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技術進步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強大的活躍的社會生產力,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曾經多次指出,經濟振興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這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因此,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是經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鄧小平同誌一九七八年在全國科學大會的講話中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馬克思在係統地研究了十七、十九世紀的產業革命之後指出,機器大生產與手工生產的重要區別,就在於“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來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就在於“整個生產過程不是屈從於勞動者的直接技巧,而是科學在技術上的應用”;並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隨著科學技術向前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在生產實踐中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學與生產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由於現代科學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於生產,使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麵貌一新,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新的生產部門不斷出現,新的產業結構相繼形成,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在勞動中的創造性和管理、控製能力,把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增長,60%以上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新興產業100%是科學技術帶來的。據外國某些經濟學家計算,從一八九九年到一九六○年,技術進步使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加1.85%,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90%以上是由於技術進步創造的。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八年,技術進步使蘇聯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加3.7%,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四年每年增加2%,也就是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四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一半左右是由於技術進步創造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技術進步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日益增長的經濟效益。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我國在工業生產增加的產值中,靠現有企業的整頓和技術改造實現的占三分之二左右。
一、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
黨的十二大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戰略重點之一。趙紫陽總理指出:“科學現代化所以是關鍵,就是因為它可以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難題。”
(一)發展科學技術是實現黨的十二大提出的戰略目標的一個基本保證。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到本世紀末使我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是我國經濟的戰略目標。從資金、能源、材料等方麵情況看,如果在老技術、老設備、老材料、老工藝、老產品的基礎上,按照現在已經達到的技術經濟指標,翻兩番是辦不到的。但是,依靠技術進步,在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基礎上,把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都提高到全新的水平,這個目標就有實現的把握。所以,搞現代化,振興經濟,翻兩番,一定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這是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二)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勞動生產率同先進工業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國機械工業勞動生產率隻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鋼鐵工業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十一分之一,日本的十五分之一。這裏,除了工業本身的條件以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科學技術落後。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更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
(三)現代科學技術對國家的重大經濟、社會決策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的經濟建設,不僅在經濟內部各部門之間,經濟建設與社會生活之間,都有著錯綜複雜的聯係和互相製約的關係,而且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要作出任何正確的經濟決策,都必須考慮科學技術的因素。把科學技術因素與經濟因素密切結合起來,才有可能使經濟決策既符合經濟規律又符合自然規律。我國過去一些經濟決策失誤,與不懂科學技術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四)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活動以外的社會生活其他方麵的影響也日益加深。我國要改善人民的吃、穿、用、住、行,必須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防建設與科學技術的關係極其密切,要增強我國的軍事實力,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是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迫切需要
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如果我國能很好地借鑒經濟發達國家利用科學技術實現經濟起飛的經驗,積極吸收當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就有可能跳越某些傳統技術的發展階段,大大加速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的步伐,發展一批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創造出新的強大的生產力。
迎接新的技術革命,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國家將采取對策的重點放在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上麵。因為我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主要陣地。在當代,有些人把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例如鋼鐵、汽車、建築、石油化工等叫做“夕陽工業”,而在我國這些工業卻是“朝陽工業”,大有發展前途。因此,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吸收它們的先進技術,改進我國的傳統工業,縮小與它們的差距。同時,我國有條件、也有可能發展一批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穩步提高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積極利用新興技術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在發展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方麵,注意選準目標,突出重點,發展優勢是十分重要的,決不能象過去那樣搞“齊頭並進”、“全麵趕超”,決不能要求“凡是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我國技術進步的曆史任務
解放前,我國的科學技術非常落後,很多領域基本上是空白。工業生產不僅基礎薄弱,而且多是采用陳舊技術。農業生產全部使用手工勞動和傳統耕作方式,個別落後地區甚至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狀態。國民經濟整個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落後於經濟發達國家半個世紀以上。
一、我國三十五年來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建國以來,我國工農業科學技術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五十年代,我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主要是從蘇聯及東歐國家引進技術、裝備。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以有名的156項為中心,共引進了400多個項目,主要是成套設備,填補了我國工業在重型和礦山機械、發電設備、機床、汽車、拖拉機、飛機、坦克、船舶等方麵的製造能力的空白,使我國主要工業部門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設備製造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並且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科研、設計力量和技術工人隊伍。從六十年代初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我國經濟建設在遭到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了一批重點科技項目的協作攻關,不僅在基礎科學的某些領域,而且在應用科學的某些領域獲得了重大突破。一九六四年,我國試製成功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一係列新興科學技術部門也建立起來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受到了嚴重摧殘,正常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中斷,廣大科技人員遭到種種迫害,引進技術設備被斥為“洋奴哲學”、“爬行主義”。我國與國外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本來已經縮小,經過十年動亂,又擴大了。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科學技術作了一係列重要指示,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思想。為實現這些指導思想,還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如著重加強生產技術研究,正確選擇技術,形成合理的技術結構;加強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開發和科研成果的推廣工作;保證基礎研究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有所發展;把學習、消化、吸收國外科學技術成就作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等等。在短短幾年中,我國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在發展新興技術方麵,我國4次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試驗通訊衛星,研製成功了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等。獲得國家發明獎的有重大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大幅度增加,一九八二年比一九八一年增加24%,一九八三年又比一九八二年增加44%。
三十五年來,科技工作對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工業方麵研製成功並生產了大批大型成套設備,解決了順丁橡膠和重水的工業化生產問題,解決了我國陸相地層石油開發的問題,還創造性地解決了攀枝花、金川、包頭三大共生礦的綜合利用技術問題,等等。近幾年,由於國家實行了一係列鼓勵技術進步、技術改造的政策、措施,如適當提高折舊率,允許一些企業按銷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新產品開發基金,試行財政貼息政策,對落後產品、落後工藝實行限製發展和淘汰的政策,對引進技術、進口關鍵設備實行減免關稅和工商稅並在資金和外彙方麵予以支持,等等,加快了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技術改造的步伐。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已完成節能技術改造項目2,300多個,加上提高管理水平,調整產品結構,挖掘企業潛力等措施,平均每年節約標準煤2,000萬噸;輕工、紡織、電子工業在產品的品種、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進步。據對358項科技成果的統計,幾年來增加累進效益就達到175億元以上,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了重大貢獻。
在農業方麵,我國已經基本上更新了一代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和大麵積推廣了一批小麥、水稻、棉花、玉米等優良品種。僅秈型雜交水稻在近4億畝農田中推廣,就增產稻穀400多億斤。我國還根治了東亞飛蝗,控製了小麥條鏽病,推廣了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等等。我國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是同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分不開的。
二、我國技術進步的現狀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很不適應
建國以來,我國技術進步的成就很大,但總的來看,生產技術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狀況還比較落後。
(一)裝備落後。全國工交企業的固定資產約有四分之一“超期服役”。許多企業設備陳舊,精確度和工作效率很低。全國擁有約300萬台機床,大部分是結構陳舊、性能很差的通用機床,半數以上要報廢或降級使用。冶金工業主要設備中,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約占三分之二。紡織工業至今仍沿用一些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豐田紡織機。煤炭工業中,綜合機械化采煤隻占20%。經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已實現了鐵路牽引動力內燃化、電氣化,而我國,到一九八四年,80%的運量還靠落後的蒸汽機車牽引。公路運輸所用汽車大部分是國外四、五十年代的車型,性能差、噸位低、自重大、油耗高,大部分卡車每噸公裏油耗比先進的卡車高出20—30%。工業鍋爐中,熱效率在55%以下的占了三分之二。
(二)工藝落後。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效率低,綜合利用程度差。例如,國際上早已淘汰的熱軋疊板軋機仍在繼續使用;化肥構成中肥效低的碳酸氫銨還占40%;高效無毒低毒農藥產量很小;水泥生產中落後的濕法工藝還占60%;木材加工工藝落後,木材利用率隻有40%;紡織印染主要靠人工配色,高檔、精加工產品比重還不到10%;食品加工業大都靠手工操作等。
(三)產品老化。以機械產品為例,有14%的品種需要淘汰、42%需要更新,基礎件、元器件的品種少、質量低、可靠性差、使用壽命短,齒輪、軸承、液壓件等傳動件的壽命隻有國外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這種工業技術落後的狀況如果不盡快改變,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振興經濟的目標就有落空的危險。
三、我國技術進步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方針原則
(一)技術進步的戰略目標是:到本世紀末,把經濟發達國家在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已經普遍采用了的、適合我國需要的、先進的生產技術,在我國廠礦企業中基本普及,並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體係。
各行各業,由於實際情況不同,技術發展的具體目標也有所不同:
在許多傳統技術領域,首先在骨幹企業,經過努力,達到經濟發達國家七、八十年代的先進技術水平。
有些領域,如電子、紡織工業以及石油開發、某些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等,由於工藝本身要求和國際市場競爭,必須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特別是新興技術領域,如微電子技術、光纖通訊、新材料等,發展變化異常迅速。因此,在這些領域,到本世紀末要盡可能超過國外七、八十年代水平,以至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由於經濟、社會、文化等條件不同,國外有些先進技術不適合我國國情,不能成為我國的技術發展方向,如高耗能的建築等。
有些技術,在經濟發達國家六十年代以前就已普遍采用了,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重要,也要下力量使之普及。如鐵路電氣化、城市煤氣化、城市自動電話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