年雞寧縣人民政府成立貿易局,在雞西、平陽鎮設立兩個營業部;在雞西、滴道、東海、平陽設立4個糧棧。同年,在雞西設專賣批發部,專營煙酒批發業務。1948年在興辦農村供銷合作社的同時,在城鎮、廠礦也先後成立了一批職工消費合作社。當時,全縣有私營商業200多戶。1949年8月雞寧縣改為雞西縣,雞西市場出現了以公營商業為主,與合作商業、私營商業並存的商業經濟結構。

新中國建立以後,國營商業從礦區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迅速增設商業網點,積極擴大購銷業務,雞西商業進入大發展時期。

(一)機構網點

建國前後,雞西縣人民政府成立工商科,設百貨、糧食、土產等3個縣公司。縣百貨公司在雞西、滴道、平陽3地設百貨營業部;縣土產公司在雞西、恒山、滴道設土產營業部。與此同時,雞西礦務局也成立貿易公司,下設礦百貨公司和礦糧食公司,在恒山、滴道、城子河、麻山設分公司,在各礦和重點坑口設百貨營業部,還在雞西開設當時最大的紅軍路百貨商店,遂形成縣、礦雙軌辦商業的礦區市場。1952年,礦貿易公司撤銷,所屬公司按專業並入國營公司,基層商業網點由縣百貨公司統一接管,分別在恒山、滴道、城子河等街裏、礦部、坑口設11個營業部。至此,縣、礦“雙軌”辦商業遂改由縣國營商業統一經營。1955年城鎮和部分廠礦的職工消費合作社也劃歸國營商業,由國營商業組建貿易公司統一領導。1956年末基本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將661戶私營商業按行業歸口,分別組建成公私合營企業、合作企業和經銷、代銷戶。1957年雞西縣改為雞西市,根據省商業廳《關於發展與調整商業網點的方案》,國營商業網點增加到60個,其中,雞冠區20個,恒山區11個,城子河區5個,滴道區12個,梨樹區10個,麻山區2個,共有商業職工3910人。1958年到1960年期間,雞西礦區人口急劇增長,由1957年末的26.2萬人,增加到51.2萬人。商業網點隨之相應增加。1959年雞西中心大街百貨商店開業,成為全市最大的國營商業企業。到1962年末,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130個,職工人數達到5111人。到1978年,全市國營商業有百貨、五金、煙酒、食品、蔬菜、石油、醫藥等7個專業公司,21個批發站,17個食品工廠,82個零售網點;職工7540人;營業麵積75756平方米。

(二)市場商品供應

雞西礦區輕紡工業較少,產品也不多,礦區所需的生產和生活物資,絕大部分依靠外地進貨。1957年雞西建市以後,商業部門積極擴大地方工業產品和農副產品收購。建立蔬菜和副食品生產基地,不斷擴大自給比重。1972年建立了春夏秋菜和土豆生產基地156個,逐步做到了菜薯自給。1978年蔬菜商品量達到25790萬市斤,人均458斤,土豆人均供應80市斤。同時,還增加了造酒設備,提高白酒、啤酒產量,逐步做到自給。1970年酒類供應水平,每人平均10市斤,1978年15.4市斤。1984年,成立市食品工業公司,增添現代化設備,改進生產工藝流程,使糕點、糖果、豆製品和肉製品的供應達到供需平衡。另外,商業部門還積極增設冷庫、恒溫庫等設施,為常年做好豬肉、蔬菜(細菜、速凍菜等)供應,創造了良好條件。加強與二級站的業務聯係,擴大日用工業品進貨數量和品種,及時供應市場需要。到1978年國營商業銷售額達到13680萬元,比1957年增長3.5倍。

(三)為礦工服務

1952年國營商業各專業公司,在接管原礦區貿易公司網點的基礎上,陸續增設了一些井口服務部、井口飯店,為礦工們上下井服務。1959年,小恒山商店首先學習推廣山西同家梁為煤礦服務的經驗,做出了優異成績,受到省、市的表彰和獎勵。隨之在雞西礦區各商店掀起了向同家梁、小恒山學習,為煤礦生產、為礦工生活服務的熱潮。礦工商店根據礦工生產三班倒的特點,普遍設立了早晚售貨窗口,方便礦工班前班後購買商品;有些商店還調整勞動組織,延長營業時間,基本上做到晝夜售貨。大半道商店蔬菜部營業員全敬惠,1970年以來,根據礦工需要,合理安排賣菜時間,經常帶領職工,在蔬菜旺季開展流動服務,送菜到勞動模範、科技人員、退休幹部、孤寡老人家,被礦工譽為“礦工的貼心人”。1979年被省命名為“三八紅旗手”。

在商品供應上一直堅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坑、二礦、三城鎮”的原則,商業部門根據不同商品的貨源情況,分別製定不同的供應辦法,真正做到礦工優先。秋菜,對井下工人一直實行“三優先”的供應原則,即數量優先滿足,質量優先選好地塊,時間優先排前,保證把菜送到家。受災減產年份,秋菜計劃分配標準低時,也另外供應每個井下工人200斤好菜。豬肉,市場供應緊張時,在正常定量供應標準外,對井下生產工人每月每人增加1市斤。1973年對井下采掘工人每月每人增加2市斤。食糖、雞蛋,按計劃優先保證各礦加工保健麵包的需要。煙酒,在分配上優先安排礦區商店,特別是好煙、好酒,重點投放井口商店,有的除夕晚上還讓井下工人喝上1杯茅台酒,吸上1支中華煙。

三、改革、開放後的市場

(一)市場結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一個以國營商業為主導,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市場迅速形成。1985年全市零售商業網點為5434個,從業人員19228人,其中國營網點94個,從業人員5256人;集體網點573個,從業人員8055人;個體網點4767個,從業人員5917人。各種經濟成分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發生變化。1985年與1979年比較,全民所有製商業銷售比重由83.3%下降到57.4%;集體商業由16.4%上升到25.1%;個體商業由0.3%上升為17.5%。拓寬商品購銷渠道,工業品進貨突破了大中型商店不能出省、小商店不能出市采購的老框框。購銷方式更為靈活,並向橫向聯合方向發展,開展各種聯營、聯銷、聯展活動,擴大工商間和商商間的購銷業務。1985年末,雞西百貨商場建成,營業大廳5500平方米,成為雞西市最大的購物中心。

(二)城鄉市場活躍

1979年以來,國營商業部門收購和銷售都大幅度增長,1980年收購地產白酒2334噸,啤酒4643噸,比1978年分別提高35.5%和36.3%;收購生豬33349頭,比1978年提高54.4%。1979年銷售雞蛋348萬市斤,人均供應5.9市斤,到1983年銷售猛增為618.6萬市斤,人均供應10市斤,達到自給有餘。工業品貨源也明顯增多,過去憑票證的商品,都已敞開出售。社會商品零售額以1978年為100,1984年和1985年則分別為212.8和242.2。

城鄉集市貿易活躍,1985年全市已有集市貿易市場39處(其中設於各礦26處),全年交易額4988萬元,比1983年增長2.16倍。此外,1983年商業部門投資40萬元,先後在南山、廣益街等地修建3處頂棚式批發交易市場,營業麵積近1000平方米。市食品、蔬菜公司在市場設立門市,吞吐商品,平抑物價,發揮了國營商業的主渠道作用。

(三)消費結構變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礦區居民的消費趨向高層次發展。以1982年消費品零售額為100,吃的商品占47.2%;穿的占16.5%;用的占20.9%;燒的占15.4%。到1985年,吃的商品占51.6%,穿的占18.4%,用的占24.9%,燒的占5.1%。在吃的商品中,主、副食品和煙、酒、茶的銷售比例也有變化,1985年與1982年比較,主食品由占30.2%,下降19%;副食品占39.8%,上升7.5%;煙酒茶占30%,上升11.5%。而用的商品,隻有文化娛樂用品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9.2%上升到27.1%,其他4項(日用品、書報雜誌、醫藥、住房)的比重均呈下降趨勢。

鶴崗市

鶴崗市是黑龍江地區四大產煤基地之一,是1949年建立的工業城市。

清末民初,鶴崗還是一片荒山,僅居住幾家農戶。1918年由鶴立縣商人集資成立了興華煤礦公司,之後改為官商合辦,工人很少。商品供應是由與煤礦相距30公裏的鶴立鎮的商販,肩背擔挑販運食品雜貨等生活日用品到煤礦。1926年鋪設了煤礦至蓮江口的鐵路,交通條件相對改善,工人、居民漸多,商販開始進入礦區。1927年,佳木斯商人以資金3萬元開設鶴興春雜貨店,雇用店員24人,經營布匹、綢緞、雜貨,成為鶴崗第一家商鋪。隨之又有公利園、金昌泰、協聚昌、同聚成等店鋪開業,多係經營布匹、日用雜貨和食品的行業。有的是前店後廠、工商兼營;有的是一業為主,兼營其他。後期又有福興和、老同久、四合盛、萬盛長等經營雜貨、食品的商鋪開業。1929年鶴崗煤礦公司在老街基(今向陽區的振興街、進步街)劃定街基,由東到西5條街,為商業經營場地。從此,雜貨店、百貨店、飯店、客棧、理發館、浴池、藥鋪等各行各業沿街開設店鋪,逐漸形成初具規模的商業區。

東北淪陷後,老街基成了專供日本人、偽官吏、漢奸、警察、把頭等居住地區,強行把中國商人和居民遷往新街基。許多商鋪領了房基號,在一片荒草甸子上重建店鋪。實力雄厚的同聚號、元發和等商鋪相繼在新街基開業。有些小商號因無力搬遷,改作流動商販,沿礦井叫賣。與此同時,日本商人在新、老街基兩地開設了鶴安商店、東亞洋行、大山洋行等,新街基遂成為礦區人口密集、商賈集中的第二個商業區。1940年後,日偽加緊經濟統製,糧食、布匹、食鹽、火柴、肉食等生活用品,實行配給製。中國商鋪有的收縮營業,有的用變為各種組合的配給店,有的破產倒閉。加之物資緊缺,物價不斷上漲,黑市交易擴大,市場極度蕭條。

抗日戰爭勝利後,鶴崗商業、服務業開始進入新的恢複、發展時期。1946年春,老商號同聚成、協聚昌、天發祥等相繼恢複,加上其他各行商販,共有370多戶。同年秋,在政府提倡下,三街職工消費合作社率先成立。1948年夏,集股辦社形成高潮,一街、二街職工消費合作社,有一萬多名社員入股。同時,礦務局用企業福利基金,先後在遠離中心區的西山、東山、南山和興山等礦區成立了糧食門市部、百貨門市部,主要供應礦工及家屬生活日用品。1949年5月,原合江省貿易局派18名幹部到鶴崗籌建國營商店。在礦務局支持和配合下,將原偽滿的配給所占用的房屋和倉庫改建為國營百貨商店。商店營業麵積為800平方米,職工30人,經營百貨、布匹、鞋帽、煙酒等商品,共300多種,8月正式開業,這是鶴崗第一家國營商業企業。1950年2月成立百貨公司和糧食公司,1951年成立煤建公司和土產公司,1952年成立專賣公司。這期間,將礦務局設在西山、南山、興山、東山煤礦的糧食門市部、百貨門市部改為工薪服務社。1951年6月又撤銷了工薪服務社,所屬網點分別由市聯社和市百貨公司接管。國營各專業公司相繼成立,經營劃細,零售網點增多,銷售額迅速上升,1950年比1949年增長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