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民的喪葬習俗
1.辭靈
伴宿送庫的次日必須發引,俗稱出殯。即將靈棺從家裏抬到墳地去埋葬。
出殯之前,喪家照例要舉行辭靈儀式,包括“搛罐”和“掃材”。
搛罐是在家停靈期間的最後一次總祭奠。冷葷熱炒均可為供,大至成桌的祭席。由家族當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奠酒主祭,孝屬和近親們依次叩首,並搛一箸子魚肉、菜肴,填往“□食罐”(通常是半尺來高的掛釉瓦瓶,舊時磚瓦鋪有售),搛罐過程中,筷子不準放下,最後孝子搛一筷子,即用一蘋果將罐口堵上,再由孝子將一個小烙餅或燒餅,轉圈咬去四周,放於罐口,然後用紅布包好,以花紅線紮緊,擺在靈前,以備出殯時讓大兒媳婦抱著,也有由老婆或承重孫媳抱著的,下葬時埋在棺材前頭。
嫌罐以後,多將所用筷子折斷,全體舉哀。至此,全部祭禮結束了,馬上撤去“堂罩”,有影者,將影背過去,撤供。棚內所懸掛的花圈、挽聯、匾額、祭幛一律摘下,除大棚、月台不動外,餘者均行拆除。
出殯前,還要由杠房的人把棺材前端稍微抬起,孝子將一個銅錢墊在棺下。同時用新笤帚、簸箕,掃掃棺蓋上的浮土,傾於炕席底下,謂之“掃材起棺”(取“捎財起官”之意)。最後,在孝子大喊“爸(媽),躲釘!”聲中,全體大聲哀號,將棺蓋上的楔子釘好。
2.出堂
一般人家出殯多在上午八、九點鍾。所謂“辰時發引”。富戶大殯則在上午十點左右,所謂“巳時發引”。富戶預備酒席者,多於上午八點開席,十點結束。
出殯前,照例由杠頭——打響尺的向本家大爺或提調請示:“什幺時刻發引?”喪主即以“辰刻發引”或“巳時發引”對答。杠頭應問:哪些花圈須掛在官罩上、前後順序如何?然後向本家要出“出殯執照”。這時本家和近親們應主動給杠夫們一些賞錢,謂之“加錢兒”。如本家不再等送殯的親友,杠夫則馬上到門外敲起響尺“叫齊兒”,招呼杠夫到靈堂去“圈活繩”,準備起靈。
起靈前,有參靈儀式。本家孝屬依次跪於靈前的月台上。如是漢人,長子打幡(幡的形式是:上端一彩色荷葉狀的雲頭,謂之“雲幡寶蓋”,下垂三條白紙或白綢,連在中間一蓮花座上,座下為四條白紙或白綢。用一糊著金鉤龍鳳的白蠟竿子或裹了彩紙的秫秸挑著)。次子抱靈牌(其牌狀如小龕,中貼一白紙蓮座的牌位,上書亡人名諱)。次子以下的孝屬均持白紙剪穗糊成的所謂“哭喪棒”。大兒媳婦或老婆、承重長孫媳抱著□食罐子。滿人則全部徒手。孝屬跪好後,即請鼓樂參靈,其順序為:一、官鼓大樂(即門吹兒);二、清音鑼鼓(隻有漢人用此樂);三、喪鼓鑼鼓;四、文場;五、西樂隊。
響器參靈後,杠頭即向本家發出“請起”的信號,隨之打一聲響尺,全體孝屬和親友高聲舉哀,靈棺即被杠夫們抬出靈堂,謂之“出堂”。
出堂時,不論喪家門口寬窄,是否有過道,高台階,杠夫們必須將靈棺四平八穩的抬出來,不允許有一絲一毫傾斜。這時,打幡、抱牌的孝子們照例都麵對靈棺,退步而行,注目於全體杠夫。如果有狹窄的過道門,僅能容下靈棺,這時兩邊在中間的杠夫就必須摘肩,鑽到棺材底下用背馱著,謂之“跟趟”,走出過道後,馬上恢複上肩抬,在跟趟時兩頭的杠夫照例是用力將抬杆挑著。如果門內外有高台階,為保持靈棺的平衡,上台階時,前邊的杠夫必須下肩,用手捧著,下台階時,則須後邊杠夫下肩用手捧著。下肩行話謂之“摘肩”。
靈棺未出門前,吹鼓手們照例是用兩個大號吹著“鳴呼,鳴呼”的聲響,等靈棺一出門則一錘大鑼,鎖呐、雲鑼、堂鼓齊奏。
當年富戶出大殯時,往往講究讓官罩將門堵上,使靈棺不見陽光。官罩把靈棺接出之後,一直抬到大杠之前,靈棺不落在杠上,而是要求將杠抬起來找靈棺和官罩,行話謂之“底盤找活”。
3.起杠
如果喪居在胡同裏,必須用“小請”(俗稱小杠)抬到大街上才能換上大杠和大罩。貧戶則一直是小杠到底。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裏說,前清時,皇家、王爺、貝勒用八十人大杠。一品大員用六十四人杠,次者四十八人,再次者三十二人……可見用杠是根據官品等級的。民國以後則無此限。北京民間對於用杠的說法是:一個人一挾;(指幼喪);兩個人穿心杠;三個人牛頭杠;四個人一提拉(以上均指抬赤貧喪家的薄皮子材或無主亡人的裹匣子);八個人小抬著(此為最起碼的殯儀,此外則不能為禮);十六、二十四個大亮牌兒(隻有“過棺罩片”,無官罩);三十二個扣“幾了”;四十八個扣大罩;六十四個大換班。
其實,四十八個、六十四個都可以大換班。
有大換三班的,以六十四人為一班,三班計一百九十二人。也有換兩班的,計一百二十八人。大換三班時,一班杠夫穿綠駕衣;一班杠夫穿藍駕衣;一班杠夫穿白駕衣,以示區別。
凡屬盛大的殯儀,通常喪家都要求杠夫剃頭、洗澡、穿新駕衣、新靴子。新靴子甚至要拿到喪家、臨出堂前,當著本家的麵才能穿上。
富戶出殯,換最後一次大杠、大罩為正式起杠。貧戶不換杠、換罩者,出門上了小杠就算正式起杠。起杠時,富戶燒“陰宅”(紙製房屋)一處或其它巨碼冥器;一般戶則隻燒一堆紙,多數喪家在這時連靈花、剩餘的“亡人香”也一並焚化了。
亡人生前用的枕頭要拆開把裏邊的蕎麥皮倒出連同枕頭套一並棄置門外燒掉。
4.摔盆
起杠時,照例由杠頭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於是,跪在棺前打幡的長子(或亡人幼輩)將一個帶孔的瓦盆打碎,(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謂之“摔盆兒”。長子摔了盆幾,全體孝屬便隨之舉哀。
摔盆乃是漢人的禮儀,滿人(旗籍)在清代,出殯起杠時,多用奠酒的禮儀,隻是後來被漢人同化了,才摔起盆來。
盆,正名應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但人們習慣於反麵話正麵說,謂之“吉祥盆”。
為什幺要摔盆?其說法不一。流傳較廣的說法是: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神智迷糊,以至不能超生。兒子準備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迷魂湯”漏掉,並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還有的人說,人生不免要浪費一些水,如果閻王爺罰喝髒水時,用這個帶孔的瓦盆去舀,可使髒水漏掉。
舊時,死者的財產繼承人,必須給死者摔盆,摔盆的也一定要繼承死者的遺產。因此,死者無兒孫而侄子多的,就會出現爭搶打幡摔盆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爭遺產。
“吉祥盆”是一種瓦器,像個小碟,很薄,其直徑四寸左右。富戶到冥衣鋪糊燒活時,就請其代買加工了。冥衣鋪從磚瓦鋪將這個瓦盆躉來,刷上大白粉,畫上蘭色的圓壽字或周圍畫上雲頭圖案,中心寫上“西方正路”字樣,儼然是個“青花”盤子。並且將一塊沙板磚兩頭糊上白紙,外麵糊上藍紙,成為一套書的形狀,上貼金邊紅簽,寫著《金剛經》。兩頭白地用筆畫上三條線,遠望如同三本書,象征著“人生一世如三秋”,又謂之“連升三級”。摔盆時,就在這塊磚上摔。
貧戶則直接到磚瓦鋪“請”個“吉祥盆”,既不抹,也不畫。出殯時,隨便找一塊磚,甚至是塊半頭磚就行了。有的弄一塊新磚用大燒紙一包就很不錯了。
有些老年人認為,摔盆的這塊磚是功德磚,吉祥磚,大有妙用。說是用它來給小男孩壓書,這個孩子當必“一品文章錦繡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給小女孩壓活(指刺繡、衣服、鞋帽之類的手工活)當必心靈手巧,大有神助。如果給女孩坐著,謂之“開生磚”,可保這個女孩一生富貴、子孫滿堂。如果無後嗣者,將這塊磚拾來壓在炕席底下就能有“獲麟”之禧。種種傳說,不一而足。因此,有的瞧出殯的老太太往往要撿回這塊摔盆的磚。
有些客居北京的外鄉人,他們死人出殯時,也講究摔盆,但不用上述的小瓦盆,而是多種形式,因地而異。有的摔個大花綠盆;有的摔個大沙鍋;還有的摔治喪期間用來燒紙的大瓦盆。
摔盆必須在正式起杠時舉行。貧戶出殯,出門上小杠時即摔了盆。大殯在最後換杠換罩時才摔盆。長子摔了盆即被攙了起來,隨著一聲響尺,靈棺也就被杠夫抬起來了。接著便高高揚起了紙錢,謂之灑“買路錢”。
5.揚紙錢
舊京出殯揚紙錢的風俗,始自晚清。《舊都文物略》:《雜事備》載:“舁殯出門,預上秫秸紮架,廣方數尺,遍粘紙錢,臨起杠時,舉火焚架,繃弓一斷,噴出無數紙錢,借風空衝雲際,謂之‘買路錢’。近以火患預防,乃手持大迭紙錢,沿途扔之,其高騫數丈,散若蝴蝶,蹁躚回旋,紛然徐下”。
紙錢通常是用白報紙砸成的(隻有“丘”滿三年以上的靈柩啟靈時才用花紅紙錢。據說,袁世凱出殯時揚的是金紙錢),圓形,直徑三寸餘,中有方孔,用繩子穿成一串。過去紙店有售。老北京出殯的在孝子頭前,專設一揚紙錢者,其人身背大串紙錢,手裏拿著一迭紙錢,邊走邊搓,以便使紙錢鬆散,防止整迭上去,整迭下來。起杠時,遇有路祭時,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井台、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均要高高揚起紙錢。幹這行的得有臂力,還得有一定的技巧,講究揚上天空四、五丈高,散開時,漫天皆白,幾有遮天蓋日之勢,半個小時落不下來。
清末民初,有個揚紙錢的能手,因頰上有一綹黑須,所以得綽號“一撮毛”,專門應大殯揚紙錢的活。他揚紙錢向來有三個條件:一、紙錢不多不揚,至少要求本家準備幾百斤紙錢,用大排子車拉著。他自己帶著幾個徒弟,照例由徒弟們將紙錢揉搓好了,由他往空中揚。然後,又讓事前組織好的一幫窮孩子們,跟在儀仗兩旁,去撿拾散落下來的紙錢,轉賣給辦喪事的人家,他從中取利。二、要求起杠換罩地點要在十字路的風口上(如舊時的虎坊橋京華印書局大樓旁)。這樣,紙錢可以借風勢四散飄揚,經久不落。三、要求本家在起杠換罩,路祭時,焚化巨碼冥器,如起杠時最好燒一所四合房,大火一起,趁著火勢,來上幾把紙錢,能超過城門樓子。當年有些大宅門富家子弟耗財買臉,居然與一撮毛打賭,說“您能揚過××樓,我賞您一所小房”。因此,每有一次大殯,一撮毛均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