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管理的基本情況
人類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和交換方式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結構,同時也就產生一定的管理方式。管理是一切有組織的協作所不可缺少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管理尤其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列寧說過:“社會主義政黨在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基本上完成了奪取政權和鎮壓剝削者的事業,緊接著就要解決管理這個任務。我們必須不愧為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這個最困難的(也是最崇高的)任務的人。”列寧這裏指的首先是經濟管理的任務。毛澤東同誌在建國前夕,也號召全黨“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用極大的努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這無疑主要指的也是經濟管理特別是工業經濟管理。鄧小平同誌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要求我們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決管理方法、管理製度、經濟政策這三方麵的問題。
從一九一八年列寧提出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這一最崇高的任務開始,到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誌要求重新研究和解決經濟管理的新問題時為止,整整過了六十年。如果再加上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屆三中全會這六年總共是六十六年。而從我國建國時算起,也有三十五年了。在這一長過程中,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經曆了一係列的成功和挫折,積累了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到一九八四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理論和實踐上終於出現了重大的發展。概括起來,主要是:(1)社會主義政黨在奪取政權並基本上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製以後,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務之一是學會並加強經濟管理,發展社會生產力。(2)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製度,比舊的社會製度具有無比優越性。這不但為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創造了條件,也要求經濟管理能夠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客觀規律,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的規律,並采用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去充分地發揮這種優越性。(3)三十幾年來,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管理上進行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舊中國根本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過去由於沒有找到最適合和最有效的經濟管理模式和方法,因而還未能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應有的發揮。(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首先在農村對僵化了的經濟管理模式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寶貴的經驗。同時,在城市也進行了改革試點,企業在擴大自主權的情況下,開始由單純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總結了前一段的曆史經驗,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指出了新的經濟管理模式,為開創我國經濟管理的新局麵開辟了道路。
新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憤圖強,艱苦奮鬥,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方麵,取得了舊中國夢想不到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經濟管理開始初步走上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新路子,全國的經濟獲得了空前的蓬勃發展。
一、國民經濟的發展
舊中國生產凋敝,民不聊生。一九四九年,社會總產值(即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5個物質生產部門產值的總和)隻有55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隻有466億元,國民收入(即上述5個物質生產部門淨產值的總和)隻有358億元。一九八四年,社會總產值達到13,00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0,797億元,國民收入(一年內創造的淨產值)達到5,485億元,分別比一九四九年增長14倍到22倍。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平均每年增長速度,在一九五三至一九八四年期間,社會總產值為8%,工農業總產值為8.2%,國民收入為6.2%。這樣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工業先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罕見的。再從實物形態來看,新中國許多產品一九八四年一年的產量,就比舊中國幾十年的總和還要超出好幾倍。例如,一九八四年鋼產量為4,347萬噸,比一八九八至一九四八年半個世紀的產量(760萬噸),還要多4.7倍。一九八四年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中,棉紗、棉布、自行車、縫紉機、糧食、棉花、油菜籽等居世界首位,肉類、花生、茶葉等居世界第二位,原煤、化肥、硫酸、水泥、能源生產總量、大豆等居世界第三位,鋼居世界第四位,電視機居世界第五位,發電量居世界第六位,原油居世界第七位。
二、社會再生產能力的加強
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八四年,僅全民所有製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共達12,79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9,705億元,更新改造及其他措施投資3,088億元,共建成大、中型項目3,900多個,小型項目幾十萬個,各種房屋建築麵積達24億多平方米。三十多年來,我們不僅充分利用了近15億畝的耕地麵積,還開墾了荒地3,300多萬畝,對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珠江、遼河、長江和鬆花江,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治理和開發,整修和新修堤防、圩垸、海塘17萬公裏,主要的江河水利工程可以防禦20—40年一遇的洪水。經過勘探,我國已經發現的礦產資源達140多種,成為當前世界上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到一九八三年底,我國煤的保有儲量達到7,276億噸,按當年生產規模可開采一千年;鐵礦石的保有儲量達到467.6億噸。特別可喜的是探明了大量的石油儲量。已探明的儲量還說明,我國的鎢、鋅、鋰、稀土、鈦、釩、鉬、汞、錫等有色金屬的蘊藏量都居世界首位,還富有釷、鈾、鈹、鉭、铌、鍺等經濟建設和國防尖端所需的稀有金屬。大規模建設迅速擴大了我國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生產能力。生產技術裝備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一方麵我們從國外引進了一係列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生產線,一方麵依靠自己的力量,製造了許多大型技術裝備,成功地建設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核工業基地、航天工業基地,設計並製造了人造衛星,宇宙火箭裝置,還建成了葛洲壩水利樞紐等大型工程。
三、生產力布局的改善
舊中國的地區經濟分布很不合理,70%以上的工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廣大內地和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則很少或者沒有近代工業。占國土麵積69%的西北、西南和內蒙古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國的9%。黨和政府為了改變這種戰略上的不合理的經濟布局,從投資、財政、技術上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在發展沿海經濟的同時,著重扶持內地經濟,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八三年,內地建設的投資占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3%,沿海地區隻占39%(其餘的8%是用來購買機車車輛、輪船、飛機等不分地區的投資)。與此同時,國家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達839億元,占全國基建總投資的9.4%。經過三十五年的建設,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已形成一批新的工業基地,主要有:四川的天然氣、化工、鋼鐵、機械工業基地;雲南的有色金屬及化工基地;貴州的煤炭、有色金屬、化工基地;陝西、甘肅、寧夏的煤炭、化工、冶金、機械和電力工業基地;安徽的煤炭、冶金、化工基地;河南的煤炭、有色金屬、機械工業基地;湖北、湖南的冶金、機械、化工和電力工業基地;黑龍江、吉林的機械、石油、化工、輕工和森林工業基地。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二年,內地全民所有製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占全國的比重已從28%增長到56.8%;內地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已由31%提高到41%。一九五○至一九八三年,全國新建了成渝、寶成、蘭新、包蘭、成昆,襄渝、焦枝、枝柳、太焦、黔桂、湘黔、南疆等100多條鐵路,新增營業裏程近3萬公裏,其中有四分之三分布在內地。到一九八四年,除西藏外,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通了火車。一九八三年,少數民族地區的鐵路通車裏程達12,088公裏,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8,577公裏;公路裏程達23萬公裏,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21.88萬公裏,其中包括通向西藏的康藏、青藏、新藏、滇藏等公路,西藏境內也新修了不少公路。這對加速邊遠地區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前提。
四、產業結構的變化
舊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國。抗戰前,現代工業隻占國民經濟的10%左右。一九四九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隻占30%,農業占70%。到一九八四年,我們已經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七十年代以來,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工業已上升到70%左右,而農業則下降到30%左右;從淨產值來看,從一九七○年開始,工業的淨產值同農業淨產值之比,已由一九四九年的1∶5左右,上升到1∶1左右。
在產業結構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和商業(包括物資供銷、服務業)也都有很大發展。建築業的總產值,從一九五二年的57億元增長到一九八四年的1,171億元,平均每年遞增9.9%;它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由一九五二年的5.6%上升到了一九八四年的9.4%。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四年,我國鐵路營業裏程由2.29萬公裏增加到5.17萬公裏,鐵路貨運量由13,217萬噸增加到124,074萬噸;公路營業裏程由12.67萬公裏增加到92.67萬公裏,公路貨運量由13,158萬噸增加到78,868萬噸;內河航道從9.5萬公裏增加到10.93萬公裏;民用航空航線由1.31萬公裏增加到22.91萬公裏。輸油氣管道裏程由一九五八年的100公裏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11,100公裏。所有這些,形成了我國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管道5種運輸方式組成的遍布城鄉的運輸網。但從總的看,一九八四年運輸業的總產值隻有366億元,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反而從一九五二年的3.5%下降到了2.8%,水運、陸運、空運,都顯得很緊張,是我國國民經濟中亟待加強的一個薄弱環節。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由一九五二年的276.8億元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3,357億元,擴大了近11倍,商業總產值也由113億元增加到496億元,增加了3.4倍;特別是近年來城鄉集市貿易活躍,旅遊業、飲食業、服務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總的看來,我國包括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還是很不發達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商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隻有4.5%,比一九五二年的11%反而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