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市場(1 / 3)

福建莆田市場

莆田市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總麵積3959.8平方公裏,占全省的3.1%。地形背山麵海,中部興化平原,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1989年底,全市總人口255.8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裏673人(莆田市統計局1989年度《統計年鑒》),人口密度居全省第一。

莆田市俗稱興化,又因盛產荔枝,故有“荔城”之美稱。據地方誌記載:莆田、仙遊兩地分別在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和唐聖曆二年(699年)置縣,曆史上很長一個時期兩縣自成一個行政區劃。宋代為興化軍、興安州,元代為興化路,明清為興化府。民國23年(1934年),福建全省分設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莆、仙屬第四督察專員公署(駐泉州),直至解放。1949年8月21日和8月25日,莆田、仙遊先後宣告解放,二縣分別成立縣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決定,全省劃為7個專區和兩個省轄市,莆、仙屬晉江專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行政機構逐漸癱瘓。1967年3月,部隊進駐機關“支左”,同年7月,兩縣軍事管製委員會成立,同隸晉江地區軍管會。1968年9月,兩縣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1970年7月,成立莆田地區,管轄莆田、仙遊、福清、閩侯、永泰、閩清、長樂、平潭等8縣(《莆田市文史資料》第一輯)。1983年6月以後莆田地區撤銷,從莆田縣劃出城廂鎮和城郊公社建城廂區,劃涵江鎮和涵江公社建涵江區,組成省轄莆田市,管轄莆田、仙遊兩縣。1988年設立湄洲島旅遊經濟開發區。現全市共轄5個縣、區。

莆田市境內水陸交通方便,海岸線長達343.6公裏,占全省海岸線長度的十分之一強,擁有秀嶼港、三江口港和楓亭太平港,海運比較發達。三江口港可停泊5000噸海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日本輪船“紀攝丸”號首次入港,從此,內外輪船來往不絕。楓亭太平港早在唐朝就開辟“上通郡省,下接漳泉”的沿海航運,至宋代“市易日盛,戶口繁多”(摘自1984年出版的《興化攬勝》)。明代,楓亭的市集、海運有新的發展。現正興建中的湄洲灣秀嶼港,是天然深水良港。目前,秀嶼港區已建成糧食中轉倉庫6座,食糖中轉倉庫2座,商業網點1座,3000噸級雜貨碼頭1個,鹽業碼頭1個。上述港口已開通國際航線,三江口港至香港的貨運航線正式複航;秀嶼港開辟了與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14個國家、20個港口的海上國際貿易航線。內河有木蘭溪,橫貫境內,幹流長105公裏,經涵江注入興化灣,流域麵積1732平方公裏,中、上遊可通木船,下遊可通汽船。內陸有福廈公路及其支線,縱貫南北,車輛可通達全市45個鄉、鎮。海運、河運與陸運交織成網,處於水陸交通樞紐的涵江與楓亭,成為莆田全境的重要市場。

莆田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具有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的良好自然條件,曆史上形成傳統生產特色。甘蔗、(蔗糖)、黃麻以及荔枝、龍眼是莆田地區大宗產品,名聞國內外。甘蔗種植的曆史,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1985年種植麵積達22.6萬畝,總產量126萬噸,為曆史最高水平。黃麻1989年總量達0.23萬噸,居全省首位。荔枝、龍眼、枇杷是馳名中外的三大名果。近年來,柑桔和茶葉生產也有較快發展。1989年,向市場提供水果總產量6萬多噸,比1949年增長12.95倍。由於海岸線長,漁業發達,海產品比較豐富。1989年,水產品總產量8.32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7.5萬噸,比1949年增長11.06倍。畜牧業也較發達,生豬在曆史上就屬調出區。由於莆田地區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曆史上是糧食調入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莆、仙兩縣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工廠企業寥寥無幾,隻有幾家土糖鋪和個體曬鹽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蔗糖工業和以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工業首先得到發展。1980年以後,隨著對外開放,鞋革、化工、農機、森工、電子等行業發展很快。特別是建市後,鄉鎮企業之花遍地開放,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工業的發展。198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69億元,比1949年的0.24億元增長89.38倍。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超過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6.04%上升為75.52%。

市場沿革

1949年以前

莆田市場的曆史,可追溯到晉代,中原衣冠入閩,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隨著中原貨幣的流入,一些村落逐漸有人從事商業經營,如度尾的三般店,就因在1400多年前的梁朝時,開設三爿經營(鹽、豆、鐵、瓷)店鋪而得名。

莆、仙兩縣置縣後,楓亭就歸入仙遊建製,縣境內第一個驛站就設在這裏,稱“楓亭館”,管廩給、鋪陳、夫役和馬匹供應,辦理來往官員接待等。隨後楓亭村落出現圩集和小商販,形成店肆、酒坊,進行農產品、水產品、牲畜、日雜貨等交易。

唐代,興化的黃石、涵江、城廂、江口、西天尾、華亭、莊邊、笏石、北高、楓亭、鯉城等地,先後設立商業網點,逐步形成集鎮。黃石是莆田最先形成的商業集鎮,宋時建市,明中葉以前已成為莆田、仙遊、惠安3縣的商業中心。興化市場初步形成十大行業,即:土苧、麻、棉細布業,飲食、糕餅業,鹽子店,魚牙行棧,中醫藥鋪,三土業(土煙、土紙、土製糖),南北京果,山貨,鑄造、陶瓷業,杉木業。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興化,黃石集鎮遭受破壞,商業中心移往涵江。此後,涵江巨商輩出,萬商雲集,市場逐漸向外埠伸展,經營區域不斷擴大,因而成為莆仙最重要的商業市場。

清代,興化市場已具相當規模,莆、仙兩縣商戶近千戶。僅涵江、城廂、楓亭、鯉城四地即有16行業之盛。當地富商,憑借本地食糖、桂圓等土特產,發揮三江口、楓亭(太平港)港口的海上運輸優勢,與江南一帶進行較大規模的貿易。同時也開始了對台貿易,輸出品種有食糖、桂圓幹以及土布、土煙、陶瓷、青靛等,輸入品種有大米、棉布、蘇廣百貨、藥材等。鴉片戰爭爆發後,以英國為首的鴉片、嗎啡、燒油、火柴、棉布、棉紗、針織品、肥田粉等外國商品大量傾銷莆田,並在涵江設立源灃、義德、通美等代理商行,後又相繼出現“瑞裕”號、“大同”號和“泉裕”號等數十家商行。同時,旅館、酒樓、首飾品等消費服務行業也應運興起。

民國初期,興化商業仍然興旺。涵江宮口的大商行由3家發展為16家,百貨由3家發展為30家,棉布由1家發展為30家;三江口每年單從上海運進貨物即有6萬噸左右,運出貨物有3~4.3萬噸左右(《莆田市文史資料》第二輯)。運進貨物主要有豆餅、布匹、麵粉、煤油、蘇廣百貨、京果、化肥等工業品;運出貨物主要有桂圓幹、荔枝幹、食糖等。涵江全鎮擁有大小店鋪7~8百家,從業人員3000人左右,從事行業50多個,主要有豆餅、桂圓、紗布、京果、輪船、百貨、食糖、代理行和煉乳等9大行業。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輸入莆田的外國商品,比清末(1911年)增長2倍。抗日戰爭期間,我國東南沿海海岸均被封鎖,唯三江口例外。三江口因此一躍成為全省唯一的吞吐港口,不僅本省各地商人紛紛湧入莆田經商,而且江、浙、粵等省商人也來此經商辦貨,莆田市場空前繁榮。眾多外出的興化商人,遍布省內各縣以及南京,蕪湖、安慶、上海、台灣、香港等地,有的遠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莆田市場貨物的進出販運起很大作用。在福州的興化商人,大多集中於下杭路和中亭路,辦了許多商莊、行棧,形成全省首屈一指的“興化商幫”。所經營的鞭炮、南北貨、食糖業等,控製著福州市場。百貨批發和汽車運輸業,也為興化商幫風頭最健的業務,僅興化商幫的私營汽車就占福州全市私營汽車的85%以上。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彌補內戰軍費開支而濫發鈔票,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市場和金融界一片混亂,中小商家破產倒閉者甚多。至解放前夕,莆田縣僅有商業戶2914戶,仙遊縣有商業戶1580戶,均為清朝末年的一半,整個商業市場百孔千瘡。

1949年以後

1949年10月至1952年,屬經濟恢複時期;其後5年(1953~1957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一五”時期)。這一時期,莆田、仙遊兩縣隸屬於晉江地區。當時工農業生產恢複發展比較快,經濟效果較好,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其中農副土特產品價格穩中有升,工業品零售價格穩中有降,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0年,莆、仙兩縣工商科,對市場進行全麵整頓,籌建工商聯合會,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全麵普查登記,發證管理。仙遊縣工商科還對私營商販的度量衡進行幾次大檢查,從1153杆大、小秤中查出1070杆的秤不合格,700多杆做沒收處理(摘自《仙遊市場》)。同年,國營福州貿易公司在莆田、仙遊分別設置營業處,著手收購糧食、食糖、桂圓幹、鮮蛋、肥豬、水產品、土煙、蜜棗等土特產品,積極吞吐物資,以批發為主,並大量供應棉布、棉紗、棉花、糧食、食油、食鹽、化肥、豆餅、肥豬、鮮蛋、卷煙、酒、水產品、日用百貨等重要產品,並以掛牌明碼標價的形式指導市場物價。如對食糖以高於市價2.6倍的幅度大量購進,打擊私營糖販,保護蔗農利益,發展糖業生產。

1951年,莆、仙營業處改組為莆田貿易公司,屬省貿易總公司領導。同時,成立縣供銷合作總社和基層供銷社,供應農民生活消費品和化肥等各種生產資料,並配合國營商業收購食糖、土煙、桂圓幹、蜜棗等土特產品,從而不斷提高國合商業對城鄉市場的占有率,滿足軍需民用。

1952年1月開始,在縣機關和國營商業內部開展“三反”(即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社會上掀起“五反”(即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經濟情報)運動,對市場進行整頓。一些違法亂紀的私營商販,受到懲治,私營商業經營出現消極傾向。市場上,國營商業蓬勃發展,國營一攬子貿易公司開始專業化經營,分別成立糧食公司、土產公司、百貨公司、醫藥公司。對煙、酒實行了專賣政策。政府為了加強對市場的宏觀控製,由公安、稅務、工商聯、國營專業公司和供銷社等聯合組成市場管理委員會。首次頒布市場管理條例。組織工人糾察隊,檢查物價和逃漏稅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1953年,成立縣糧食局,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每人每月供應成品糧11公斤,城鎮居民每人供應成品糧11.25公斤。1954年,開始實行棉布計劃供應,每人每年發給定量布票20市尺,由國營百貨公司負責供應,當年全市銷售棉布592.1萬米。1955年,食糖購銷由國營中糖公司統一經營,當年統一收購32016噸,市內安排計劃供應1304噸。1956年,生豬開始實行派購,由國營食品公司主營,當年全市收購生豬73201頭。1956年,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被改造的私營商業達97%),其中:“一步登天”納入國營商業的有:棉布、醫藥、屠宰、飲食、木材、食糖等行業占9.74%,公私合營占5.34%,合作商店(小組)占81.85%。對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國營商業成為市場的領導力量。

1957年,成立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強對市場的全麵管理。根據省人委頒布的《農村市場管理暫行辦法(草案)》,著手進行市場整頓,對投機倒把、搶購、套購國家統購統銷物資的違法亂紀、擾亂市場秩序的案件進行嚴肅處理,並開始執行物資的分級分類管理。一類糧、油、棉布,完成國家統購任務後,剩餘的由國、合商業營銷;二類煙、麻、桂圓等,由國營商業委托供銷社計劃收購,不準個體商販經營;三類物資開放,允許在市場上自由交易,集市貿易逐步走上正軌。

1957年,城鄉國營商業、物資、供銷等全民所有製職工達6690人,比1952年增加10多倍,經營品種多達幾千種,主要有糧油、肥豬、鮮蛋、水產品、食糖、卷煙、酒類、京果、棉布、毛線、農藥、化肥、中藥材、木材、五金、百貨等人民生產生活必需品。當時比較高檔的耐用消費品,如自行車1953年首次上市銷售16輛,手表、縫紉機1956年開始上市,分別銷售270隻和235架。國營商業在流通領域中開始發揮主渠道作用。全市社會商品零售額由1952年的4322萬元增加到1957年的9378萬元,增長1.2倍。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比重占70%,公私合營商業及農民貿易隻占30%,這時期的主要農副產品采購量和主要商品銷售量逐年增加。

1958年,開始“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特征,造成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1959年到1961年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工農業生產逐年下降。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17798萬元,比1957年的29468萬元下降39.6%,市場上出現鈔票過多,商品不足,物價上漲,供應十分緊張的局麵。由於物資緊缺,造成兩種市場、兩個價格,牌市差價懸殊。1960年12月,集貿市場大米每市斤售價2.8元,高於國家牌價21倍;花生油每市斤售價15元,高20倍;豬肉每市斤6.5元,高8倍;化肥每斤5元,高出26倍。國營商業在市場的糧油、布、肉等許多商品的供應量按人口平均都有較大的下降,1961年城鎮居民每人每月供應成品糧9公斤,每人年供應棉布2.5市尺。並擴大了憑票證和定量供應的品種和範圍。1961年,對毛巾、襪子、蚊帳布、針棉紡織品也實行收布票供應,鞋類發鞋票供應。1962年,市場上憑票憑證供應的有糧、油、肉、蛋、糖、煙、酒、布、鞋、火柴、肥皂、煤油等100多種主要商品。市場上流通的有糧票、油票、布票、糖票、肉票、蛋票、煙票、菜票、豆票、糕餅票、糖果票、鞋票、針織品票、鍾表票、自行車票、縫紉機票、肥皂票、糧證、煤油證、商品購買證、僑彙證、工業品券、副食品券等20多種。同時,為了回籠貨幣,平衡差額,1961年市場敞開出售高價糖果、高價糕餅,供應高價名菜、名酒等。此外,還有供應高價針棉織品、高價冰淇淋、雪糕等20多種。1961年,社會商品零售額7461萬元,比1957年的9378萬元下降20.44%。1962年社會商品零售額9898萬元,僅比1957年增長5.54%,主要農副產品采購量和主要商品銷售量普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