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位於牡丹江西岸,清代為寧安轄地,是個僅有三四戶人家的小村落,名黃花甸子。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東鐵路在此設火車站,取名牡丹江站。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後,遂據為軍事要地,1937年建立牡丹江市,這裏成為東滿一帶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牡丹江市現已發展成為黑龍江省東南部的一個綜合性的工業城市和物資集散中心。
一、市場沿革
(一)建國前市場
牡丹江市場是隨著清後期中東路通車,人口逐漸增多,特別是隨著木材采伐輸出和穀物市場的活躍,中外商人相繼而來而發展起來的。1914年,日商設在長春的西協商行首先在牡丹江設立“出張所”營運木材,繼而成立中東製材公司等企業。該公司成立3年共運出木材4000火車(約10萬立方米),大部分銷往長春、沈陽和日本國。從此牡丹江木材業的名聲日振,引來了更多的中外木材商人。到1922年,日本三井、三菱、鈴木等商團亦都從牡丹江進口大量木材,最多時年進口約150萬石(1石=10立方尺)。來自朝鮮、俄國、丹麥、法國等國的外商也接踵而至。他們在牡丹江主要收購、運銷穀物,每年從牡丹江輸出穀物約10萬餘噸。這時期,民族商業也得到一定發展,1930年,有較大商號26戶,其中有公濟號特產商資金20萬元,複合油米商和元亨利油坊資金各4萬元,益成永雜貨商資金3萬元,義昌隆雜貨特產商資金2萬元。至1931年有中外較大坐商40餘戶。
1932年牡丹江淪陷後,日本商民大批湧入開廠設店。1936年圖們至牡丹江、牡丹江至林口鐵路竣工營運,牡丹江成為黑龍江地區東部邊疆的重要交通樞紐。日資將掠奪的物資從這裏經朝鮮的羅津、清津、雄基3港運回日本,又將大批日貨(主要是日用工業品)運至牡丹江傾銷。這期間,實力雄厚的日資高崗號、三井、三菱、日滿、茂利等20多個大商行、會社相繼在牡丹江開設分支機構。1936年以後,加速了幾個大市場的建設。先是擴大了穀物市場,有日本、朝鮮商人及哈爾濱等地民族商業的糧商共40餘家參與經營,實際上是由日商三井、三菱等所操縱,年輸出穀物達60多萬噸。到1938年,又新設了6處各類市場,有西三條路的中央卸賣市場、西牡丹江街的小賣市場、新安街的立南小賣市場、園明街的魚菜小賣市場(後改為中央批發市場)、金鈴街的連鎖店市場和七星街的廉賣市場。在市場內經營的商鋪,最少的20餘戶,最多的有100多戶。
1938——1940年,牡丹江市人口激增至10多萬人,商業網點也發展很快。1938年中外商鋪達932戶,至1939年僅日本人開設的銀行、商業、工業就有967戶,中國民族商業1455戶。牡丹江已漸形成為區域性的商品集散中心城市。輸入的商品,除在牡丹江就地銷售外,相當一部分還轉運周圍縣鎮銷售。如1935年牡丹江便向林口、勃利、密山、綏芬河、一麵坡等地輸出副食品、雜貨達1.3萬多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物資日益匱乏,日偽加緊經濟統製,絕大部分生活用品實行配給,市場日漸蕭條,商鋪門市冷落,不少民族商業不得不閉店另謀生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民族商業比1938年減少121戶,日本人經營的商業也減少了192戶。牡丹江市場由繁榮轉向衰敗。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人民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下,工商業得以恢複和發展。1947年7月,市政府公布《工商營業許可證暫行規則》,私營商業已恢複到676戶,至新中國建立前夕則發展到2979戶。在恢複和整頓私營商業的同時,在市區相繼建立起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商場)8處。有照慶街的東興菜市場,柴市街的東安糧米市場,維新街的維新市場,長安街的副食品市場,西三條路西側的牡丹江雜貨糧米市場,東四條路的東柴草市場,西三條路的西柴草市場,愛民街的百貨商場。
政府在扶持和發展私營商業的同時,還積極創建公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1946年建立了東北貿易公司牡丹江分公司和牡丹江市貿易公司,1947年起在城鄉陸續辦起職工合作社、市民合作社、農村合作社。1948年貿易公司又分設糧食、百貨、土產、煤建4個公司,主要經營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大路貨,對促進商品流通,支援解放戰爭,供應人民生活需要,穩定物價等方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建國後的市場
建國後,國合商業日益壯大,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私營(個體)商業在商品流通中,特別是在零售環節,仍發揮著網點分布廣、方便群眾購買的優勢。1951年第四季度開始建立國營二級站,從全國各地組織貨源,向周圍10個市縣調撥商品,使國營商業不斷擴大了市場供應量。到1952年國營商業零售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45.6%,合作商業占21.9%,私營商業占32.5%。
1953年以後,國營批發逐漸取代了私營批發商。1956年基本完成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使社會商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形成了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6583萬元,比1952年增長87.3%。1958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9131萬元,比1957年增長38.7%。但是,由於購銷渠道單一,加上對零售網點撤並過多,集市貿易開放不夠,市場出現“大通小塞”的現象。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市場變化很大,商品供應日趨緊張,相繼出現了買東西難、做衣服難、吃飯難、住店難等問題。經過調整,從1964年下半年起市場商品日益增多,憑票證供應的商品由年初的22種減少到8種。物價指數也比1963年同期下降3.7%。1965年市場更呈現出繁榮活躍的局麵,商品供應充足,一些主要商品,特別是前幾年奇缺的副食品,供應量大幅度增加,與1962年比較,豬肉增長15.1倍,水產品增長2.8倍,鮮蛋增長29.9倍。市場供求開始轉入正常運行。
“文化大革命”十年,使牡丹江市剛剛全麵好轉的市場急轉直下。1967年商品可供量與購買力之間的差距再次拉大,許多商品供不應求,不得不重新實行憑票、證(券)供應辦法。除全國和省統一規定收票、券的棉布、布成品、針棉織品、豬肉、鮮蛋等外,牡丹江市還增加了30多種憑證定量或憑證、憑券供應的商品。僅1970——1977年發放的購貨券就有170萬張,收券商品多達32個品種、65個規格。在此期間,全市商業網點幾經調整,逐年減少,1976年與1965年相比,國營商業網點減少37個,合作商業網點減少69個。整個市場不僅商品供應緊缺,群眾買東西也很不方便。
改革開放以後,牡丹江市政府積極調整商業網點和恢複擴大集市貿易。1979年,全市商業網點發展到486戶,其中商業315戶(含合作商業,下同),飲食服務業117戶,集市貿易除已開放的鐵嶺、樺林、溫春3處外,又恢複了東風農產品市場、愛民集市貿易市場和沿江集市貿易市場。上市商品逐漸增多,交易日趨活躍。從1980年貫徹國營、集體、個體商業一起上的方針後,商業網點大幅度增加,集市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到1985年末,商業網點已發展到6032戶,為1980年1835戶的3.3倍;從業人員增長近1倍。集市貿易市場發展到23處,比1978年增加19處。上市品種和成交額,都比1978年論倍增長。1985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63340萬元,比1980年增長111.3%。調往周圍市縣的工業品每年2億多元,占批發額的40%以上。膠鞋、機製紙、果酒、合頁、小蘇打、硫酸鋁等商品還遠銷省外。
二、商業網點
(一)民國前期
1917年以後,始有雜貨、糧食、藥房等商鋪陸續開設。至1930年已有較大的商業網點26戶,其中土特產2戶、雜貨特產7戶、雜貨10戶、雜貨床子1戶、藥鋪2戶、當鋪1戶、運輸1戶、油坊2戶。另外有日本人開設的木材行2戶。
(二)東北淪陷時期
30年代,牡丹江市商業網點發展較快,但市場主要由日本人所占領,民族商業受到排擠。1937年全市商業網點642戶,其中日商網點428戶,占66.6%;民族商業網點214戶,僅占33.4%。日本人還控製著絕大部分批發企業,1938年在日本人經營的549戶商業網點中,有批零兼營網點112戶,而中國人經營的383戶網點中,基本沒有批發網點,都是經營日貨、雜貨、副食品的零售店鋪和小攤販。
(三)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九·三”抗戰勝利後,日商全部閉店,民族商業剩下400餘戶,且多是小商小販,坐商寥寥無幾。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到1947年7月,私營商業發展到676戶,其中坐商412戶,從業人員829人,資金66.6萬元;商販254戶,從業人員264人。至1948年11月增加到1546戶,其中坐商922戶,從業人員1890人,資金136.8萬元;商販624戶(人),資金11.8萬元。新中國建立前,私營商業網點已達2979戶,其中坐商(含飲食服務業)1492戶,從業人員3114人,資金218.3萬元,分布42個行業;行商410戶(人),資金22萬元,分布18個行業;商販1077戶(人),資金17萬元,分布27個行業。此外,尚有沿街擺攤和遊動商販600多戶,未計算在內。
1946年起開始建立公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至1948年8月,已有公營商業網點30個,職工561人;供銷合作商業網點22個,職工189人。這時公營商業網點有百貨業9個,柴炭業2個,皮毛業1個,書店業2個,糧米業1個,煙酒業3個,代理店業1個,運輸業7個,娛樂業4個,澡塘業2個,大車店業2個,醫務業1個。網點雖少,但資金雄厚,達254萬元,相當於全部私營商業的資金總和。
(四)建國後網點變化
建國初期,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私營商業同步發展。至1952年末,全市社會商業網點2465戶,其中:國營網點70戶,供銷合作社66戶,私營商業2329戶。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後,社會商業網點大幅度減少,私營商業網點由2004個減至1106個,減少44.8%。其中原有資本主義商業網點441戶,改造為公私合營122戶(總店14戶,分店108戶);1336戶小店鋪和商販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組的889戶;淘汰、轉業與廢業的132戶;尚餘95戶仍保留個人經營。這時的國營商業網點增加到69個。
1959年以後,商業網點幾經調整,先是將公私合營商業過渡升級為國營,後又將合作商店亦變為國營並進行了撤並,全市商業網點急劇減少。至1965年,社會商業網點僅有293個,其中國營151個,集體142個。“文化大革命”十年,商業網點繼續減少。至1975年社會商業網點291個,其中國營145個,集體146個。1979年以後,這種狀況始有所改變。
三、主要商業街區
牡丹江市的商業街區是在30年代以後逐漸形成的。當時以老火車站(現文化宮廣場)為軸,向北、南方向伸展。北麵,以太平路和金鈴街(現愛民街)、圓明街等縱橫交錯的街道為主,形成第一新市區,是當時日商聚集的主要繁華商業區。南麵,以東西長安街為主的舊市區,為中國人經營的商業區,經不斷擴建、裝修,亦成為當時有名的商業大街。建國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商業街區布局有了新的發展。進入80年代,全市已形成了以13條街道為骨幹的7個商業區。其中商業網點集中較多,最為繁華的商業區有5個。
(一)站前旅遊商業區
以光華街為主的站前一帶,形成一個扇麵形的商業區。有站前綜合商店、光華商場、牡丹江飯店、麗江飯店等較大的商業、服務網點。還有煙酒食雜店、飲食店、浴池、理發店、文娛活動場所等中小型網點近200戶。販賣旅遊日用品、副食品、小吃的攤床、商亭更是比比皆是。過往旅客不出百米,食、住、行、娛均可滿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