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習俗之喪葬習俗(1 / 3)

蔚縣習俗之喪葬習俗

為亡者舉辦喪事祭奠活動,代代沿傳,遺風古老。辦些事穀稱辦白事,在民間人過六十而亡者,其喪事如同喜事一般紅火熱鬧,故而,民間又將婚喪事宜統稱為"紅白喜事"。其實,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養老送終是晚輩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縱觀蔚縣的喪葬習俗,大體可分為入殮、祭奠、發喪研修階段,但每個階段又有著十分具體明確的規則和程序,其過程相當繁雜,且封建迷信色彩濃厚,更有甚者為了講排場、比闊氣,不惜耗費巨資,大操大辦,確實是勞民傷財,不僅使家人親屬受拖累,而且如果真有鬼魂,也會使互者亡魂不得安寧.故而,研究傳統喪葬習俗,必須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大膽破除封建迷信,積極改進治喪禮儀,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蔚縣民間辦喪事,少則三天、五天,多則九天半個月,通常情況下喪期為七天。下麵以七天喪期為例,剖析蔚縣喪俗的全過程。

入殮

入殮是整個喪事祭奠活動中的第一階段,此間的工作量較大,而且時間緊迫,不得慢待,所以在此階段要盡力處理好如下事項。

1、送終盡孝。顧名思義,所謂送終盡老嫗,實際上就是晚輩打送老人。也就是說,在病人垂危之際,應及時通知其所有子女等直係親屬,讓他(她)們盡可能多抽點空閑,守護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咽氣仙逝為止。何也?其一,可使孝子(兒子、兒媳、閨女、孫子、孫女)多盡一點孝心,盡可能讓他(她)們多伺候病人幾天,使病人多活幾天,以免日後後悔。其二,可以在病人臨終前聽取遺言,日後按照遺囑處理好病人生前未能處理的事宜。如辦什幺事誰欠多少錢、欠誰多少錢、家中財產如何處置、喪事如何處理等等。其三,在病人垂危之際,能有子女等直係親屬守護其側,對病人在心理上是一種莫大的安慰,既使離開人世,亦能死而瞑,故此稱作送終盡孝。

2、破窗遮紅。病人咽氣仙逝後,所有直係親屬要暫時節衷,應及時破窗遮紅。所謂破窗,就是將窗戶紙捅破,說是病人歸西的那一刹那間要放病、泄晦氣,如果不捅破窗戶,容易留在家裏禍及別人。同時還要將室內所有的紅色東西用白紙貼住,說是鬼魂怕見紅。有的還要將鏡子用白紙貼住,說是鬼魂怕見陽光,鏡子容易反光。

3、裝老整容。一陣小心活之後,所有直第親屬還要一起動手,為亡者裝老整容。首先要空好裝老衣裳,也叫壽衣。在蔚縣境內,民間為亡者準備的裝老衣裳多為藍色,一般情況下是四季衣裳(單衣裳、夾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所有衣服不係扣子,不係褲帶,襖上係幾根飄帶,褲子係一根藍帶子。民間認為如果用扣子扣死了,褲帶勒死了,亡者難逃生(方言:轉世的意思)。所以就邊係在襖和褲子上的飄帶,亦不能係死疙瘩,必須係活套。有的還要在壽鞋鞋底上釘十六個布釘子,前麵七個,後麵九個,傳說陰間路滑,死者到了陰間人生地不熟,鞋上有了防滑釘子,行走較為便利。裝老時忌空毛衣和帶毛的皮衣裳,怕亡者來世變成動物,忌穿緞子(斷子)布料製作的衣裳。穿好裝老衣裳後,應簡單為亡者整容(剃頭、刮臉、盤頭發),一切操作完畢,才用白布或黃布掩住亡者麵部,也叫"衫單"。

4、披麻戴孝。裝老整容之後,守候在亡者身邊的直係親屬才跪在地上放聲泣哭盡衷腸,燒倒頭紙,並由他人為孝男(兒子)披麻戴孝,遵照男左女右的規矩,在男子後肩旁上披一條白麻;孝女(兒媳、閨女)披頭戴孝,也遵照男左女右的規矩,用白線捆一束頭發。然後把燒盡的倒頭紙灰用一張白麻紙包好放在亡者懷裏,說是亡者到了陰間,盡是一些不慣熟的鬼神,如果遇到叼難的鬼神,可以用錢通融通融,以免在陰間受欺負。同時還要給亡者袖口裏放一個白麵饃饃,傳說陰間多惡狗,亡者到了陰間遇到狗,掰點饃饃喂它吃,狗就不咬了,可以順利到閻王殿報到,所以也?;打狗饃饃"。最後在亡者頭頂處放一碗"倒頭飯",意思是亡者陽壽已盡,再也不吃飯了,然後再擺上三盤饃饃供奉在頭起,香爐缽仙上三柱香,點兩盞常明燈,也叫照路燈。常明燈用棉花撚成繩狀,浸泡在食油內點燃,食油也叫麻油,俗稱素油。最後放一個燒紙盆?;喪盆",俗稱瓦盆子。

5、移屍入殮。蔚縣人講究見紅花,見紅入殮;不見紅死,不見紅和殮。所謂見紅就是指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去世,太陽未出來之前去世,必須在太陽未出來或太陽落山後入殮。不論何種原因,凡當天夜間十二點以前不能入殮者,均需停屍三天後才可入殮。

蔚縣人操辦喪事,一般情況下,都要在當天入殮。因為按照民間的風俗習慣,凡不能當天入殮者,需在門板或土炕上停放天天,如此對生者、亡者均不利。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生者由於入殮推後,喪期延長,不僅造成經濟浪費,而且天天看著死人展洋洋地躺著,精神上也是一種莫大的打擊。對亡者來說,辛辛苦苦操勞一生,死後再背三天門板或土炕板,生生死死都得受苦受累不得安寧,所以要盡量減少程序,當天入殮。

入殮時,先將棺材移至堂屋地上,棺材下麵倒放兩個長木凳,棺材內要裝好所有鎮物。鎮物分別是:幹草(穀草)、五穀(穀、黍、麻、麥、豆)、柏木、小灰(炭灰)、生鐵、亂絲(馬尾籮底)、木炭、朱砂、神曲(一種藥材,如果沒有,用酒曲子代替也可)、雄黃、七個紅棗(早逃生)、七個硬幣或銅字錢(俗稱墊背錢,與懷裏的倒頭紙包合起來,便說是前後有錢花,現今亦有按亡者歲數放墊背錢的。比如亡者是六十歲而死,墊背錢放六二個,一歲一個,天一個,地一個)、七條黃紙條、七條白紙條(合起來統稱陰陽紙)。

棺材內的鎮物置放齊全後,由親朋好友將亡者屍體抬入棺材內。移屍時,不讓亡者屍體挨著門框,說是亡者挨著門框(也叫屍首刮門框),子孫後代難發旺,所以抬屍時要有專人用黃紙、笤帚(專門用來婦炕和床的工具)或排子擋住辛酸.將亡者屍體放入棺材內,孝子們要將亡者身前所喜愛的生活用品、衣物等,依次放入棺材內,並將亡者的頭、腳、身子擺正,手指捋展,說是如果亡者入棺後手指未伸展,還攥著人哩,所以要邊禱告,邊捋手.所有程序進行完畢,將墊在棺材下麵的木凳立起來,並在木凳上麵再墊四塊磚,以便發喪移(方言念yu)材時用,然後將棺材蓋蓋上,並讓幫忙人響三個花炮,以示亡者魂歸西天.

需要說明的是停放棺材亦有講究.如果亡者是男性,死後即可坐正,停放棺材時應放在堂屋正中,假如是女性,死後如丈夫健在湧坐正,停放棺材時放在堂屋正中稍為偏右,如丈夫先離人世,女性死後亦可坐正.如果亡者居住的是夥堂地(方言:指堂屋與人夥住,產權屬於兩家),不論亡者是男是女,均不得坐正,應為對方讓出尺許,以示禮貌.

6、安置靈桌.移屍入殮結束後,馬上安置靈桌.靈桌通常情況下是黑色木製高桌,俗稱八仙桌,現在多數使用團桌.靈桌擺放在棺材前麵,並將原來供奉在亡者頭起的供品、香爐缽、燈盞移放到靈桌上,然後讓孝子在靈桌前麵用白麻紙砸一塊掩簾,亦叫圍裙(民間認為靈桌上的東西都歸亡魂所有,因此靈桌前的紙圍裙不用漿糊粘,怕粘連活人.所以外人也不幫著砸,必須由孝子親自砸),喪盆放在靈桌下麵,從此至出來(發喪)前不斷香火.蔚縣人認為斷香火就是斷子絕孫,所以從入殮後至發喪期間,所有孝子要晝夜值班,輪番守靈上香燒紙盡孝.同時還要在棺材後麵放一盤饃饃,供奉看材鬼神,意思是讓它們給亡者看好棺材守好靈,使亡者安安生生地停屍,發喪前家中不能發生任何意外事情.

7、搭棚報喪.入殮後的第二天,首先,應推選出殯儀(也叫總管),幫助亡者家屬和孝子負責處理喪期內的所有事務.其次,由殯儀安頓(方言:安排的意思)親朋好友,在院內搭設靈棚,以供前來吊孝者祭奠、用餐、休息、擺放紙紮、花圈、懸掛挽幛.第三,派孝子或能說會道、辦事伶俐者向街房鄰居、家中長輩報喪.按照蔚縣的民俗習慣,孝子報喪不得進入親朋好友家中.通常情況下是站在堂門口或家門口,先打招呼,待有人出來接待後,當地跪下,雙手伸直爬地,連磕三個爬頭.這時出來接待之人要趕快將孝子攙起來,並連聲說"免啦!免啦!"意思是人已去了,再大的恩怨也不記了,全免啦.

8、破土打墓.喪期進入第三天,殯儀負責聯係陰陽先生準備祭奠、發喪時所需服喪用品,派孝子和光頭(指上無老下無小的光棍兒,專門以抬材打墓為生者)一起到墳地上選址畫穴,破土打墓.這天孝子進入墳地後,要先給土地神(如果是老墳,即給看墳神)供奉一盤饃饃,上三柱香,燒圈稱為金地,老百姓一般不用金器畫穴,據說隻有皇上和其家族死後,才可用金器畫穴;用銀器畫圈稱為銀地)圈內寫上"開墓大吉"四個字,供奉三盤饃饃,燒三份白紙,並用鐵鍬鏟三下土,之後才由光頭們開始破土打墓.打墓時,如果從地下挖出蛇、蚧蛤蟆之類的野生動物,即被示為大喜.在民間蛇被示為小龍,蚧蛤蟆被示為地龍,打墓時如果挖到此物,則說明前輩祖上有德,後輩肯定有象樣的人物(做官)出現.所以,打墓者要用一個盒子將挖出來的野生動物裝起來,回來後與東家報喜,領取賞錢.正因民間有此習俗,所以也有個別打墓者,要事先在盒子裏裝一條蛇,以便騙取東家的賞錢.孝子選址畫穴回來後,還要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個棉花球沾上白酒給亡者洗眼、洗臉,然後將七個棉花球插在陰陽碗內,放在供桌上.

祭奠

喪事祭奠儀程繁雜無比,而且禮儀頗重,假如祭奠活動準備不充分,不僅直接影響喪事順利進行,而且會因此引起風波,得罪親朋好友.所以,殯儀在此階段要格外小心謹慎,妥善處理各項事物,總的原則是晝滿足當地風俗習慣要求,給亡者家屬及其子孫後代減少不應有的麻煩.下麵不妨從留傳在民間的喪事歌謠中,追尋一下喪事祭奠活動的蹤跡.

《喪事歌》

一朵白蓮就地開,

上頭又掛善人牌.

陽間人家多行善,

陰曹地府座蓮台.

三天不吃陽間飯,

七天上了望鄉台.

望鄉台上望一望,

舉家老少都穿白.

高高靈棚搭起來,

靈棚遮住半個天.

過了金山過銀山,

童男童女站兩邊.

金香爐燒檀香木,

銀蠟扡上掛狀元.

靈前供了多少供?

吃一看二眼觀三.

東來吊孝宰相爺,

西來吊孝尚書爺,

北來吊孝文武官.

孝子扛起引魂幡,

左揚右揚繞三圈.

年年有個三月三,

王母娘娘造仙船.

魯班倒坐桅杆前,

既渡女來也渡男.

頭船渡的沈萬山,

二船渡的康百萬.

三船渡的孟蓋女,

四船渡的李翠蓮.

丟下五船沒的渡,

單渡善人上西天.

西天路上兩座橋,

金橋倒比銀橋高.

金橋底下長流水,

銀橋底下惡鬼嚎.

千人萬馬上不去,

單等善人走一遭.

正念喜來喜氣生,

空中來了三仙人.

仙人不落凡家院,

差那劉海撒金錢.

金錢銀錢撒靈前,

我給善人送盤纏.

按照蔚縣的風俗習慣,祭奠過程當中應著力處理好如下事項:

1、糊裱紙紮.操辦喪事少不了糊裱紙紮,所有紙紮活均由陰陽先生負責製作.喪期進入第四天,殯儀需要安排的頭等大事,便是派人和陰陽先生取回事先預訂好的各種紙紮,整齊有序地擺放在靈棚內,以向世人展示孝子賢孫對亡者的懷念衷腸悼之情,顯示打送(葬送)規模.打購多少紙紮,主要取決於家誕經濟狀況.經濟寬裕富足的大戶人家為了講排場、比闊氣,需糊裱的紙紮活很多,諸如宅院家禽、宮庭樓閣、金山銀山搖錢樹、金童玉女小轎車、彩電音響VCD、家用電器大哥大、餐飲炊具自來水……要有盡有,真可謂陽間有什幺,就為亡者糊裱什幺.而一般人家,男人人世後則糊裱紙人、紙馬、金山、銀山等,據說騎著高頭大馬在陰間辦事,不受歧視;女人出世後則糊裱紙人、紙牛、紙車、金銀櫃等,傳說在陰間洗涮後的髒水,可以讓老牛來喝掉等等.

除糊裱上述紙紮外,陰陽陽還要糊裱喪棒、製作紙掛子和引魂幡.

"喪棒"用柳木製作.上端呈圓形,下端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通常情況下,喪棒的長度為七寸,如果孝子較多,最短的為五寸,最長的是九寸,所有喪棒的長度均為單(奇)數.何也?民間認為結婚辦喜事取吉利,多數采用雙(偶)數,取意成雙成對,而辦喪事則忌用雙數.喪棒外邊一律用白紙條糊裱嚴實,取回後立在棺材下邊.死者是男的,立在棺材左下邊,死者是女的,立在棺材右下邊.

"紙掛子"用白紙製作.共分三層,紙條按死者歲數分割.如六十歲而亡者,需分成六十二張紙條,一歲一張紙條,天一張,地一張.紙條下麵正中吊一個白麵饃饃、一把香、一塊千斤石,饃饃供亡靈登上望鄉台後,用以打點(方言而有信:通融或行賄的意思)看守望鄉台的鬼神,據說望鄉台特別高,亡靈隻有登上千斤石,才能順利登上望鄉台.然後用一根柳木棍挑起,取回後放在棺材後邊.

"引魂幡"用五色紙製作.先將白紙剪成網狀,挑在柳木棍上,周邊懸吊五色紙製作的各種繡球,再在中間穿插懸掛十二個鬼人,以及幾條寫著諸如"黃幡招蓋引魂入墓"、"金童玉女引魂入墓"、"度之靈早離地府,拔薦救苦玉童幡"等字樣的條幅,取回後放在棺材大頭上.

同時一並取回孝帽、紙箍、送喪兜和租憑的孝衫,以便開吊用服喪時使用.

2、畫棺掛檻.民間講究死者不住白茬棺材,所以在開吊之前還必須將棺材彩畫一下,俗稱"畫棺"."畫棺材亦有等級之分,共分上五色、中五色、下五色"三個檔次.通常情況下,有身份、有地位、有錢財的官員富貴人家,為了顯示權威富貴,表達忠孝之心,畫上五色.即請畫匠畫二十四孝,如"王小臥冰"、"李逵救母"、"嶽母刺字"等戲劇情節.一般人家畫中五色,即男人去世畫"二龍戲珠"的圖案,女人去世畫"丹鳳朝陽"圖案.貧窮人家畫下五色,也就是說讓畫匠隨便畫,實在沒錢用紅色塗抹一下亦可.無論如何彩畫棺材,其小頭均畫一朵蓮花,取意腳登蓮花成正果.

畫棺完畢,陰陽先生還要用紅紙書寫"蓋世××於×月×日病幫顯考之靈柩"紙條,貼在棺材大頭中間,此俗叫"掛檻",也叫"開靈堂".意思相當於現今的房地產證,證明此棺材屬亡靈專用,其它惡鬼不得霸占.